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到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工作以來,我先後在區直部門、區屬國有企業任職,並響應黨委和政府的號召,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在這段工作經歷中,我深刻地明白了一個道理:扶貧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扶,投入真情,用溫暖感動人心同樣不可缺少。
我的第一個結對幫扶對象周順祥是觀山湖區百花湖鎮三屯村的村民,他年邁體弱,患有眼疾,妻子耳聾,只有不足5畝的耕地,家庭的重擔幾乎全部壓在兒子一人的肩上。我們通過制定養殖脫貧的幫扶辦法,「助醫」「助困」,積極開展政策宣傳與思想工作,成功幫助周順祥一家實現年家庭增收10000元以上,實現了脫貧。 有了好的開頭,我再次結對幫扶了另一位貧困戶——百花湖鎮楊莊村李康勝。一開始,李康勝常常讓我吃「閉門羹」。在了解到他曾因受刺激造成患有嚴重自閉精神問題的實際情況後,我認為緩解他精神上的孤獨、恢復正常社交能力才是首要的。
我為他挑選書籍,自費購買剃鬚刀、保暖衣物及藥物,諮詢專業醫生對他進行心理疏導,終於打開了他的心扉,逐漸幫他恢復正常的生活與生產。
高娟為貧困戶兒童贈送精心挑選的書籍
在我的幫扶對象中,最讓我牽掛是一名留守兒童——馬曉慧。這個孩子的父母均外出打工多年,姐弟一直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撫養,常年缺失父母的陪伴讓本應快快樂樂的小女孩變得沉默寡言。開展幫扶的過程中,除了日常的走訪交流,沒有女兒的我為了了解小姑娘的小心思,私下裡也做了不少功課,挖空心思地去陪她過節並精心準備了一些小禮物。逐漸地,小姑娘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她親切地喊我「高媽媽」。 人間自有真情在,在今後的扶貧工作中,我會更加注重「感情攻勢」,讓我的幫扶對象時刻感受到生活中的溫暖陽光,幫助他們重拾信心,更強有力地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欣 整理
見習編輯李貝多
編輯肖慧
編審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