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31歲教授將手機天線尺寸縮小100倍,未來有望植入人體

2020-12-17 DeepTech深科技

你知道智慧型手機也有天線嗎?

1887 年,年僅 29 歲的德國人赫茲率先發現電磁波的存在,為人類利用電磁波進行通信創造了條件。如今,我們使用的智慧型手機便是藉助無線電進行遠距離信息傳輸,而天線則是發射和接收無線電的關鍵設備。可以說,沒有天線就沒有無線電通信,也就沒有智慧型手機。那我們為什麼看不到手機上的天線呢?

手機天線分內置和外置兩種,早期的手機一般裝配外置天線,比如 「大哥大」 就可以看到尺寸很長的天線。隨著技術的發展,天線的尺寸越來越小,被隱藏至機身內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手機發展史」 是一部 「天線發展史」。從 1G 時代 「大哥大」 長達 9.4cm 的天線,到 2G 時代摩託羅拉發布首個雙頻 GSM 手機,配帶尺寸很小的螺旋和鞭狀兩根天線,再到諾基亞推出 Nokia 3210,天線已完全內置。此後,手機逐漸往小型化和個人化發展,天線也趨小型化和緊湊化。

雖然手機天線尺寸越來越小,但卻不能無限縮小,因為傳統天線的設計被一種物理機制鎖死。傳統天線的發射和接收依賴電磁波的諧振,這意味著它們的尺寸需要跟電磁波的波長匹配,導致天線的尺寸難以突破 1/10 電磁波波長的限制。

一般情況下,手機天線長度為波長的 1/2。而若減小天線尺寸,天線的阻抗則難以被匹配,不能實現信號的正常接收和發射。

此外,天線中振蕩的電流會引起地面效應,這進一步增大了天線尺寸,這些問題使得傳統天線難以被集成,也極大阻礙著無線電子設備、生物傳感器以及物聯網的發展。

如何突破現有瓶頸使天線可集成、微型化?這是南天翔研究的重點問題。近日,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南天翔剛剛入選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入選理由是突破現有瓶頸,使得天線可集成化和微型化。

圖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2020 年中國區榜單入選者南天翔

天線也可以變得集成化和微型化

在完成康奈爾大學博士後的工作後,畢業於美國東北大學電子工程系的南天翔博士選擇回國,目前在清華大學任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他的主要科研方向是新型磁電子納米器件的前沿領域,其工作集中在開發基於新物理原理特性的下一代電子器件。

南天翔告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他開發了具備可用於神經探測的納米尺度磁場傳感器,以幫助理解人類的腦結構。此外,還發明了高性能自旋電子器件和邏輯電路的原型器件。不過在他看來,關於微機電(MEMS)可集成天線的研究,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項,也是最讓他引以為豪的。而他的這項研究在物理、材料、電子器件、通信等領域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圖 | 具有巨大磁電耦合的低頻磁電天線

可集成微型天線的研究,源於南天翔博士期間在課堂上接觸到的關於微機電壓電諧振器的介紹,「當時想把老師做的微機電諧振器跟自己正在研究的項目結合在一起,我們跟老師進行合作,做了一系列跟磁電相結合的諧振器,最後發現它可能在可集成天線方面有很大的應用空間。」

實現天線的微型化並不簡單,他說:「即使對小型化天線已經研究了超過 100 年,天線的微型化仍然是一項公開的挑戰。」

傳統天線的工作原理是依靠電磁波的震蕩,天線的尺寸需要跟電磁波波長匹配。這裡有一個明確的物理限制,不能隨意減小天線尺寸,如果減小尺寸意味著其它性能的犧牲。因此,若想縮短天線尺寸,需要尋找新的方法。

南天翔另闢蹊徑,找到一種新方法。他研發的小型天線由微機電系統(MEMS)和磁電子材料結合構成,從而能通過聲學波驅動磁偶極子諧振產生電磁波的輻射。

這種天線基於一種聲學波和磁子的耦合效應:在壓電材料與磁性材料組成的結構中,當壓電材料被施加電壓時會產生變形,並傳遞至磁性材料使其變形,產生震蕩,並最終完成電磁波的發射,滿足信息無線傳輸的所需。

