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人們對小兒氣管導管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氣管導管的設計和製造已有統一的要求。早年所用的逐漸變細的Cole導管和用紅色橡膠製成的導管以及帶有高壓套囊的氣管導管,是對喉部大小及結構不理解的產品,結果引起嬰幼兒拔管後聲門下狹窄和術後喉部併發症較高的發生率,這些產品現已經逐步減少甚至淘汰使用。今天大多數導管是由PVC製成的,其為一次性使用且對氣管黏膜刺激較小。
然而,在選擇帶套囊或不帶套囊的導管上一直存在爭論。長期以來,傳統教育遵循Eckenhoff(1954年)的經典理論,主張帶套囊氣管導管不能用於8~10歲以下兒童,環狀軟骨是該年齡組嬰兒氣道最狹窄處,嬰兒喉部的解剖特徵決定了無囊的氣管導管能密封環形的環狀軟骨,不會施加過多的壓力於氣管壁,因而不需要使用套囊或者甚至是禁忌的。在臨床麻醉中,許多單位常規對8歲以下的小兒採用無囊的氣管導管。雖然,有時候使用無囊氣管導管的呼吸管理會有困難,但這些傳統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們接受。
1. 無氣囊氣管內導管
氣管導管的大小通常是根據導管的內徑來選用,小兒常使用下列公式選擇合適的氣管導管:(1)年齡(歲)/4+4.5=ETT(ID);(2)身高(cm)/20=ETT(ID)。也可參考複合變量計算公式選擇合適的氣管導管(下表)。臨床也有採用實際測量方法:(1)畢竟氣管導管外徑與患兒小指末端關節的寬度;(2)比較氣管導管外徑與小兒外鼻孔的直徑。
由於小兒聲門下的解剖特徵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氣管插管時,難以非常準確的選擇合適的導管,因而無囊氣管導管的換管率可能高達28%。使用無囊氣管導管時,經常會遇到下列困境:導管太粗可能導致聲門下狹窄,導管太細可以因為氣體從喉部洩露而使IPPV實施困難,同時較大的漏氣,將消耗大量的揮發性麻醉劑,導致環境汙染;因為有漏氣,二氧化碳波形會變的不可信,肺功能監測不可靠。嚴重時可因PaCO2不穩定而影響通氣功能和氧合功能,並有肺部誤吸的危險。如果氣管導管在25cmH2O時無漏氣,拔管後不良反應事件發生率將增加2.8倍;如果氣管插管的次數大於1,拔管後不良事件發生率可能增加2倍。Suominen(2006年)指出「因為無囊氣管內導管存在最佳尺寸問題,所有的小兒(除了早產兒)都有指徵選用帶套囊的氣管內導管」
2. 帶套囊的氣管內導管
為了達到氣管插管既不損傷喉部組織,又能確保通氣功能,這就涉及對氣管導管的密封問題,現有的無氣囊導管與環狀軟骨往往難以匹配,因而只能藉助帶套囊的氣管導管對氣管實施密封,即插入較細的氣管內導管以減少環狀軟骨內的壓力性損傷,在氣管導管的套囊內加壓以實現對氣管的密封。當帶套囊的氣管內導管被用於8~10歲以下小兒時,已被證明有許多臨床優點,例如:換管率低(幾乎為零);不需要準備太粗的導管;良好的氣道封閉(通氣/氧合得以保證、二氧化碳波形和呼吸監測可信、可有效防止誤吸、可以實施低流量麻醉等)。
小兒使用帶囊導管也存在不少問題,有待商榷和進一步改進:
(1)帶囊導管的費用可能較無囊導管高,但那是物有所值!因為良好的密封,可減少麻醉劑的消耗,換管率的減少,同時也減少了換管的成本,如果再加上減少環境汙染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導管的費用就不是問題了。
(2)套囊的充氣過度
套囊充氣過度的問題並非僅發生在兒科患者,成人同樣有類似問題。應用時必須恰當的評估套囊壓力,可以藉助專門的套囊壓力監測設備,以避免套囊充氣過度。
導管內徑減小,使用帶套囊的導管必將增加導管的外徑,因而會選用小一號內徑的氣管導管其結果可能使得氣道阻力增大、呼吸做功增加;也可能給氣管內吸引帶來困難,致使氣管導管堵塞的機率增加(JamesI:Paediatr Anaesth 2001)。這些因素往往是小兒麻醉醫師在選擇帶囊導管時的最大顧慮。
