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這個方子常拿來治胃病,其實它還能這麼用

2020-12-14 正安國貨鋪

本 期 導 讀

幾乎所有藥店都買得到的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你真的吃對了嗎?

說到理中丸,大家可能會很自然想到調脾胃,尤其是脾胃虛寒,怕吃涼的,耐熱不耐涼,食慾差,肚子涼喜溫的,大便拉稀、拉肚子,那咱們可能就很大概率會用上理中丸。

但也有人反映,我也有類似的情況,怎麼用了不見效果,甚至有的反而加重呢?

不說別的,症狀之所以會加重,一般就是你用錯了。

下面咱們就來給大家拆解一下理中丸這個方子,看看它到底可以怎麼用,該怎麼用,哪些人適合用,哪些人不適合。

理中丸,是《傷寒論》裡的方子,方子很小,只有四味藥,人參、白朮、乾薑、甘草。

應該說,理中丸是個溫裡劑,適合太陰裡寒的情況

什麼是太陰裡寒?我們來看看太陰裡寒會出現的症狀:吃了食物不消化,稍微吃點生冷的、涼的肚子就不舒服,肚子疼、胃痛了,腹脹腹滿,嘔吐,肚子發硬,拉肚子、大便稀、尿頻等。一般來說不渴,不怎麼想喝水,飲水量不多,如果要喝水,多喝溫熱水。

有的人可能會有手腳涼、小肚子摸起來涼、怕冷的症狀,這是因為裡位有寒,人體的恆溫機制被打亂,津液輸布出表少,體表溫煦不夠引起的。

當然,我們也要關注到太陰裡寒是很容易出現水飲的問題。

因為裡寒,津液缺乏推動能量,那津液就容易停留不流通變成水飲,水飲往下跑,表現出尿頻、便稀。水飲往上跑,就可以表現出嘔吐,不想喝水。

那麼碰到太陰裡寒的這種情況,《傷寒論》裡講「其髒有寒」,就是裡位有寒,那要「當溫之」,用溫裡的方法,來驅除這個裡位的寒,張仲景就用了理中湯。

也有用理中丸的,丸劑起到一個緩治的作用,比較適合上焦有寒,或者你嘔吐洩瀉很厲害的時候,吃湯藥一下子就吐掉或者拉出去了,就用丸藥方便些。

理中湯(或者丸劑)在《傷寒論》裡有三種用途。

第一種是霍亂吐利。古人說的「霍亂」不是今天的傳染病,就是指這種又嘔吐又拉肚子,上吐下瀉的症狀,叫做霍亂。

第二種是下利不欲食,就是拉肚子,胃口不好,不想吃東西,裡寒影響到消化的問題了。

第三種是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唾液增多,頻吐之,唾液清稀,胸上有寒,可見胸痺心痛,這個是上焦有寒,還可伴有食慾不佳、吃得少、腹痛、腹脹、便稀、尿頻等或然症。

這些情況其共同點都是有裡寒的問題,還伴有胃虛

反而言之,如果你不是有裡寒胃虛的情況,是陽明裡熱,表現出不怕冷反怕熱,口渴喜涼、口臭、腹脹、大便難、便秘等症,或者是寒熱夾雜,上火,口臭口苦,長痘痘,心煩,也可以出現嘔吐、肚子痛、大便稀等症,像是這些情況可能就不適合了,大家遇到要注意區別。

然後,我們再來拆解一下理中湯這個方子,人參、白朮、乾薑、甘草。

理中湯用人參,是因為出現了「食不消」的問題,出現了胃虛,那用人參調中補津液。(《傷寒論》裡如何用人參,也是很有講究的)

然後還用到了白朮。《傷寒論》裡的白朮是生白朮,性味苦溫,能溫裡,能燥溼,能去裡位的寒飲,處理這個霍亂吐下不止,寒飲引起的下利、嘔吐、胸上有寒等。

白朮還可以幫助消化,主要是針對這個水飲影響的食慾不佳、吃東西不消化,白朮去掉水飲後,消化就會變好。

相比生薑辛散偏表,乾薑則溫裡偏裡,多用於裡寒。能溫中止血,還可以用於裡位的出血。

甘草和乾薑則組成了甘草乾薑湯,溫裡補津液,可用於肺痿偏寒,肺中冷的問題。有句話叫「溫裡宜四逆輩」,那這個甘草乾薑湯、今天說的理中湯,還有比較有名的四逆湯,就都屬於四逆輩這一類的方子。

甘草乾薑湯看似兩味藥,一個小方子,但其實上、中、下焦的虛寒,都可以考慮用,如上焦有寒多出現吐涎沫、喜唾,還可以出現胸痺心痛等症;中焦有寒多可見如耐熱不耐涼、大便秘或者稀等症;下焦有寒可以見尿頻、小便清長、腳攣急、或者是生殖系統的一些問題。如此一推,其實它能治療的症狀非常廣泛,關鍵是要抓住其方證特點。

話說回來,那也有些人用的不是理中丸,加了一味藥附子,用了附子理中丸。那為什麼加附子呢?