圖 | 高頻微機電天線

他和團隊在矽襯底上通過微機電系統工藝,構築了可集成的微型天線,這種天線不再依賴電磁波諧振,而是通過聲波振動發射電磁波。

也就是說,這種器件的結構以及它的工作原理,是與傳統天線截然不同的,其聲學波驅動機制,使得天線尺寸能匹配聲學波的波長、而非波長更長的電磁波。

圖 | 微機電器件和 CMOS 晶片的集成

他的工作拋棄了傳統天線的設計原理,實現了理論創新,在實際應用中的突破是顯而易見的 —— 工作在 2.5 GHz 頻率下的微機電天線,可將傳統天線的尺寸縮小兩個數量級。南天翔的創新使相同頻率下工作的天線尺寸縮小了 100 倍,他發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論文曾做過一個對比:2.5 GHz 的天線如果應用傳統原理來做的話,面積大概是 11 平方釐米。如果應用聲學波驅動機制製作,大概是 0.002 平方釐米。

這一突破對智慧型手機的更新換代意義重大。目前的手機天線仍佔據很大空間,同時,為滿足不同通信頻率和功能的需求,天線數量也非常多,數量增加要求多個天線之間的形狀重新排布,對手機設計提出新的要求。

「手機中的晶片、傳感器現在可以做得很小,主要佔空間的一個是電池,另一個就是天線。」 他介紹說。

他研發的微型天線則避免了這些問題,「如果使用這種天線的話,能節省很大體積,就可以把手機做得更薄,或者增大電池容量。」

除此以外,對比相同尺寸的傳統天線,微機電天線還具備更高的輻射傳輸效率,它能利用集成電路的工藝製造,且可以實現量產。

這種天線因其微型化、可集成、低成本的特性而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據預測,到 2025 年將有超過 750 億個行動裝置通過天線接入物聯網,這是可集成微型天線的巨大機遇。

例如,當前智慧型手機使用液晶聚合物天線(LCP)或者利用手機外殼的金屬邊框,它的尺寸大,難以與手機通信晶片集成,阻礙了 5G 大規模 MIMO 天線的發展,因此產業界對可集成的微型天線陣列的需求很大。同時,可穿戴、可植入生物傳感器以及電子皮膚也都需要發展一種微型、無感、高效的通訊技術。

「因為人體的影響,傳統天線在可穿戴設備上也面臨挑戰,而微機電天線的工作原理與傳統電偶極子天線不一樣,它是一種磁偶極子天線,有效避免了天線的平面效應。」 南天翔介紹說,該天線有望用於可穿戴設備甚至植入人體。

此外,微機電天線可以在矽基片集成大規模陣列,與手機其他射頻前端晶片模組集成,將提速通信晶片的發展。「這與業界未來發展方向高度吻合,可能成為一種顛覆性的無線通訊晶片產品。」 說到這裡,他表示對微型天線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能顛覆遊戲規則的納米尺度天線

南方科技大學俞大鵬院士曾評價稱:「這項『能顛覆遊戲規則』的納米尺度天線在諸如物聯網、智慧型手機、生物醫療等領域大有可為。」

南天翔的工作獲得了學界的廣泛讚譽,包括 Nature 雜誌在內的幾十家媒體對其進行專題報導,Science 雜誌曾撰文評價南天翔的工作稱:「可大幅縮小手機和衛星的尺寸,可用於物聯網系統,或被植入人體,幫助連接從地球表面、深海到地底的人類。」

當然,南天翔也意識到微機電天線還有大量可提升的空間,他將繼續推進自己的研究。早在美國東北大學攻讀博士期間,他已開始研究天線。從東北大學的電子工程系,到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材料系的博士後工作,再到康奈爾大學物理系的研究工作,南天翔對天線的研究經歷了多次思路的轉變,希望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來推動這項技術。

不過,他的學術道路是一以貫之的,在未來也將繼續沿著既定的路線前進。南天翔認為,從理論層面弄清楚微機電機械天線的物理過程,有助於進一步縮小天線的尺寸和提升效率。

此外,如何使用新的材料,從底層來提高器件的性能大有研究空間。在應用層面,將開拓微機電天線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總而言之,從底層物理到中間的材料到最上面的應用,都想融會貫通。」 他說道。

在未來,南天翔還將探索微機電天線大規模集成以及產業化的研究,與有實力的通信及微機電系統製造的企業聯手,提早布局物聯網 - 5G 通信晶片市場,抓住 5G 物聯網市場爆發前夕的關鍵節點。

