在親子教育中,言語的傷害不僅頻繁發生,不易為人覺察,對孩子心靈的傷害也是非常嚴重的。很多父母誤以為撫養孩子就是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滿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殊不知這樣的愛只是本能的愛,而缺乏理性的成分。曾經有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提出,大多數尋求心理幫助的個體,都有兩個方面的需要,他們一則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且將其維持下去,二則想要得到個體的尊嚴和人生價值的實現。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這兩個方面其實是相輔相成的,能夠相互促進。個人如果能夠與他人建立並且保持良好的關係,就可以實現人生的價值,維護自身的尊嚴。孩子雖然小,同樣有這樣的心理需求,而他們求助的對象往往是父母。由此可見,若父母對孩子惡言惡語,帶給孩子的必然是更加深刻的傷害。
記得曾經有一首歌裡唱道,「最愛我的人,傷我卻是最深」。父母對於孩子的傷害,恰恰如此。這是因為孩子非常信任和依賴父母,對於父母也是毫無保留、無條件地託付。所以,父母掌握著孩子的軟肋也住在孩子的心理。因此,父母一定要非常用心保護好孩子,才能給孩子的成長以積極的陪伴和引導。舉例而言,父母在朋友圈裡發了一條信息,如果不相干的人惡言惡語地評論,也許會讓父母生氣,卻不會讓父母受到內傷,頂多口頭上憤憤不平一番而已;同樣的一條朋友圈信息如果熟悉的人在下面別有用心地評論,則父母一定會很生氣,甚至因此而關閉朋友圈。這是因為,越是對於信任的人,每個人越是沒有防備,孩子對於父母,則是完全不設防的。
父母的惡言惡語,或者無意間說出的傷害孩子的話,也許會橫亙在孩子心中一生,成為孩子生命中最柔軟和不可觸碰的所在。面對年幼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覺得孩子不諳世事,在孩子面前口無遮攔。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信賴父母,他們往往根據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來看待自己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一定要對孩子謹慎言語,切勿無意間傷害孩子。很多父母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自信樂觀開朗,而抱怨自家的孩子總是沮喪膽怯自卑,殊不知,每一個自信孩子的身後,都一定有心態積極陽光的父母作為支撐。所以父母不要再盲目羨慕他人家的孩子,而應該首先反思自身,是否能夠擔任合格且優秀的父母。
薇薇的爸爸媽媽離婚了,原因是爸爸在有錢的同時也有了外遇,總是嫌棄家裡像黃臉婆一樣的媽媽。在媽媽的極力爭取下,薇薇的撫養權歸媽媽所有,然而,從此之後,薇薇也開始接受媽媽持續的耳濡目染的教育。
媽媽受到爸爸的傷害,因而常常在薇薇面前說起爸爸是怎樣的薄情寡義,所以才會拋棄同甘共苦的結髮之妻。漸漸地,薇薇也開始怨恨爸爸,總覺得自己和媽媽悲慘的生活都是由爸爸造成的。轉眼之間,薇薇長大了,到了戀愛結婚的年紀。然而,從二十七八歲到三十七八歲,儘管媽媽急得火上牆,薇薇也在媽媽的安排下相了很多次親,卻始終沒有解決人生大事。後來,薇薇不得不去諮詢心理醫生,經過催眠,心理醫生才探尋到,薇薇內心深處對於男人的厭惡和不安全感,居然來自整個成長階段中媽媽當著薇薇的面對爸爸的抱怨、詛咒。媽媽後悔莫及,她從未想過因為自己和丈夫不幸的婚姻耽誤了薇薇的終身大事,但是傷害已經形成,又豈是那麼容易消除的呢?看著老閨女薇薇一天一天青春不在,媽媽後悔也已經晚了。
媽媽從來不知道,她對於丈夫的每一句抱怨和詛咒,都如同遲鈍的刀子在割著薇薇稚嫩的心靈。漸漸地,媽媽把自己對於丈夫的恨,轉化為一個女人對於男人的恨,深深地根植於薇薇的心底。不得不說,正是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才造就了薇薇的悲劇。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總是不留神就給孩子帶來言語的傷害,而又絲毫沒有意識到這種傷害有多麼深重,更不知道這種傷害有可能給孩子的一生都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不得不提醒每一位為人父母者,孩子的心靈非常稚嫩,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全方位保護孩子,照顧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緒感受,這樣才能避免因為口不擇言而傷害孩子,或者給孩子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
孩子的成長是漫長的過程,父母既要對孩子放手,也要始終繃緊一根弦,那就是關注孩子的心靈健康。此外,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還要避免與孩子進行帶有批判意味的溝通,因為孩子非常信任父母,而父母的評價也會如同宇宙間的黑洞樣對孩子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所以,要想成為好父母,要先從管好嘴巴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