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氣溫逐漸降低,水溫也隨之下降,鯽魚活躍區域,由淺水區向深水區漸漸遷移,當然鯽魚水溫適應性強,感知溫度變化敏銳,陽光輻射強烈的好天氣,也會遊弋至淺水區。秋季鯽魚覓食慾望強烈,甚至有些飢不擇食,主要是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儲備脂肪,補充能量。另外少量多年生的大鯽魚會選擇秋季後期產卵,那時岸邊水草處常有其活躍的痕跡。
上文是關於秋季鯽魚生活習性的整體描述,對於大多數釣魚人來說,釣鯽魚幾乎不存在難度魚竿選擇、線組搭配、浮漂調釣不再話下,真正影響魚獲的是釣點、窩料及釣餌,下文便從這三點展開,以便更適合秋季的魚情。
釣點的選擇
鯽魚生性膽小,因而常集體行動、覓食,因此秋季選擇釣點首先從鯽魚可尋覓到食物的場所確定。
■水草,所有釣魚人不可忽視的釣點,不管是春秋季節,還是夏冬季節。但秋季之所以選擇水草窩有其不同之處:夏季鯽魚藏匿水草窩, 主要是為避暑、覓食,而秋季的水草窩為鯽魚提供浮遊生物、小蟲等食物外,還是鯽魚產卵的場所,另外腐爛根莖發酵產生的乙醇,間接起到聚魚的作用,下文將詳細介紹。選擇有水草的區域應注意兩點,一是離岸邊太近,水深過淺不宜做釣點,鯽魚膽小謹慎,不會輕易在此逗留。二是水草有明暗之分,明草既長在水面上的草,容易聚集鯽魚,需開闢出釣點或扒開一處草洞。暗草則是長在水下的水草,也可能是漲水所致,觀察水面,確認暗草區域,可在渾水處撥一縫隙,雙鉤需沉底,揮桿操作時注意掛底、魚線纏繞的發生。
■幾乎每個地方都有一條長河,蜿蜒曲長,兩岸是河堤或者農田,每個河段均分布著眾多釣魚人。如果河的兩岸是堤壩,水面寬廣,周邊沒有綠色植被,則河流一般流經多地,定期漲水落水。像這樣的水域,釣點可選擇在河道的拐彎處、大橋的兩側及水閘附近。如果河道狹窄,穿過農田,秋季成熟的農作物或多或少的散落在河水裡,可把釣點設在農田下沿處,當然一般這種小河溝水深有限,所選釣點應考慮足夠的深度,1.5米-2.5米為宜。
■筆者在前幾篇文章中,曾有過介紹,如今可新開發的野釣資源有限,不如把老釣點分析透徹。像筆者所在的縣城,可野釣的地方不過十幾處,魚情也各異。但規律是統一的,想釣大鯽魚,所用竿長明顯需要提高,夏季用4.5米魚竿綽綽有餘,竿輕揮桿也輕鬆,秋季最少5.4米起步了。許多釣友可能反駁,用短竿也能釣到,不可否認,筆者的意思深處、遠處碰到大鯽魚的機會多,上魚的概率大。
窩料的選擇
好的釣點,意味著鯽魚出沒的機會大,但要將其的活動範圍限制的更小,需要窩料的聚集。
■秋季鯽魚喜歡腥味,市面銷售的紅蟲顆粒,腥味大,價格低廉,是打窩聚魚的不錯的一款窩料。一般紅蟲顆粒,長一公分左右,質輕,打窩之時,短距離可直接拋灑;長距離建議釣友用打窩器或者打窩竿為宜,兩個原因,一是長距離用手拋灑,如天女散花,一撒一大片。二是距離越遠,水越深,自然水域走水、颳風現象嚴重,容易偏離目標窩點。
■酒米,秋季誘集鯽魚的利器。前文中提到秋季水底腐爛的根莖發酵,有乙醇的產生,野生鯽魚在瀰漫乙醇的水底覓食時,逐漸熟悉這種特殊味道,所以釣草窩時用酒米打窩,效果極佳。酒米的使用的技巧,越少離近深秋,麯酒添加量越多,蜂蜜越少,反之亦然。
■如果使用面餌,依靠開釣前幾竿的抽打聚魚,應以腥香為主,這裡不再贅述,下文提到。
釣餌的選擇
窩料的作用是聚魚,釣魚能否上鉤全靠釣餌,所以要求釣餌味型比窩料更佳,適口性比窩料更好。否則費九牛二虎之力聚集的鯽魚,全去啃食窩料了,這就主次顛倒了。
■蚯蚓,有萬能餌的稱呼,可見適用的廣泛性。筆者前文曾提過,像漲水頻繁的河流,水源不確定,水質存有差異,導致魚情多樣,其他餌料可能存在不對口的問題,就首先考慮蚯蚓,散發著濃厚的土腥味,在水底搖擺身體左右蠕動,極易引起大鯽魚的注意。另外,蚯蚓與酒米搭配效果極佳,深秋割出一個草窩,散一把酒米,單鉤掛蚯蚓,不一會便有鯽魚頂漂。
■紅蟲,鯽魚瘋狂吞食的對象,比蚯蚓吸引力強太多。不難理解,紅蟲常年生長在水底的淤泥裡,濃厚的淤泥味和腥味,整合鯽魚的胃口。不少釣友反應,用紅蟲易招引小鯽魚,其實這正是鯽魚偏愛紅蟲的最好證明,眾所周知,自然水域大鯽魚的數量遠小於小鯽魚,遇到可口的食物,首先聚集的是數量眾多、體積小的鯽魚,環繞在紅蟲周圍,爭奪搶食,自然所釣的鯽魚以小個聚多,久而久之便給釣魚人留下紅蟲只能釣小鯽魚的印象了,筆者就曾不止一次,用紅蟲釣到半斤左右的大鯽魚。
■面餌,絕大多數釣魚人首先選用的,像藍鯽這種馳騁釣魚圈十幾年,釣鯽魚效果如何,時間便是最好的證明。初秋用香腥搭配的釣餌,香為主、腥為輔,越少離近深秋,腥味的佔比越大。使用面餌,注意小雜魚鬧窩的發生,可用滑鉛釣法儘量避開小魚截口、亂漂。
點擊↓↓↓下方藍字「閱讀原文」獲取「秘制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