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有擔當,鄉村振興才有希望。只有更多勇擔當、有作為的年輕人到村裡去,才能更好地推進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
眼下,惠州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蓬勃興起,一批返鄉下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創業者大量湧現。這些年輕人有的用無人機為農田噴藥,有的用茶葉撬動鄉村旅遊產業,他們為農村帶去了新知識、新思想,源源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林志成:用茶葉撬動鄉村遊
點開林志成的朋友圈,發布於6月29日的一條動態消息,用9張照片勾勒出令人神往的田園生活:晨光熹微,青山巍巍,一群人戴著草帽在茶田間採茶,之後又親自泡茶、品茶……配文寫道:這是「企業黨建活動」。
這個宛若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名叫「東道羽茶裡王國」,是惠州市首批農業公園,就隱匿在離惠州市區不遠的龍豐街道共聯村。這裡是集茶葉種植、精深加工、休閒旅遊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休閒綜合體。林志成是企業的行政總監。
近段時間,林志成每天扎在這片山林裡,接待遊客前來採茶葉、學茶藝,籌備父親節、端午節等相應活動。如果不是11年前的機緣巧合,城裡長大的「80後」林志成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回到鄉村與農業打交道。而像林志成這樣的返鄉下鄉創業青年,已經成為共聯村走綠色發展之路、實現鄉村振興的核心力量。
把鐵觀音引入惠州打造千畝生態茶園
從惠城區政府向西北方向出發,驅車穿過剛完成拓寬改造的新聯路,行駛10餘分鐘,便來到一座茶園。這個茶園位於高榜山腳下的共聯村,宛如隱匿在繁華都市裡的「世外桃源」。
走進東道羽茶裡王國,茶葉梯田坡坡相偎,鮮紅的荔枝掛滿枝頭,淡淡清香瀰漫在空氣中,彩蝶在野花間翩翩起舞。從山頂望向東邊,還能清楚地看到高榜山上的掛榜閣。初來乍到的人不免都會驚嘆一番。
茶園如今的景象,是經歷了十餘年的打造才得以完善的。林志成望著眼前的景象,想起2009年第一次來這裡的情景,不免有些感慨。「那時候山裡連進來的路都沒有,只能從村裡翻一個山頭爬進來。」
原本,林志成和幾個朋友只是打算租片地,「種種菜養養雞」,用來個人消遣娛樂。朋友中有個福建安溪人,發現這片山地土質富含巖石礦物質,比安溪更適合鐵觀音的生長。他們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種下了首批十來畝鐵觀音。
鐵觀音一般生長在海拔300米—1000米之間,共聯村的山地海拔只有百餘米,再加上粵閩兩地氣候條件的差異,茶葉能不能長得好很難說。林志成沒想到的是,「第一批茶出來之後,品質還不錯。」
「當時,惠州做鐵觀音這類烏龍茶的不多,而且這片山地原始、乾淨。」林志成一伙人看到了市場機遇,陸續把周邊的林地租下來,計劃大面積種植生態茶。共聯村委委員黃東生也想要抓住這個項目,「既綠色環保又能帶動村裡產業發展」。
就這樣,鐵觀音從發源地福建安溪被引入到千裡之外的惠州。林志成一點點開拓梯田,種植傳統安溪鐵觀音茶苗,並且堅持使用人工除草,不使用農藥化肥。為了防蟲害,他在茶林裡豎起了黃色的粘蟲板,並在周圍種植杉木。
因為烏龍茶傳統製作工藝嚴格,林志成還將安溪當地的制茶師傅請來惠州,帶來了最純正的加工工藝。
發展至今,東道羽茶裡王國園區面積達到1200畝,其中茶葉種植面積約600畝,平均年採收鮮茶86噸,加工成茶葉17噸。
建設鄉村休閒綜合體帶動村民致富
蔡子東是惠城共聯村黃洞村小組的村民,過去他和妻子一直在家種菜,在附近的農貿市場零售。2015年,他聽村裡宣傳可以承包茶園種植茶葉,便包下了十幾畝茶田。
自此,夫妻倆便放棄了種菜,一心投入種茶。茶苗由茶園免費提供,他們負責種植打理,定期鋤草、澆水,採茶季的時候茶園會回收茶青。一年最多可以收成五季,春茶、夏茶、夏暑茶、秋茶、冬茶。「採茶季賣茶青可以賺六七千元,現在每年平均收入兩三萬元。」
雖然蔡子東現在種起茶來得心應手,但他曾經完全是個「門外漢」。「什麼是鐵觀音?如何通過葉冠、葉狀來辨別不同茶葉品種?茶葉應該種在什麼位置?什麼時候採摘最合適?平時如何澆水、鋤草、防蟲?」這些基本的茶葉種植知識,全靠茶園安排專業的師傅進行培訓。
林志成說,為了帶動周邊村民共同發展,他們開闢了種植區專門給村民承包種植。採茶季也會提供臨時採茶崗位,幫助村民實現增收。「目前,共聯村共10多戶村民承包了茶園種植,總面積有三四十畝。」
產業興,百業興。為了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東道羽茶裡王國逐步升級蝶變,重新整合資源,打造特色旅遊休閒產業。
2018年,東道羽茶裡王國投入8000萬元,依託對生態農業、教育、農旅、餐飲、民宿的全面布局,成功申報市級農業公園,成為惠州市首批農業公園之一。「去年一整年,我們都在進行農業公園建設。」林志成說,他們通過不斷完善軟硬體設施,努力將園區打造成為集茶葉種植、精深加工、休閒旅遊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休閒綜合體。
