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分硬幣能裝30000個?康奈爾大學研發「草履蟲」傳感器可植入人體

2020-12-14 電子工程專輯

神學家們一直在探討一個很無聊的問題,一個針尖上可以站多少天使在舞蹈。


現在新的問題來了,一個硬幣上可以放多少個微型傳感器。


康奈爾大學納米電子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出了一種微型傳感器,非常微小,可以在一美分硬幣的一面安裝3萬個團隊論文,「使用光學無線集成電路的微型傳感器」,4月17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網友評論說,Yuval Harari 所說的故事將要變成現實了。

這個小物件兒基本上只有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那麼大。而且可以監測活體組織當中的數據。看起來還真有那麼點兒像...


草履蟲


暢銷書《人類簡史》作者,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諾瓦·赫拉利 (Yuval Noah Harari)去年曾經在訪談中表示,


「數以百萬計的微型納米機器人和傳感器監測人體內發生的事情。他們可以發現癌症或某些傳染病的徵兆,並為保護人體健康與這些危險做鬥爭。」


「而這套系統不僅可以監控患病出錯的身體部位;它還可以監控人的情緒,情感和想法。這意味著一套外部系統可能比本人更了解自己。」


恐懼、憤怒、愛情,或任何人類的情感,最終都不過是一種生物化學過程。



試想把這種傳感器,植入到人體組織當中,是不是可以體察到很多細枝末節的微妙訊號呢?


有機和無機的結合,帶來更多哲學的思考。當機器可以感知機體的每一個變化,你的喜怒哀樂,一顰一笑都會反映成信號。


把這種傳感器放進身體裡,是不是就像一個變小的蟻人?



也有網友評論,怎麼判斷自己體內已經有了這種傳感器,真是細思極恐。參看以下腦洞評論,還有人把它比喻成《聖經》啟示錄裡的獸印...




這些微型傳感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配有集成電路、太陽能電池和發光二極體(LED) ,能夠利用光,進行發電和傳輸通信。


它們是大規模製造出來的,每個8英寸的晶圓片上有多達100萬個晶圓,每個設備的成本也只相當於一枚硬幣的幾分之一。


物理學家Paul McEuen,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副教授Alyosha Molnar,和康奈爾大學博士後Alejandro Cortese博士共同設計了一個平臺,用於生產他們的光無線集成電路(OWICs)——100微米大小的微型傳感器,人眼只能看到一個小斑點,可能還沒臉上的毛孔大。


「從某種意義上說,打造這樣的微型傳感器是我們一直以來的一個想法,」McEuen說,他是康奈爾大學納米科學和微系統工程(NEXT Nano)工作組的聯合主席。「大小縮小了一個數量級以後,就可以大規模製造了。」



OWICS其實相當於一個草履蟲大小的智慧型手機,甚至可以安裝APP。但是和手機不同的是,研究人員並沒有依賴繁瑣的無線電技術通信,而是用光作為通信媒介。


說到光,就不得不提傳感器裡面的一個重要元件,就是LED。


納米技術領域,在矽晶片上放置微型電路相對來說比較容易,McEuen 說,但是添加 LED 比較難,因為它是由一種特殊材料砷化鎵製成的。為了將 LED 轉移到有電子元件的晶片上集成起來,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複雜的裝配方法,需要15層以上的光刻法,30種不同的材料和100多個複雜的步驟

上圖顯示了一個電壓感應 OWIC,它能放進一枚硬幣背面的林肯紀念堂內。圖片來源: Alejandro Cortese


而且本來就不是看的見摸的著的東西,操作這種傳感器,必須得是在顯微鏡下面。所以就需要對納米尺度和微米尺度有個清晰的直覺。




OWIC可以在比較複雜的環境中測量電壓和溫度,比如活體組織和微流體系統當中。比如,一個裝有神經傳感器的 OWIC 能夠記錄體內的神經信號,並通過 LED 閃爍顯示的編碼信號來傳輸結果。


