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正刊!康奈爾大學華人學者研發新型柔性光纖傳感器

2020-12-15 機器人大講堂

導讀

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傳感器可以和人體更好地貼合,從而大幅提升穿戴舒適感,在軟體機器人和可穿戴設備領域都有很大的應用價值。近日,來自於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們研發了一款超柔軟的可拉伸光纖傳感器,稱之為」可拉伸多模式光導傳感器」(Stretchablelightguide for multimodal sensing, SLIMS),SLIMS由價格低廉的彈性材料,LED燈和染色劑製成。SLIMS可以做成「柔性皮膚」穿在手上,僅僅一根SLIMS就可以同時檢測手指不同關節的彎曲和壓力情況。SLIMS傳感器可以讓軟體機器人,以及柔性可穿戴設備獲得更加真實和靈敏的反饋。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兩位共一作者均是華人學者。

圖1. 《Science》刊出「可拉伸分布式光纖傳感器」

新型柔性光纖傳感器

隨著軟體機器人和新材料技術的不斷發展,柔性傳感器被科學家們廣泛研發和使用,並且開始逐漸走入大眾的生活。相比於傳統的「硬質」傳感器,柔性傳感器「生來」柔軟輕便,特別適合於可穿戴設備,具體來說,在醫療康復,運動指導,以及VR、AR遊戲等領域都有很大的應用前景。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科幻電影「頭號玩家」中主角在進入虛擬世界時穿著的具有「動作捕捉」功能的貼身遊戲服裝。

圖2. 電影頭號玩家中的VR專用服裝

為了實現「柔軟」的特性,現有幾種新型的柔性傳感器大多基於矽膠等彈性體作為載體進行製作,因矽膠具有良好的彈性和延展性。常見的有基於液態金屬,基於柔性導電聚合物,以及基於光纖原理這三種。

圖3. 常見的柔性傳感器

相比於液態金屬傳感器和導電聚合物傳感器,彈性光纖傳感器具有易於加工,低遲滯,高精度等特點。來自於康奈爾大學「有機體機器人實驗室」Organic Robotics Lab的Robert F. Shepherd教授於2016年在Science Robotics提出的彈性光纖傳感器(文章一作現為清華大學助理教授趙慧嬋博士,文末附有文章信息)。彈性光纖傳感器的利用了光路在傳播過程中的損耗來檢測彈性體變形,其中內層使用高折射率的材料,外層使用低折射率的材料,在光纖的一側裝配LED,另一側裝配光電二極體。通過檢測輸出光信號的強弱變化,即可檢測諸如拉伸,彎曲和壓縮等形變。

圖4. 2016年發表於Science Robotics的彈性光纖傳感器

基於之前的研究,Robert F. Shepherd教授的研究團隊近日在Science正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可拉伸的分布式光纖傳感器》(Stretchable distributed fiber-opticsensors),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兩位共一作者均為華人學者(Hedan Bai & Shuo Li)。

上一代彈性光纖傳感器只可以檢測單一信號,新一代的光纖傳感器最大的亮點就是極大的豐富了傳感器的檢測能力,即「只需要一根,通過對於顏色信息的分析解耦,就實現了傳感器上不同位置的形變檢測,以及可以同時檢測出傳感器拉伸和受壓情況,極大的提升了彈性光纖傳感器的性能」。(文末附有文章信息)

圖5. 新型的多模式彈性光纖傳感器

研究者設計了一種極具彈性的「多模式傳感光導纖維,簡稱SLIMS」。相比上一代的單根內芯,新型光纖包含了兩根聚氨酯彈性內芯,一根為透明,另一根在多個不同的位置進行染色(紅,綠,藍)。每一個內芯的一側和LED相連,另一側和RGB顏色傳感器相連(檢測彈性光路的形變)。當染色區域發生形變時,輸出的白色LED光會相應的變為對應變形區域的顏色。