附子適用於虛而兼有寒邪、冷痛或者是下利、裡寒的情況。它可以溫裡,用於太陰裡寒,和乾薑一塊溫裡,比如四逆湯,治療太陰病。那它還可以治表位的寒邪,比如桂枝加附子湯。

所以後世用的理中丸加附子是為了加強驅除裡位寒溼邪氣的作用,而不是說補陽氣,增加脾胃陽氣,這麼說是不對的。

小小的一個理中丸,很多人認為它是健運脾胃的,多用於脾胃虛寒,怕吃涼的、拉肚子等症,但其實辨證對了,它還可以用於治療鼻炎、治療胸痺心痛、治療心下痞硬、治療慢性腸炎......

經方的依證治之,有說不出的魅力。

包括我們調理脾胃常見到的四逆散、桂枝湯、小建中湯、瀉心湯類方、烏梅丸......究竟怎麼用?如何分辨自己屬於哪種情況用哪個方子?

一個是要鍛鍊自己的辨證功夫,知常達變;另外一個是要熟悉《傷寒論》裡的方子,知道其藥法、方證、應用病症、推薦用量、臨床加減變化等,舉一反三。

相關焦點

  •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眾所周知,雖然中醫界先賢們一步一步將中醫藥發展到了今天,但我們至今也依舊延續著張仲景的理法方藥,這當然是與《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藥實用有效有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
  • 醫聖:張仲景唯一有減肥作用的方子,只需兩味藥材,化痰積,健脾胃,還瘦身!
    另外,今天再分享給大家一個張仲景主打減肥的方子——枳術湯。只需2味藥材,泡水喝就行,簡單方便,結合日常飲食、運動、身心調理,瘦身效果會更好哦。為什麼說這個方子主打減肥呢?因為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說這個方子主要調理如下症狀: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大黃、芒硝,或能緩解便秘,但需要對證
    作為醫聖張仲景的代表作,他開創了六經辨證的先河,為後世醫家提供了一種系統的辨證論治方案。而除了病證的論治以外,其中記載的各個方劑配伍嚴謹、藥物精簡,即使是到了現代也頗受廣大醫者喜愛,因此,《傷寒雜病論》也成為如今學習中醫的必讀經典之一。
  • 感冒引起的咽喉疼痛,反覆發作,醫聖張仲景:不妨用用這兩味中藥
    對於醫聖張仲景來說,可能兩味藥便已足夠,那便是桔梗與甘草。在醫聖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中,便有一方名為桔梗湯,而藥物也就是桔梗與甘草。區區兩味藥物便能組成一個方子,貫徹了張仲景一如既往配伍精簡之特點。原文記載:「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 張仲景唯一「打通前列腺」的方子!溼熱沒了,前列腺增生就消了
    今天這篇文說,我想和您聊一聊,漢代醫聖張仲景,是如何給我們留下一張,調治前列腺增生的配伍的。 看到這裡,您可能會覺得我在胡說八道:前列腺,這是現代醫學技術,尤其是解剖技術發展起來以後,看到的器官。古代人,根本不認識什麼叫做前列腺。張仲景那個時代,對此更是無從知曉。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皮膚瘙癢,醫聖張仲景開一奇方,僅僅一味藥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古人講,見皮休治皮。皮膚病的發作部位雖然在皮膚,但有諸於內,必形於外,身體表面的疾病最終都要尋到五臟六腑上去,才是治本。這個女孩的飲食和作息習慣,已經讓身體裡蓄滿了溼和熱,大家都蒸過饅頭,饅頭蒸好以後,一開鍋,所有的熱氣都往外走,往外發,身體也一樣,這些溼熱憋在身體裡,無處可去,只好塞滿皮膚毛孔。遇上天氣又溼又熱的時候,內外因一勾結,自然就要作亂。
  • 中醫名家傳|張仲景的醫聖成名之路(上)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 醫聖張仲景的一個傳世名方,專補虛勞,身體越虛的人效果越好!
    可以試試醫聖張仲景的一個傳世名方:薯蕷丸出自《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治並治》篇,主治「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被稱為「補藥之王」,身體越虛的人,用薯蕷丸的補益效果越強。薯蕷丸陰陽雙補,氣血雙調,這裡面防風祛風,神曲消積食,消熱止煩,大豆黃卷其實就是剛剛發芽的黃豆或黑豆,能補腎清熱、解毒、除溼、通氣血;白芍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防風山藥補虛祛風治頭眩;桔梗白蘞止驚悸狂癲。藥味較多,就不一一介紹了。薯蕷丸在我們老百姓中知名度不高,可能是由於藥味比較多,做起來相對複雜。
  • 醫聖張仲景常用半夏配乾薑,只為減弱半夏的毒性?個中深意須細想