相關焦點

  • 未來手機:玻璃層植入傳感器 屏幕變聰明
    編者按:未來,手機顯示屏可以利用光線監控溫度,還能在玻璃層中植入唯一的光學模型,從而使每塊顯示屏「獨一無二」。這些技術和大猩猩玻璃有關喲,呵呵,藍寶石怎麼想?將植入玻璃中,使得玻璃具備某種智能,並有望在手機安全中扮演角色。
  • 進一步縮小Mini-LED尺寸及邊緣距離,切片效率提高8倍
    我們認為基於Mini-LED的顯示器在不久的未來有望能夠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據外媒報導,一家總部位於矽谷並從事LED領域工作的公司Verticle,雖然已有16年的發展歷史,但好像一直都處於一種隱身模式。除了專利列表之外,網上很少能找到其他可以加深對該公司認識的資料,但該公司正在開發的一項Mini LED切片技術引發關注。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
    未來,我們電腦使用的硬碟可能不是一款半導體產品,也不是一群大腸桿菌,而是來自一個蠶繭。 蠶繭 受訪者供圖 中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一個由蠶絲製成的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
  • 康奈爾大學研發「草履蟲」傳感器可植入人體
    試想把這種傳感器,植入到人體組織當中,是不是可以體察到很多細枝末節的微妙訊號呢?「大小縮小了一個數量級以後,就可以大規模製造了。」 OWICS其實相當於一個草履蟲大小的智慧型手機,甚至可以安裝APP。但是和手機不同的是,研究人員並沒有依賴繁瑣的無線電技術通信,而是用光作為通信媒介。
  • 6種神奇而實用的人體黑客技術
    Neil Harbisson生來就無法分辨顏色,但他現在可以分辨超過360種顏色,甚至是紅外光譜。控制論教授Kevin Warwic把射頻識別(RFID)晶片植入手臂,並接入大學的門禁系統,從而可以用他的手臂開門和開關燈光。Warwic教授甚至把他的神經系統與他妻子的神經系統連接起來,這樣夫妻二人能夠共享彼此的感覺。
  • 李劍宇:「人造膠水粘結性超現有材料100倍」
    獲獎時年齡:31 歲獲獎時職位: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獲獎理由:為滿足生物醫療需求,他讓生物材料更接近人體組織。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及各種醫療挑戰的出現,讓生物材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現於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機械工程系任助理教授的李劍宇及其團隊,採用包括材料、力學、化學、仿生和生物工程在內的多學科交叉的方法,開發了多種新型生物材料,可作為高強度生物膠水用於替代手術縫合線閉合傷口,高性能仿生植入材料用於關節軟骨和椎間盤修復,新型止血材料用於控制大出血。
  • 彼得·羅素教授任院長,清華SIGS成立未來人居研究院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通訊員 餘飛慧近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華SIGS)宣布成立未來人居研究院(iFHH)。12月2日,清華SIGS舉行聘任儀式,聘請彼得·羅素(Peter Russell)教授為院長。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未來人居學科依託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設,基於二十一世紀建築學與多個相關學科的交叉,關注未來人類聚居空間的前沿性問題,以創新性設計思維及設計能力的培養為目標,致力於構思和創造更加智能和可持續的建成環境。
  • 七大光學變焦方式引領未來智慧型手機
    變焦鏡頭的倍率是指長焦端的最大焦距與廣角端的最小焦距之比。實現光學變焦的方法有多種,以下簡單介紹。二、外伸縮式卡片式數位相機的光學變焦大多採用外伸縮式結構,由於體積大,系統複雜,移植到手機上使用的難度很大,然而三星卻做到了,將一顆縮小版的外伸縮式光學變焦攝像頭植入到手機機身內,Galaxy S5 Zoom便是其代表作。
  • 可注射的生物傳感器:有望長期檢測人體酒精含量!
    總共才970納瓦,差不多是智慧型手機打一個電話所消耗的功率的百萬分之一。對於這項新穎有趣的技術,筆者之前也介紹過它的應用案例,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1)美國華盛頓大學利用「調頻後向散射技術」,將我們生活中日常物品變為無線電臺,使之與手機或者汽車通信交換數據,其功耗遠低於藍牙、WiFi等無線通信技術。2)美國華盛頓大學首次利用「遠程後向散射技術」演示了,一種設備幾乎以零功率運行,傳輸數據的距離最高可達2.8千米。
  • 請將手機請出臥室,99.9%的人不知道
    「我打電話都是在晚上九點以後,因為手機費有優惠,跟男朋友煲電話粥都有兩小時,直到手機發燙,燙得不行才掛電話,而且白天還要聯繫業務,多半是用手機,這四五年我已經打壞了七部手機。」良性還是惡性腫瘤?手術可否治癒?術後是否會影響面容?面神經的功能能否全部恢復?這些是姜小姐即將甚至是長久要面臨的問題。主治醫生陳教授說,長時間使用手機的人群,是腮腺腫瘤高危人群。