這種雙內芯加區域染色的設計,極大地增加了輸出信號的豐富程度,通過建模分析解耦,讓傳感器能夠檢測彈性光纖不同位置以及不同模式的變形。

根據研究者的展示,一根SLIMS傳感器可以實時檢測施加於不同染色區域的拉伸,彎曲,以及受壓的情況。

圖6. 根絕顏色變化判斷拉伸位置

圖7. 根據顏色變化判斷彎曲位置

圖8. 根據顏色變化判斷受壓位置

為了更好地展示新型傳感器的用途,研究者將SLIMS傳感器集成到一個3d列印的柔性手套上,如下圖所示。每根手指僅用了一個定製的SLIMS傳感器來感應手指的三個關節的運動,以及外部對手指施加的壓力等。具體來說,手指的近端,中部,和遠端關節分別由紅,藍和綠三種顏料染色。其餘的手套部件包括顏色傳感器,以及一個用於信號收發的無線電路模塊。整個手套柔軟舒適而輕便

圖9. 集成多根SLIMS傳感器的智能手套

研究者在電腦中構建了虛擬的人手模型用來跟蹤顯示手部動作,即手套使用者每做一個手部動作,電腦中的虛擬人手就會實時做出相應的動作。下圖展示了一根手指的三根關節逐步彎曲的情況。

圖10. 智能手套感知手指的彎曲

通過對於多重信號的解析,柔性手套不僅僅可以檢測手指的彎曲,同時還可以在彎曲的時候檢測手指受到外界的壓力,展示如下圖,僅僅通過一根彈性光纖傳感器,就可以實現如此強大的傳感功能,相信這也是該研究能發表於Science期刊的原因之一吧!

圖11. 同時感應彎曲和壓力(解耦)

柔性光纖傳感器SLIMS的原理

這一部分向大家簡單介紹SLIMS傳感器的設計和原理。

SLIMS光纖內部有兩條不同的聚氨酯材料做成的彈性體內芯,一個內芯在不同位置被染以不同的顏色,另一個完全透明,兩個內芯中間被隔開。一個白色LED從染色內芯給一個輸入信號,在傳感器的另一側,有兩個紅綠藍傳感器,分別檢測染色內芯和透明內芯的信號。

圖13. SLIMS傳感器的初始狀態和拉伸狀態光路圖

圖14. SLIMS傳感器的彎曲狀態和受壓狀態光路圖

當SLIMS光纖不變形時,兩個內芯均為白色。當染色區域被拉伸時,光路長度增加,從而更多的光線被染色區域吸收,輸出的光線信號向相應區域的顏色發生變化。當染色區域彎曲時,大多數光線都會穿過染色區域,從而導致輸出顏色發生變化。拉伸和彎曲時,輸出光線的顏色變化相似,透明的內芯保持白色,而染色芯則輸出相應區域的顏色。

圖15. 不同變形模式下SLIMS被拉伸,彎曲和受壓時色度

對於單個區域的變形來說,信號的檢測相對較為容易,但是當多個區域變形共存時,不同區域的顏色會產生混合。為了能夠檢測較為複雜的變形,研究者建立了不同顏色(RGB)混合時的數學模型,從而可以精確判斷多處傳感器變形的情況。

圖16. 不同變形模式下SLIMS被拉伸,彎曲和受壓時色度

基於研究者建立的數學模型,當使用智能傳感手套時,通過對於測得的顏色進行分析和解耦合,便可以得到手指每個關節處的變形情況。

圖17. 手指彎曲後不同位置受壓時信號變化情況

對於手指同時彎曲和受壓的變形來說,當手指僅僅彎曲時,輸出光強度會略微衰減。這時當各個關節上進行按壓時,光線強度信號會猛然增加,當信號超過某一強度,便可以判斷哪個位置受壓。

未來展望

由於SLIMS光纖傳感器富有彈性,它們可以用於製造智能服裝、可穿戴設備和軟體機器人。研究團隊希望將SLIMS傳感器應用於體育和醫療領域,具體來說,他們打算在明年使用這些可拉伸的光纖測量呼吸和肌肉收縮,或者是用於檢測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的姿態是否標準等。

目前而言,SLIMS傳感器僅僅可以檢測三個區域的變形情況,主要受限於RGB三色傳感器。如果有更高解析度的顏色傳感器,則可以解析更多的染色區域,更靈敏的檢測SLIMS傳感器的變形,另外,SLIMS傳感器的尺寸也可以進一步被縮小。

