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拼說|五常大米的故事
在五常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
對飲食挑剔到極致的慈禧太后曾多次提起五常大米「非此米不能進食」。
是否屬實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但五常大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唐初渤海國時期(7世紀中葉),當時五常境內就有農民種植水稻。
據歷史資料記載,
清乾隆十年(1745年),清政府指派1000戶親族旗人到五常拉林地區屯墾戍邊。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吉林將軍富俊徵集部分朝鮮人在五常一帶引河水種稻,
所收穫稻子用石碾碾製成大米,封為貢米,專送京城,供皇室享用。
鹹豐四年(1854年),清政府在當地設立了「舉仁、由義、崇禮、尚智、誠信」五個甲社,
以「三綱五常」中「仁、義、禮、智、信」五常為名,稱此地為五常,
後又派旗官協領五常,設衙建堡,
1909年設五常府,故五常大米素有「千年水稻,百年貢米」之譽。
如今,當年曾經為清廷貢米的五常大米,現在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世界水稻雜交之父袁隆平尤其喜歡吃哈爾濱的五常大米。
2006年4月,中國水稻雜交之父袁隆平一路風塵來到哈爾濱五常市考察。
這位曾經為世界上數億人解決了飢餒之苦的老人,
想要探尋的一個奧秘就是:哈爾濱的五常大米為什麼那麼好吃?
袁隆平的夫人告訴五常的農民水稻育種專家田永太,他們家裡長年吃五常大米。
遇到田永太,袁隆平此行尋訪的難題迎刃而解。
1993年,田永太在田裡發現一個12棵穗的稻子,種了12壟,秋風一吹稻子就有撲鼻的香味。
在百萬分之一變異的機率中,田永太培育出了香米「稻花香二號」,
現在面積已經達到100多萬畝,成為五常的主打品種。
原來,「撲鼻的香氣」是一位農民創造的。
這一發現,十餘年來,已經為各地種植這個品種的農民增收數億元
(部分信息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