  • 業內專家長篇綜述:6G最新進展及未來發展趨勢
    6G 無線通信網絡有望提供更高的頻譜、能量、成本效率、更高傳輸速率、更低傳輸時延、超大連接密度、更高的智能化水平、亞釐米級的地理定位精度、接近 100% 的覆蓋率和亞毫秒級的時間同步。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12 月 10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在魯迅故裡 —— 浙江紹興舉行,「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在峰會上正式發布,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特別研究員趙慧嬋入選。
  • 把成年人的身高縮小100倍後,與螞蟻拔河,誰能贏?
    螞蟻是昆蟲界的「大力士」,它們能夠輕鬆舉起是自身體重400倍的物體,而人即使舉起與自己同體重的物體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相對來說,人的力氣沒有螞蟻的力氣大。但是在現實中,即使是一百萬隻螞蟻與一個人拔河,它們也毫無勝算,這就是相對力氣和真正力量的區別。那麼,如果將人按身高縮小100倍再與螞蟻拔河,人類還能贏嗎?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 記清華「教授們的教授」、95歲的...
    年輕時和時代角力,年老時和時間角力,這位95歲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1982年清華物理系復系後的首位系主任,1949年正式踏上大學講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退休就接受返聘,繼續留在講臺上,至今每年春季學期都仍會開課。他是新中國教齡最長的大學教授,是教授們的教授,老師們的老師。
  • 現實版「賽博朋克」 |大腦植入晶片,抑鬱症患者有望被治癒
    還記得幾個月前埃隆·馬斯克發布的植入晶片嗎?將硬幣大小的晶片通過手術設備植入顱內,與人腦相連,達到人機共生的目的。 通過腦機接口技術可以將晶片直接植入到抑鬱症病人身體裡去。這個晶片能將腦子裡的信號通過藍牙無限傳輸到計算機中實時記錄,再由神經外科醫生用人工智慧技術加以分析。通過神經信號的變化,利用電刺激反饋給予相應的刺激治療,可以將抑鬱症狀扼殺在搖籃中。
  • 業內專家長篇綜述:6G最新進展及未來發展趨勢
    近日,由東南大學尤肖虎教授領銜,王承祥教授組織起草,聯合國內外 24 家科研院校及企業的 50 位業內專家,針對 6G 最新進展及未來發展趨勢撰寫了一篇長達 70 多頁的綜述 「Towards 6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vision, enabling technologies, and new paradigm shifts」
  • 科學家發現水熊蟲抵禦輻射的蛋白質,未來有可能植入到人體內?
    近日,美國紐約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遺傳學家克裡斯·梅森(Chris Mason)提出了一個瘋狂的基因研究計劃——將嘗試在人類的細胞內植入水熊蟲DNA。成功植入水熊蟲DNA的人類會成為首批登陸火星的開拓者,他們也將是首批進行基因改造的太空人,由於水熊蟲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在真實環境下存活的生物,而且在輻射環境中依然有效地防止細胞出現變異,如果人類擁有這種DNA將不再懼怕宇宙中的輻射環境。
  • MIT發布2019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誰將定義一個新時代?
    在產業方面,獲獎人還輔助開發出柔性電極,這種電極的金屬-半導體界面由弱範德華力連接,不會因拉伸而破壞,因此可植入人體應用於透皮給藥,或採集生物電信號和壓力等。 汪淏田年齡:29 歲 職位:萊斯大學助理教授 獲獎理由:他從事清潔能源的存儲與轉化技術研究,在發展高性能、廉價的催化劑材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100噸「青春藥」國產化成功,預計滿足80萬人需求,全民百歲有望
    100噸生產線一次投料試車成功,成本、質量等各項指標優於設定值。由於工藝優化,年產能將增加至200噸。因工廠投產後,有望將國產"青春藥"產量提升十幾倍,工廠一直備受關注。工廠於2019年11月動工,原計劃年初的試產,因受疫情影響延遲至今。萊芙斯本是基因港Geneharbor的獨資子公司,計劃生產100噸輔酶NMN。
  • iPhone 13擬全面引入 ToF,「劉海」有望縮小
    眾所周知,拍照向來是蘋果手機的強項。然而,最近這些年,隨著華為和小米等國產手機的崛起,在拍照方面一直霸榜DXO拍照排行榜。因此,蘋果手機最近這兩年,開始重視拍照體驗。還有機殼從業者也在間接證實,iPhone 13 後置鏡頭打孔數有增加趨勢,蘋果未來四攝五攝不是夢,此外,還有報導指出,蘋果 iPhone 13 用 3D 感測裝置有較明顯變化。所以iPhone 13 的「劉海屏」也有望縮小,這也算手機顏控黨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