為了進一步驗證,研究小組與應用與工程物理學教授、論文合著者克裡斯•徐(Chris Xu)的實驗室合作,成功地將一個帶有溫度傳感器的 OWIC 嵌入大腦組織,並將結果無線傳輸了出來


Mceuen,Molnar 和 Cortese 已經成立了他們自己的公司 OWIC Technologies,並計劃將微傳感器項目商業化,目前已提交專利申請。


這種OWIC微小,成本低,可以在更複雜的環境裡用較低能耗完成任務,也會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各種新一代的微傳感器。


微型傳感器是迄今為止最為成功並最具實用性的微型機電器件。正是因為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性能好,成本低等特點,才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我們可以用微型傳感器創建電子標籤,將其附加到產品上,能起到標識識別、物流跟蹤、信息採集等作用。


同時超微傳感器可以實時追蹤人體內任意器官、肌肉結構、甚至是神經組織,能夠檢測到包括心跳,呼吸頻率和肺部的聲音。此外,它可以檢測用戶的身體活動,並將其與從心臟和肺部獲取的數據進行同步,以監測身體總體健康狀況。



將微型傳感器依靠附著在皮膚上來記錄心臟的活動,血液流動以及其他器官健康。


微傳感器嵌入納米機器人應用到了醫學領域。它可以在人體內自由行動,直接鎖定並消滅病毒,還可以越過阻塞的動脈或腫瘤直接向器官輸送藥物。還能夠輔助外科醫生做毫米級視網膜開刀手術。



更有趣的是,在2016年,麻省理工和慕尼黑工業大學將傳統摺紙藝術和現代科技相結合,推出了一款微型摺紙機器人。這款機器人不僅能摺紙,而且能跑、能遊泳、還能搬運東西。



就在不久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一種沙粒大小的傳感器:neural-dust,可被植入到神經或器官附近,利用超聲波供電和傳輸數據,讀取身體數據。neural-dust可以作為無線供電的植入大腦晶片,這類研究有望用於下一代的控制假肢、外骨骼和機器人,以及通過大腦-機器接口來治療大腦和身體的疾病。



近日,麻省理工研發出可以將電子傳感器嵌入到彈性織物中,從而能夠製造出可用於監測重要生命體徵(例如 溫度,呼吸率和心律 )的衣服。

這種內置傳感器的衣服不僅可以機洗,而且還可以將其取下並轉移到其他衣物上。從外觀上看,它就是一件我們通常穿的衣服。但從內部看,你可以看到觸及皮膚的微傳感器。

研究人員在健身房鍛鍊時對內置傳感器的衣服進行了測試,讓他們監測人體溫度、心率和呼吸頻率的變化。過程中研究人員可以觀察到身體不同部位的溫度變化,以及這些變化之間的關聯。

 

嵌入衣物中的傳感器可以將監測到的數據無線傳輸到智慧型手機上。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傳感器對於遠程醫療也有極大的幫助,可以遠程監測患者的健康狀況。


這些微型傳感器,仿佛在不知不覺中體察著你身體甚至心靈上的變化,這個未來你期待嗎?

