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荊楚名團聚江城以新編現代戲為主體,上演一批主題鮮明、極具現實意義的戲曲作品。這其中,漢劇《黎明》、楚劇《我的美麗村莊》、襄陽花鼓戲《遠山豐碑》都是近年我省新編現代戲的優秀代表,特別值得推薦給江城戲迷。
漢劇《黎明》抒寫城市英雄氣概
1949年,武漢解放前夕,一場驚心動魄的「武漢保衛戰」悄然打響。漢劇《黎明》記錄了武漢解放前夕的危情時刻。武漢漢劇院院長黃朗告訴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漢劇雖然很古老,但武漢漢劇院在現代題材上的製作功力相當紮實。漢劇《黎明》就是通過古老的漢劇唱腔,抒寫武漢跨越70餘載一脈相承的英雄氣概。
漢劇《黎明》海報。
漢劇《黎明》的導演是中國戲曲學院教授、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陳霖蒼。劇中人物都著便服,捨去了蟒袍、翎尾、水袖、厚底等傳統戲曲中程式化展現的重要手段,陳霖蒼直言:「現代戲是很難的。既要把故事講清楚,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更不能讓觀眾覺得這齣戲就是話劇加唱,忽視掉漢劇中的傳統精髓。」
在漢劇原有的豐富聲腔中,《黎明》融入不少大膽創新。該劇作曲戚茂盛介紹,為滿足劇情的需要和主要演員嗓音特點,《黎明》在唱腔創作上,幾乎囊括了「陳派」全部有代表性腔形。
楚劇《我的美麗村莊》名家名師加持
好的劇目,離不開好的劇本。為打造一流楚劇,《我的美麗村莊》劇組特邀湖北省藝術研究院國家一級編劇朱永山擔當編劇,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導演、國家一級演員張虹為導演,還有行業內多位專家操刀唱腔、作曲、配樂、舞蹈、服裝等設計。諸多名家名師加持,為該劇的高品質提供強大保障。
楚劇《我的美麗村莊》海報。
楚劇《我的美麗村莊》由5個故事組成,分別為「廁所革命、祠前紛爭、犁田療傷、登門走訪、破鏡重圓」。內容涉及鄉村振興中的基礎設施建設、移風易俗、產業發展、鄉村旅遊等各方面,而每一個故事皆有其現實來源。
在劇中,柯家賢解決了「廁所革命」中棘手的問題,感化了失獨喪偶老人董明華,化解了董明華心中鬱結,讓董明華轉變態度,使村莊裡的「半月塘」破鏡重圓,董、柯兩姓村民握手言和,土地流轉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紅茶村建設成為充滿希望的美麗村莊。
襄陽花鼓戲《遠山豐碑》用蒙太奇手法展現人物內心世界
襄陽花鼓戲《遠山豐碑》以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模範退役軍人、湖北省襄陽市穀城縣93歲離休幹部熊子勳為原型,根據新中國成立前後發生在鄂西北山區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主人公60多年為兌現「找到58名犧牲戰友」的莊嚴承諾,歷經坎坷,最終找到所有犧牲戰友骸骨並給他們築墳立碑的故事,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
襄陽花鼓戲《遠山豐碑》由河南省文聯副主席、國家一級編劇陳湧泉進行前期劇本創作,黑龍江省舞臺藝術創作中心特聘專家、國家一級導演李文國執導,湖北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家一級作曲李道國作曲。全劇由序幕、尾聲和中間的六場戲組成。編導獨具匠心地把大戲的序幕和尾聲都放在了紀念碑前,以熊子勳懷念戰友、喚醒戰友、送別戰友依次來展開戲劇衝突。
該劇以襄陽花鼓戲為表現形式,劇情結構運用蒙太奇的手法,讓青年的熊子勳和老年的熊子勳同臺對唱,讓犧牲的指導員和妻子同臺對唱,展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長江日報-長江網 記者張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