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接「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長沙片區自正式揭牌以來,抓住重大發展機遇,大膽探索、勇於實踐,為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按下「加速鍵」。
長沙片區以創新促發展,以開放拓空間,正在跑出建設「加速度」。長沙片區大力營造市場化、高效率的營商環境,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集聚,成為推動長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堅持制度創新添活力
推動「三關合一」式集約化通關新模式、全面推行「一業一證」和「一業一照」等行業綜合許可登記改革、成立中非跨境人民幣中心……在長沙片區,一項項制度創新正在釋放潛力,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根據《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121項改革事項長沙片區可承接113項。為此,長沙片區既注重落實省級方案,又突出自主創新改革,將可承接事項細化分解形成320項落實舉措。
「長沙片區將320項創新舉措梳理清晰,明確具體的任務清單和責任清單,並與相應市直部門逐個協調對接,按需定製政策『套餐』,加快形成可複製推廣的改革創新經驗。」長沙市自貿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10月30日,長沙全面推行「一業一證」和「一業一照」等行業綜合許可登記改革,企業登記辦證將實行同一行業證照合併辦理的新模式,眾多企業將從這項改革中受益。這也標誌著湖南自貿區總體方案中推進「一業一證」改革、深化「一件事一次辦」改革正式落地。
下一步,長沙片區將立足本地實際,學習借鑑成熟自貿區先進經驗,圍繞出口退稅、外匯結算、中非經貿合作等領域,加強創新探索,打造具有鮮明長沙特色的制度成果。
推進項目建設加速跑
11月4日下午,中國(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黃花綜合保稅區招商推介會在第三屆進博會上舉辦。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重點推介的高端進口海鮮、電子信息加工貿易、國際冷鏈分撥等八大對外招商項目,備受客商青睞。
藉助長沙「自貿區」發展優勢,好項目、大項目紛至沓來。據統計,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獲批以來,長沙片區圍繞「一基地一中心一先行區一增長極」發展定位,精準發力招商。據悉,自9月24日揭牌以來,長沙片區新引進落地重大項目33個,投資總額798.62億元,其中三類「500強」項目7個。
為了促進項目建設儘快落地,長沙片區充分挖掘政策優勢,藉助「人才新政22條」、科技創新「1+4」、開放型經濟「2+4」等含金量高的政策,同時,從制度創新、招商政策、金融配套、要素保障等方面明確相應措施,加速相關合作項目落地落實。
打造中非經貿合作新高地
長沙片區高橋大市場區塊打造的中非經貿合作促進創新示範園,是湖南打造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的示範園區。目前一期已竣工並引進中非經貿合作研究會、中非跨境人民幣中心、電商孵化中心等平臺,意向入駐企業已達57家,預計半年內可引進貿易企業和龍頭商戶100家以上。
藉助中非經貿合作促進創新示範園這一創新平臺,中非合作再上新臺階。近日,中非跨境人民幣中心和高橋大市場共同承辦中國非洲農產品(線上)貿易洽談會,通過「環球撮合薈」一站式跨境撮合平臺,已吸引來自3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萬家企業入駐,覆蓋農產品、能源化工、技術裝備等30多個行業領域。
11月12日,湖南省中非經貿合作研究會成立,下設交流展覽、諮詢策劃、經貿孵化等十大中心,為中非經貿合作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綜合服務。
「為打造中非經貿合作的新高地,高橋大市場加大制度創新,探索一系列中非經貿合作新機制。包括中非跨境人民幣結算、易貨貿易、經貿孵化、供應鏈金融支持、綜合服務以及物流通道建設等。」高橋大市場相關負責人表示,到2025年,將形成中非經貿合作新模式新機制,以貿易自由化為特徵的內外貿融合發展營商環境,中非經貿合作和商品交易創新發展的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市場總交易額在現有基礎上將翻一番,達到3000億元。
下階段,長沙片區將圍繞「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奮力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牢牢抓住湖南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賦予長沙片區的高端裝備製造業、高端現代服務業、中非經貿合作先行區和中部地區崛起增長極發展定位,充分展現省會擔當,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補齊產業發展鏈條,全面推動改革事項落地,為湖南自貿試驗區建設貢獻「長沙力量」。
(文/唐璐 王浩 陳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