(4)術後喘鳴/喉頭損傷
喉頭損傷與導管過粗(>90%)、插管時損傷、反覆插管、長時間插管以及帶套囊導管設計不適當等因素有關。Khine(1997年)和Orliaguet(2001年)的研究發現,使用無囊與帶囊導管,術後喘鳴的發生率兩組相似;使用帶囊導管組換管率低,可避免重複插管而致的損傷,同時氣體洩漏少,新鮮氣體(FGF)和麻醉氣體的需要量明顯少於無囊組(下表)。
(5)套囊的設計不適當
Weiss(2004年)比較了目前臨床使用的帶套囊氣管導管後指出存在缺陷:部分導管套囊位置過高,套囊過長;導管表面缺乏深度標誌或標誌不可靠;由於選材不同或生產廠家的設計理念各異,不同品牌的帶囊導管,相同的內徑但外徑可能不一,而這一點對兒科患者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另外,目前還缺少對選擇帶囊導管尺寸大小的較權威的推薦。
3、氣管導管的新動態
理想的帶氣囊導管的特徵應包括:遠側放置套囊;短HVLP套囊;以解剖為基礎設定的深度標誌;聲門下游離套囊導管;能提供選擇尺寸的推薦。
Dullenkopf等(2005年)觀察了500例0~16歲患兒的氣管導管選擇情況,提出氣管導管的推薦尺寸(下圖)。
由於在兒科患者的氣管插管中研究如何選擇帶囊還是無囊的問題上爭論不休,這一專題的臨床研究已有諸多文獻可供參考(Deakers:J Pediatr 1994;Khine:Ansthesiology 1997;Murat: Paedite Anaesth 2003 Newth:J Pediatr 2004;Gerber:AINS2005;Dullenkopf:Acta Anaesthesiol Scaand 2005)。2007年6月完成的歐洲多中心研究能為該問題提供參考依據。
美國心臟病協會(2005年)「心肺復甦和心血管急救國際指南」對小兒氣管導管的選用也有新的描述。舊版(2000年)指南中曾明確表示,帶套囊的氣管導管不能用於8歲以下的兒童。新版(2005年)中已修改為:在住院患兒中,帶套囊的氣管導管與無囊導管一樣能安全地用於嬰兒和兒童(新生兒除外)。在新版復甦指南中還提到,在某些情況(如肺順應性降低、高氣道阻力或存在聲門嚴重漏氣的情況)更推薦使用帶囊套的氣管導管。但同時指出,應合理選擇適當的尺寸的氣管導管並注意導管位置的準確,氣囊壓力應<20cmH2O。
大量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James:Paediatr Anaesth 2001;Weiss:Paediatr Anaesth 2006;Golden:Newsl Am Soc Pediatr Anesth 2006)告誡我們:「帶套氣囊導管能安全地用於兒童」,帶套氣囊導管已被證明較無囊的氣管導管具有更多的優點,有利於小兒的氣道管理。因為建議小兒麻醉醫師從現在起,就應當改變小兒氣管導管選擇的傳統觀念!
帶套囊氣管導管能用於:
各種手術過程
ID4.0mm以上
帶套囊氣管導管在下列情況下能安全使用:
套囊壓力監測
適當的帶套囊氣管內導管
具有選擇導管尺寸的介紹
下列情況應首選帶套囊的氣管導管:
誤吸危險
肺順應性降低(腹腔鏡、胸腔鏡以及體外循環手術等)
能精確通氣和控制CO2
嚴重燒傷患兒
需要較長時間IPPV
帶套囊氣管導管在下列情況不能使用:
缺乏對套囊壓力的了解
缺乏合適的帶套氣囊導管
缺乏對導管尺寸的介紹
出生體重<3Kg(技術原因)
隨著導管生產技術的不斷改進,新一代改良的帶套囊氣管內導管有望問世。展望未來,人們可以通過內鏡觀察以評價套囊的功效;套囊壓力控制器將整合在麻醉監測設備中,以提高套囊導管應用的安全性;技術人員正在研製帶縫隙的套囊氣管導管,可進一步減輕氣管導管對聲門、氣管乃至周圍組織的壓力;屆時,小兒氣道管理將變得更加得心應手且更為安全。
文章來源:2008年中華醫學會全國麻醉學術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