相關焦點

  • 《Nature》草履蟲大小的微型機器人:由雷射驅動可用於顯微外科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Nature》報導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校研究人員領導開發出 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微型機器人。該機器人的尺寸與草履蟲相仿,可用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目前康奈爾大學絕研發的這款機器人的厚度約5微米、寬約40微米、長度範圍從40到70微米。肉眼幾乎不可見,只能靠顯微鏡來觀察,可被輕鬆吸入注射器中,從而可以實現醫療行業應用中的微納機器人手術。。
  • 康奈爾大學華人學者研發新型柔性光纖傳感器
    導讀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傳感器可以和人體更好地貼合,從而大幅提升穿戴舒適感,在軟體機器人和可穿戴設備領域都有很大的應用價值。近日,來自於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們研發了一款超柔軟的可拉伸光纖傳感器,稱之為」可拉伸多模式光導傳感器」(Stretchablelightguide for multimodal sensing, SLIMS),SLIMS由價格低廉的彈性材料,LED燈和染色劑製成。SLIMS可以做成「柔性皮膚」穿在手上,僅僅一根SLIMS就可以同時檢測手指不同關節的彎曲和壓力情況。
  • 新領域 | 像紋身一樣「穿」在皮膚上的酒精監測傳感器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一種微型、功耗超低、可植入皮膚表面的生物傳感器,能長期連續地對體內酒精含量進行監測。晶片的尺寸非常小,因此可以植入人體皮膚的表皮之下,並採用如智能手錶或智能貼片(patch)等無線可穿戴設備供電。「這項工作的最終目標是為濫用藥物治療項目的病人開發一種常規且容易被接受的酒精和藥物監測設備。」
  • 4英寸矽片容納100萬個,康奈爾大學四腳機器人登Nature
    1959 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納米技術界卓有遠見的研究者理察 · 費曼提出:「吞下外科醫生」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即製造一個微型機器人,該機器人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在血管中穿梭以進行一些手術治療。這種對未來的標誌性想像突出表現了對微米級機器人技術領域的現代期望:將自動化設備部署在其大型同類產品無法到達的環境中。
  • 康奈爾研發的手套不僅識別手勢,還識別觸覺
    近期,康奈爾大學科研人員研發了一種柔性手勢識別手套,特點是成本足夠低,而且不僅可以識別手勢,還能識別手指動作的力度、彎曲度和拉力,也就是說可以實現更加精準的手勢模擬。據青亭網了解,該手套方案由康奈爾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Rob Shepherd帶領的科研團隊研發,原理是結合光導纖維傳感器、低成本LED和吸光染料來追蹤3D的手勢變化。利用上述材料開發的手套體積足夠小、材質足夠靈活柔軟,同時製作工藝較簡單、可集成開發為設計輕便的手套產品。目前,科研人員計劃將該方案於明年商業化,應用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AR/VR等場景。
  • 27歲女孩研發可拉伸分布式光纖傳感器,師從康奈爾機器人權威
    病人見不到醫生,卻能通過一款可穿戴設備,讓醫生通過屏幕獲悉其相關數據;球場上的運動員,戴上這款可穿戴設備,就能實時監測球員數據,教練就能針對性地訓練球員;在家幹活擰螺絲時,不知道怎麼用力?戴上設備並連上電腦,電腦就能告知你用的力氣是大是小。
  • 康奈爾大學微型機器人問世,可在液體中遊動,可用晶片工藝生產!
    康奈爾大學的團隊發明了一個微型機器人,這種機器人的大小只有草履蟲那樣大。這種機器人寬40微米,厚5微米,長40至70微米。肉眼無法看到只有通過顯微鏡才能看到這個微型機器人,這款機器人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它可以在液體中遊動。
  • 為了給機器人散熱 康奈爾大學研發了能排汗的機器人
    因此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特殊材質的機器人手掌,該手掌能夠以「分泌汗液」的方式,來控制機器內部的溫度。這款機器人手掌最特殊的地方便在於材質,或許一提到機器人產品,很多人腦中便會浮現出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以及大多外表「牢固」的產品,但該手掌卻是以柔軟的材質製成。研究人員通過3D列印技術,將兩種水凝膠通過樹脂光固化3D印表機列印而出。
  • 康奈爾造了一雙「傳感手套」
    今天,康奈爾大學研究者在《Science》上發表《可拉伸分布式光纖傳感器(Stretchable 『skin』 sensor gives robots human sensation)》,旨在通過將低成本LED與染料結合,創造可拉伸的光纖傳感器,以檢測壓力、彎曲和應變等,實現運動康復、虛擬實境、機器人感知等領域的應用。
  • 微型機器人:由雷射驅動,未來可用於顯微外科手術!
