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的心撕扯著衣帶漸寬的身體,因美食而留下的三尺垂涎,抵不過對苗條纖細的渴望。這番糾結心態,幾乎每個中年人都經歷過,似乎又都在歷經滄桑之後回歸恬靜,遺忘掉甩脂計劃,沉浸在生活的平淡無奇裡,除了美味之外,其實最終享受的是創造美食過程的廚房煙火味道。
最是煙火味,能撫凡人心。一家人圍坐餐桌小菜幾碟,廚房裡飄來雞湯的香味,時刻關注火候大小,對大料小料的放入時辰的研究,想像中一鍋鮮香的期待,平添了無數心靈熨貼。洛陽人愛吃口漿麵條,武漢人吃的熱乾麵,山西人的油潑麵,陝西人的哨子面,周口的胡辣湯,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上海的生煎,老北京的炸醬麵和烤鴨……哪一口吃的不是家鄉味道,美食盡頭的煙火味都是記憶中家的香甜。
一個家是否美滿,全然來自於家庭裡的煙火味道。「家」的甲骨文字形,房子上面的一點就是煙囪,嫋嫋炊煙才說明家裡有人,後簡化為「宀」( mián)。「家」字下面是「豕」,即豬,低生產力的古代,人們多在屋子裡養豬,人與豬共食共存共生。古代豬是富裕和人丁興旺的象徵,房子裡有豬就成了「家」的標誌,所以北師大錢志亮教授會說,「把人當豬養,就是幸福家庭的標準,能吃能睡,多子多孫,其樂融融。」家裡一日三餐煙火氣濃厚,就是了凡人的心願。
中國人最看重的飲食,一日三餐家常便飯,成了最要緊的儀式感。凡人見面會主動搭訕,「你吃了沒?」。男人喜歡女人,會說,「我養你」。女人喜歡男人,會說,「我做飯給你吃。」中國人好客,請客約飯要的就是鄭重的儀式感,包括時間地點以及如何落座,吃飯時候主菜誰先品嘗都是重要的細節。舌尖上的美味從口腔進入胃,漸漸填充直至飽腹感,逐漸變成了一種滿足感而產生的愉悅心情。所以,一起吃飯,吃的不是飯,是心情。喜歡誰,必須共同吃上一頓,才算表達情感。所以《漢書》說,「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早餐中國》說,「世間萬物唯有美食不可辜負,不吃早飯的人,是沒有靈魂的。」從一座城到另一座城,早飯勾連著我們生活的軌跡,中國每一座城市,每一處集鎮,甚至每一個街角,都有它銷魂的早飯。洛陽的早餐牛肉湯、羊肉湯、豆腐湯,湯湯難以忘卻,那個肯約你喝早湯的人,一定非摯友莫屬。
當吃遇到美食,味覺觸動靈魂,生活亦有了詩和遠方,才夠得上圓滿。人間煙火,怎一個「美「字了得,凡人躁動的心在一番佳餚歡色面前,經過口服食慾腸胃味道的安撫,很快便能變得平靜,似乎世間唯美食可求,只好搖著頭笑自己乃凡夫俗人一枚。
人間至美煙火味,最扶滄桑凡人心,所以美味躍然紙上,留下千古經典。杜甫說,「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紅魚入饌來。」「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蘇軾雲,「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就連豪放詞人陸遊筆下,說著說著就寫到了吃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毛主席他老人家,則是從美食寫起,「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寫到「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玉華臺的湯包才是真正的含著一汪子湯。一籠屜裡放七八個包子,連籠屜上桌,熱氣騰騰,包子底下墊著一塊蒸籠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籠布上。」梁實秋寫吃的,一定是自己極為熱愛的,寫到看到文章的人都急急忙忙地趕過去吃上一頓,這與我寫洛陽漿麵條幾乎如出一轍。
我的漿麵條師父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你我皆凡人。最早見於《一日禪》的這句話,小小廚房,一把米,一瓢水,幾顆紅豆,慢慢熬煮,米豆在罐中淺吟低唱,飄出人間幸福味道。紅塵世俗,好日子都是從煙火中燻出來的。
一個人無論事業做到何等程度,會做飯肯認真準備早飯一定是很重要的一個標準。據不完全統計得出的結論,對生活飲食的認真態度決定著事業的執著態度。成功的中年人,一定是接地氣的,穿著圍裙下廚房的一身煙火味兒就是足夠的魅力。如果年少時期不懂廚藝,可以不苛求,到了中年時期仍不懂柴米油鹽醬醋茶,那就是人生一大憾事。
感謝父母在我年幼時便教會我下廚煮飯,教會我認識烹飪喜歡烹飪,讓我鄭重看待吃飯這件簡單得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一身廚藝在身,便會懂享受生活的美好。因為對美食的深深熱愛,烹炒煎炸,面點湯羹,均無師自通,興奮時候還能顛鍋爆炒,火光中蔬菜與肉片伴著節奏飛舞,僅三兩下功夫出鍋,口感程度最能燃燒胃欲。
一天最愜意的時光莫過於下班回家,遠離工作的疲勞,好好的做一頓可口的晚餐犒勞自己,在悠閒的心境下享受著美食贈與自己的快樂。
人生簡單,幸福快樂無非就是清粥小菜,一餐一飯,煙火味道是人內心最深的記憶。時光將活色生香的美食烙在了我們的舌尖味蕾上,留在我們的心靈深處,隨生而生,永不磨滅。
李青青
2021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