    其實生薑還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醫聖張仲景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桂枝生薑枳實湯等等名方都偏愛生薑這味藥,即便能散風寒的神仙粥藥膳,也是由蔥白加生薑發揮主要功效的。不僅如此,生薑還能解半夏、天南星、魚蟹之毒,可謂效用非常。
  • 張仲景唯一有減肥作用的方子,只需兩味藥材,化痰積,健脾胃,還瘦身!
    另外,今天再分享給大家一個張仲景主打減肥的方子——枳術湯。只需2味藥材,泡水喝就行,簡單方便,結合日常飲食、運動、身心調理,瘦身效果會更好哦。為什麼說這個方子主打減肥呢?因為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說這個方子主要調理如下症狀: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
  • 這個方子,橫掃一切婦科病,囊腫、肌瘤、月經不調都能治!
    宮寒的人,行經時必然小腹墜痛,經血也不正常,或是顏色發黑,或伴有血塊,時間不準也是常有的,有的人2個月來一次,還有的早早就閉了經。這樣的人,她的小肚子除了冰涼外,脂肪一般也比較厚,很多身形纖細的女性偏偏腹部凸起,這不是胖,減肥也減不下去。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桂枝」究竟是什麼?是桂枝還是肉桂?你知道嗎
    當然,這個問題會讓人忍俊不禁,因為中藥桂枝並不是桂花樹的樹枝,而是桂樹的枝。那麼,問題又來了,對於桂樹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桂皮了,那桂枝與桂皮(肉桂)有什麼區別呢? 相信這些疑問是很多人都存在的,關於第一個問題,可以很明確的告訴大家,桂枝並不是桂花樹的樹枝,桂枝是來源於樟科常綠喬木肉桂樹的嫩枝,它也不是樟腦樹(即香樟)的樹枝,二者非為一物。
  • 試試張仲景的這個方子吧!
    那用點什麼藥呢?我覺得張仲景有個方子非常合適,就是專門針對麻木而生的方子,叫做黃芪桂枝五物湯。這個方子出自《金匱要略》。如果要是有腿腳麻木、冷痛、軟弱無力等症狀,用這個方子是再好不過了。用量呢?您先別著急,我把方子用量放在文章後面了,這麼做的目的是還有幾個問題想考考您,如果您能弄清楚,我也才好放心大膽的讓您使用這個方子。
  • 中醫名家傳|醫聖張仲景的偶像是哪位大神?
    司馬遷所處的時代,醫學屬於「方技」,稱扁鵲為「方者宗」,其實是肯定了扁鵲的醫宗地位。,巫鹹治外,尚何及哉!」,如命窮壽盡,方用無驗矣。故時當亂也,堯、舜用術不能立功;命當死矣,扁鵲行方不能愈病。」張仲景醫案賞析之三|神醫也有治不了的病人中醫名家傳|醫聖張仲景傳中醫名家傳|張仲景的醫聖成名之路(上)中醫名家傳|張仲景的醫聖成名之路(中)中醫名家傳|張仲景的醫聖成名之路(下)
  • 醫聖張仲景用這個方劑調理中風,究竟奧秘在哪兒,你知道嗎?
    這個老爺爺自入院後,主治醫生一診使用地黃飲子全然無效後,改用防己地黃湯合風引湯3劑,且重用生地黃至180g,竟明顯改善其諸多症狀,服至10劑便已出院,出院後續服地黃飲子善後。本案所用防己地黃湯與風引湯均出自仲景之筆,防己地黃湯養陰息風通絡,合風引湯清熱息風,重鎮安神。
  • 可以看看這個方子祛痘又祛斑
    是因為撓這個動作讓氣血流通了,所以不癢了。所以說到底還是血脈不通的問題。《黃帝內經》:心,其華在面;心,主血脈;諸瘡痛癢,皆屬於心。第二祛斑祛痘要治表。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又有疑問了,不是說感冒的時候才治表嗎?那為啥祛斑祛痘也要治表呢? 道理其實也很明顯,痘斑是長在哪裡的?
  • 張仲景除溼的方子,治好頑固蕁麻疹,絕不是巧合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性,年24歲。近三個月以來經常發作蕁麻疹。最開始的時候,是一場淋雨之後發作。再後來,遇到冷水或者冷風,就會發作。發作時,瘙癢劇烈,得熱則緩。風疹塊色淡白,按壓下去沒有血色。 這個患者用了不少西藥,效果一般,後來轉投中醫。 科診,見患者舌苔白膩,脈象濡細。
  • 振蕩中醫平脈:2味小食粉減肥,仲景醫聖佐證
    醫聖仲景先生以此二藥作——枳術湯,主打減肥的方子。因為醫聖在《金匱要略》說,這個方子主要調理如下症狀: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看看我們的醫聖描繪得多麼生動形象啊,心下就是指腹部,包括整個胃腸,很多人肥胖胖的就是這個部位。
  • 這個方子雖然只有兩味藥,但止咳效果卻非同一般!用過的都說好!
    在治療咳嗽的一眾方子中,可謂是林林總總,但有一個方子卻不得不說,為什麼呢?因為它的藥味比較少,一共只有兩味藥,而且這兩味藥也極其常見,操作起來也十分方便。那麼,究竟是那兩味藥呢?那就是杏仁與蘿蔔籽,這個方子的名稱就叫「杏仁蘿蔔子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