    導讀據美國康奈爾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領導開發出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微型機器人。該機器人的尺寸與草履蟲相仿,可用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十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開發可使微型機器人在體液中行進的微米級致動器。創新近日,一項由美國康奈爾大學領導的合作創造出了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微型機器人,它由標準的電子信號進行控制,而且能夠行走。
  • 馬斯克「腦機接口」:Neuralink 晶片硬幣大小,機器人植入,豬先試了...
    這款名為Link的晶片,只有一枚硬幣那麼大,電量可持續一天,支持無線充電,圖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在下面這款配備計算機視覺等科技的自動化手術機器人幫助下,30分鐘內,掀開你的頭頂蓋兒,植入晶片,當天就能出院,圖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
  • 可注射的生物傳感器:有望長期檢測人體酒精含量!
    該晶片小到足以嵌入人體表皮之下,並能通過可穿戴設備例如智能手錶或貼片無線供電。背景飲酒,是一種歷史悠久而普遍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風俗。許多朋友都喜歡喝酒,但是也許很多人並不清楚,酒是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成癮性物質。
  • Nature突破:首個比頭髮絲還細的機器人誕生了!可用針頭注射入人體
    近日,使機器人移動的重要部件——致動器研究終於出現重大突破,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及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團隊首次製造出尺寸小於0.1毫米(約為人的頭髮寬度)的機器人,並且,還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就可以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清華31歲教授將手機天線尺寸縮小100倍,未來有望植入人體
    他研發的微型天線則避免了這些問題,「如果使用這種天線的話,能節省很大體積,就可以把手機做得更薄,或者增大電池容量。」除此以外,對比相同尺寸的傳統天線,微機電天線還具備更高的輻射傳輸效率,它能利用集成電路的工藝製造,且可以實現量產。
  • 康奈爾大學利用RGB傳感器捕捉面部肌肉進行人臉識別
    事實上,康奈爾大學的科研專家已做到了,過程無需任何正對著用戶的臉的攝像頭,追蹤就完成了,效果也不錯。先看看追蹤效果如何:康奈爾大學SciFi實驗室主任、C-Face論文的高級作者張鋮在聲明中說:「該設備比所有的耳掛式可穿戴技術都更簡易、更有新鮮感,有更全的功能。」「傳統的為了識別面部表情的可穿戴技術中,大部分必須在面部上配置傳感器,傳感器數量這麼大,系統也僅僅識別一組離散面部表情。」
  • AirPods Max「傷錢包」,這對耳機卻能「治病」
    這些 UP 主太會開玩笑了,4399 元的蘋果耳機還要討論音質,最主要的作用不是「身份象徵」嗎。相對於讓你錢包「很受傷」的蘋果耳機,近日一家創業公司 Nēsos 推出的一款耳塞,卻能在不打針不吃藥的情況下,給用戶「治病」。
  • 把一枚「硬幣」植入豬腦,馬斯克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馬斯克稱新一代的Neuralink設備是完全無線的,使用感應充電,設備的電池續航時間為一整天,可以直接連接到佩戴者的智慧型手機上。安裝設備的新款手術機器人可以自動完成所有手術工作,先開顱,取下一小塊頭骨,再植入電極和電線,最後安裝Neuralink設備填補頭骨的空缺。馬斯克表示,植入手術可以在一個小時內完成,而且不需要全身麻醉。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
    未來,我們電腦使用的硬碟可能不是一款半導體產品,也不是一群大腸桿菌,而是來自一個蠶繭。 蠶繭 受訪者供圖 中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一個由蠶絲製成的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
  • 康奈爾大學有幾個學院?
    其它獨立的部門有公共事務教研所和作為美國陸海空軍官教育基地的康奈爾軍事科學學部。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美國常青藤大學康奈爾大學旗下的威爾康奈爾醫學院(Weill Connell Medicine, WCM)是美國頂尖醫療及教學機構及研究生教學機構,擁有包括紐約長老會醫院在內的 40 家醫療機構。
  • 美研究人員研發可用於VR、機器人和翻譯的腕帶傳感器
    據最新媒體報導,康奈爾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工程師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可穿戴交互系統,利用熱傳感器準確預測手部位置,在VR、機器人和翻譯手語方面有潛在應用。如何捕捉人類手部動作的複雜性以及手部傳感器的研究在AR / VR技術領域一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