相關焦點

  • 康奈爾造了一雙「傳感手套」
    今天,康奈爾大學研究者在《Science》上發表《可拉伸分布式光纖傳感器(Stretchable 『skin』 sensor gives robots human sensation)》,旨在通過將低成本LED與染料結合,創造可拉伸的光纖傳感器,以檢測壓力、彎曲和應變等,實現運動康復、虛擬實境、機器人感知等領域的應用。
  • 27歲女孩研發可拉伸分布式光纖傳感器,師從康奈爾機器人權威
    圖 | 3D 列印的柔軟手套該設備是一款 3D 列印的柔軟手套,它演示了一種由彈性體光導平行組件構成的傳感器,相關研究以《可拉伸的分布式光纖傳感器》為題發表在 Science 上,由正在康納爾大學讀博的白鶴丹和李碩研發。
  • 康奈爾研發的手套不僅識別手勢,還識別觸覺
    近期,康奈爾大學科研人員研發了一種柔性手勢識別手套,特點是成本足夠低,而且不僅可以識別手勢,還能識別手指動作的力度、彎曲度和拉力,也就是說可以實現更加精準的手勢模擬。據青亭網了解,該手套方案由康奈爾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Rob Shepherd帶領的科研團隊研發,原理是結合光導纖維傳感器、低成本LED和吸光染料來追蹤3D的手勢變化。利用上述材料開發的手套體積足夠小、材質足夠靈活柔軟,同時製作工藝較簡單、可集成開發為設計輕便的手套產品。目前,科研人員計劃將該方案於明年商業化,應用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AR/VR等場景。
  • 傳感器技術之柔性壓力傳感器
    傳感器技術是機器人技術持續發展的重要推手,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面對越來越多的特殊信號和特殊環境,對各種傳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希望傳感器還能夠具有透明、柔韌、延展、可自由彎曲甚至摺疊、便於攜帶、可穿戴等特點。隨著柔性基質材料的發展,滿足上述各類趨勢特點的柔性傳感器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
  • 康奈爾大學研發「草履蟲」傳感器可植入人體
    現在新的問題來了,一個硬幣上可以放多少個微型傳感器。 康奈爾大學納米電子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出了一種微型傳感器,非常微小,可以在一美分硬幣的一面安裝3萬個。
  •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梅永豐課題組研發柔性薄膜組裝集成晶片傳感器
    由此,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梅永豐課題組提出了將信號檢測和分析功能集成於同一個晶片器件中的全新概念。作為演示,研究團隊將單晶矽薄膜柔性光電電晶體與智能薄膜材料相結合和組裝,構造了對不同環境變量進行檢測和分析的柔性矽晶片傳感器及其系統。這一思路不僅具有優異的可擴展性,還可與當前集成電路先進位造工藝相兼容。
  • 青島科技大學研發可自修復有機矽應變傳感器
    柔性導電複合材料作為可穿戴應變傳感器,廣泛應用於新一代機器人、電子皮膚、人體檢測等領域。然而,如何製備兼具柔韌性、自愈性和傳感能力的柔性導電複合材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方向。有機矽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柔性、耐溶劑性、耐高溫性等,能夠作為一種良好的基體材料用於應變傳感器領域。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新型柔性鐵電場效應電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在柔性鐵電場效應電晶體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ighly robust flexible ferroelectr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perable at high temperature with low-power consumption
  • 南方科大研發基於納米陶瓷纖維的耐高溫柔性壓力傳感器
    柔性壓力傳感器是柔性電子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可穿戴設備提供生理監測,也能為軟機器人提供觸覺感知。柔性壓力傳感器不僅要求滿足可穿戴設備的日常應用需求,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需要應用在極為苛刻的工作環境中,例如高溫。但構造具有這樣功能的柔性傳感器件卻非常具有挑戰性。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相關研究論文以《基於高度可拉伸光導傳感器的軟體智能假肢》為題,發表於 Science Robotics 創刊號,並成為該創刊號收錄的四篇研究型文章之一。開展軟體機器人研究,突破現有機器人研究範式趙慧嬋表示,其於 2017 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在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開展博士後研究。
