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聽過「三教九流」這個詞,但這個詞卻不是誇人的,而是略帶有一點貶義。在古代,「三教九流」是各種職業的統稱,也是一項嚴格的等級劃分制度,雖說現在的職業不分高低貴賤,但在封建專制的古代,卻是有嚴格區分的,畢竟古人在社會上都是憑「身份」交朋友的人,沒幾個人願意與「下九流」的人交往。
所謂"三教",就是儒、道、佛,這三教在每個朝代無疑都是一樣的,但"九流"卻不那麼統一。往大了說,九流只分上中下三種,每三種人,自然三三得九。而《七略》卻不是這樣劃分的,《七略》將天下學說分為儒、道、墨、法、名家、折中派、農家派、縱橫家、陰陽家、小說家,這就是"九家十家"的由來。
然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九流"又衍生出了新的含義。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上九流分為帝王、賢人、隱士、文人等。在九流中又分為養子、大夫、和尚、道人等,而下九流就太多了,分為師爺、押家、媒婆、典當、偷盜、偷盜、賣淫等等,一般來說,只要是公開露面,經常能在街頭見面的,基本都屬於"下九流"的範疇。
然而,在古代,人們並不仰視下九流,而如今,卻誕生了三大熱門職業。首先,剃光頭。古代剃頭只是一個大類,包括修腳、跑堂、牽線,還有按摩女、舞女等服務人員,這些工作都是苦差事,在古代很少有人看得起。
然而,足療、按摩、剃鬚刀了現代社會,技術卻是可怕的,足療按摩不用說,幾百元只是起步價,上萬元的按摩也不是沒有。做頭髮也是一樣,女人的最愛,尤其是過年期間,也是理髮店的黃金時期,成百上千的日子是常有的事。
第二個,乞丐。乞丐,又稱"叫花子",古代的乞丐基本上都是遇到很大困難難以翻身的人,如果不是走投無路,沒有人願意成為乞丐,就像當初的伍子胥一樣。然而,如今的乞丐中夾雜著許多濫竽充數的人,他們真的把乞丐當成了一種嚴肅的職業,其敬業精神簡直讓人刮目相看,相信古人也會看出來。此外,很多職業乞丐每天的收入都很高,一天下來有幾百,甚至幾千,如果不是"賺"得多,晚上也不會出現乞丐夜舞的情況。
最後一個,演員。戲曲又稱"伶人",在古代,沒有戲曲地位,不僅世世代代未必好當,還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然而,後唐莊宗李存cun卻是個奇人,他不僅與戲子廝混在一起,而且死在戲子的手裡。歐陽修在《靈官傳序》中譏諷道:"故方其生天下大英雄,而不能與之爭,而衰之時,數十伶人困於其中,死而亡國,笑為天下也。"
但現在,演員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隨便站個臺,一張臉就有幾十萬入帳,拍戲更是千萬起步,不僅可以用特技演員,還可以貼上"敬業"的標籤,世界變化之快,令人驚訝。
然而,無論什麼時候,科學技術永遠是第一生產力,雖然"下九流"的職業賺錢,但能振興國家的,只有偉大的科學家,即使他們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但在輝煌的歷史書中,卻總會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