「這裡上周還舉行了一場戶外婚禮。」林志成興奮地指著園區的一片草地說。園區升級後,不僅有這樣的戶外綜合休閒大草地,還增加了茶學空間、農旅觀光茶田、茶主題餐廳、茶葉種植及加工工廠、茶科普長廊等休閒觀光場地。
「我們不滿足於做傳統的茶葉種植園,我們要把這裡打造成惠州旅遊的名片。」林志成計劃將鐵觀音茶做成惠州的手信,為茶園申報創建為3A景區,通過產業升級,挖掘、弘揚茶文化,發展鄉村旅遊。「這樣也可以提高共聯村的知名度,帶動農民增收。」
鄧佩銘:新農民是一個很酷的職業
自駕車去過三趟新疆一趟西藏,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他最終回歸故鄉。他迷戀越野車、摩託艇、卡丁車,卻仍覺得踩在家鄉的農田上最踏實。他的無人機帶他看遍了數不清的山林湖海,而他覺得最愜意的還是自家的一方天地。
他在生意最成功的時候決定回鄉,在博羅縣長寧鎮新村村承包了約160畝土地,建起了初具規模的農莊,種植的稻蔬瓜果,生機勃勃。未來,他想要把農莊打造成一個集現代農業種植、生態化養殖、休閒採摘、綠色餐飲、親子農家體驗、房車營地於一體的鄉村休閒旅遊基地。
他用無人機給農田噴藥,希望新型農民是一個「很酷」的職業。他還希望吸引年輕人回歸鄉村的同時,給他們提供體面而可持續的工作和收入。他想吃自己種出來的飯菜,他想生活在自己親手打造的鄉村樂園中。
他叫鄧佩銘,今年31歲,很多人叫他「四眼仔」。
用無人機為農田噴藥
端午時節,最是農忙。再過一旬,博羅縣長寧鎮新村村今年的第一季稻子就要收割了。與此同時,下一季待栽稻苗的培育,也已開始著手準備。
「這是我們種來自己吃的稻子。」鄧佩銘走在自家的田埂上,雙手攤開撥弄著兩旁粒大飽滿的稻穗,迎接又一次的豐收。豐收的功勞,除了品種優良、精心照料之外,也離不開近年來大展身手的「黑科技」——無人機植保。
一臺專業的農業植保機配備發電機、電腦等硬體花費將近20萬元。起初父親對此很不理解,鄧佩銘卻自信滿滿。因為有多年的無人機「飛手」經驗,鄧佩銘先從自家稻田試驗,很快上手。無人機全程自動作業,利用螺旋槳旋轉的風力,將農藥精準、均勻地噴灑在每一株稻子上,僅用一個小時,就完成了三個人兩天的工作量,而用藥量卻只有人工噴藥的五分之一。
無人機噴灑農藥相較人工噴灑來說,不僅效率高、藥效好、成本低,更為關鍵的是「解放了人也保護了人」。從鄧佩銘的父親到當地村民,從自家農田到周邊各村,肉眼可見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和各類作物產量的提高,讓鄧佩銘的無人機成了明星,「粉絲」越來越多。
身為博羅縣三模科技協會副會長的鄧佩銘,組織協會裡的其他成員,成立了一個無人機植保團隊,以成本價全力推廣這一項助農科技。目前,該團隊的無人機已經飛到了清遠市和河源市的農田上空。「誰說一提起農民就必須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鄧佩銘推了推眼鏡說:「我們的農民操控著國產的各類農耕現代機器,『酷炫』地勞作,輕輕鬆鬆地為我們提供糧食和蔬菜。這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把買房的錢用於建設農莊
重新回到小時候「沒什麼好感」的村子,是鄧佩銘近兩年才有的想法。鄧佩銘帶著記者走在博羅縣長寧鎮新村村的街頭巷尾,與過往的親戚朋友親切地噓寒問暖,不停地介紹村裡的情況,言語間滿是欣喜和自豪。
鄧佩銘六歲的時候,父親帶著他離開村子來到長寧鎮上,經營一家手工榨油坊。鄧佩銘坦言:「我小時候的村子,比現在差遠了,生活上用水用電都不方便,環境也是髒亂差,留下來不過就是養幾隻雞鴨、種幾畝田,感覺一輩子到頭了。」
很長一段時間,鄧佩銘幾乎沒有再回過老家。高中輟學後,他學得技藝回到長寧鎮,用借來的5萬元,20歲出頭的鄧佩銘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店——四眼仔汽車美容。鄧佩銘記得有次與父親一起從鎮上回村,他指著自家已經荒蕪的田地對父親說:「我試這一次,生意做不成,我就回來種田。」後來,鄧佩銘的汽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沒想到現在生意做成了,我還是回來種地了。」鄧佩銘笑言。
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力推進,讓鄧佩銘的家鄉煥然一新。種田,這一當初給自己留的後路,如今成了他未來的坦途、正道。
鄧佩銘計劃把農莊打造成一個集現代農業種植、生態化養殖、休閒採摘、綠色餐飲、親子農家體驗、房車營地於一體的鄉村休閒旅遊基地,通過推出優質旅遊項目,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為當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帶來實實在在的增收。
「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過程,也必然是鄉村旅遊大發展的過程。」31歲的鄧佩銘對未來很有信心,他把原本打算用來在城市買房的錢,投入到村裡新房和農莊的基礎設施建設中,期待在田間實現夢想。
從離開到回歸,鄉愁是鄧佩銘不變的指路牌,也是他選擇成為新農民的緣由。
南方日報記者 於蕾 通訊員 韓慶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