  • 哈工大造出柔性機器人,人造肌肉能和象鼻一樣靈活了
    上述研究團隊受到象鼻的啟發,基於氣動人工肌肉(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s,PAMs),研製出了一種新型柔性機器人。 而此次哈工大研究團隊受到象鼻的啟發,設計了新型的柔性機器人。
  • 中國學者發明可穿戴汗液傳感器,肥胖「三高」有望緩解
    同時,高偉團隊還跟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合作,藉助汗液傳感器分析汗液成分,實現了囊腫性纖維化的早期診斷,並進行了無創檢測血糖的早期研究。同時,整個系統是柔性的,還可用於輔助式假肢操控。圖 | 對汗液驅動的電子皮膚的人體實驗評估 (來源:Science Robotics)和眾多科研院所合作,每周都會收到風投郵件高偉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柔性電子、可穿戴設備、生物檢測和納米機器人四個領域。
  • 康奈爾大學利用RGB傳感器捕捉面部肌肉進行人臉識別
    事實上,康奈爾大學的科研專家已做到了,過程無需任何正對著用戶的臉的攝像頭,追蹤就完成了,效果也不錯。先看看追蹤效果如何:康奈爾大學SciFi實驗室主任、C-Face論文的高級作者張鋮在聲明中說:「該設備比所有的耳掛式可穿戴技術都更簡易、更有新鮮感,有更全的功能。」「傳統的為了識別面部表情的可穿戴技術中,大部分必須在面部上配置傳感器,傳感器數量這麼大,系統也僅僅識別一組離散面部表情。」
  • 新型無線超薄應變傳感器:無需電池,靈敏度大幅提升!
    導讀據新加坡國立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系列新型納米材料應變傳感器,比現有技術在測量微小運動時靈敏度高出10倍以上,朝著改善工業機器人手臂的安全性和精度邁出了第一步。(圖片來源:德雷塞爾大學)由 MXene 噴塗而成的超薄天線(圖片來源: 德雷塞爾大學)創新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助理教授陳寶仁(Chen Po-Yen) 領導的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系列新型納米材料應變傳感器
  • 為了給機器人散熱 康奈爾大學研發了能排汗的機器人
    因此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特殊材質的機器人手掌,該手掌能夠以「分泌汗液」的方式,來控制機器內部的溫度。這款機器人手掌最特殊的地方便在於材質,或許一提到機器人產品,很多人腦中便會浮現出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以及大多外表「牢固」的產品,但該手掌卻是以柔軟的材質製成。研究人員通過3D列印技術,將兩種水凝膠通過樹脂光固化3D印表機列印而出。
  • 皮膚式指尖傳感器誕生,記錄匠人技藝成為可能|Science
    來源 東京大學 翻譯 阿金 >審校 戚譯引 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超薄壓力傳感器,能夠直接附著到皮膚上。
  • 喜報:西安鐵一中國際班學子獲美國常春藤盟校—康奈爾大學offer
    祝賀熊依倩同學斬獲康奈爾大學offer!Offer展示康奈爾大學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是一所世界頂級私立研究型大學,著名的常春藤盟校的八個成員之一。是常春藤盟校中第一所實行性別平等的男女合校大學,在招生錄取上最早實行不計貴族身份,不分信仰和種族,並以創建學科齊全、包羅萬象的新型綜合性大學為建校宗旨。2020年度,在全球高校中列第十二位,居全美第十位。2019-20年度,位列2019福布斯美國大學排行榜第11位;2020-21年度,位列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世界第12位。
  • 雙一流大學CNS正刊排名,清北科雄踞全國前三
    CNS正刊是指《Cell》、《Nature》和《Science》主刊,這是全球公認的最頂尖的三大科研期刊,CNS論文也是最具含金量的科研成果的代名詞。國內評選院士、長江學者和國家傑青的重要成果依據,甚至在一些學校能夠第一作者發表CNS正刊論文不僅可以獲得數十萬的獎勵,還有機會破格晉升教授、副教授。首輪雙一流建設接近尾聲,對2016-2019年連續四年間CNS正刊發表數量的總結性回顧,也將是對新一輪學科評估的重要前瞻。
  • 清華大學採用類皮膚的多層結構研發觸覺傳感器
    具有高靈敏和多維集成的柔性感知電子器件在醫療健康、智慧機器人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柔性電子感知,具有對周圍環境和作用的感知能力,還能針對不同生理參數做出反應,可用於智能假肢和穿戴式生理監測,為醫療健康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和進步;柔性感知也是智慧機器人交互的關鍵,在仿生機器人非視覺傳感技術領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感知和交互技術是未來機器人的重要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