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評圖書:
書名:《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
作者:(英)查爾斯·漢迪
譯者:苗青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6月
查爾斯·漢迪是當代最為知名的管理思想家之一,長期擔任倫敦商學院教授,被《金融時報》評為僅次於彼得·德魯克的管理大師。漢迪的經典作品《組織的概念》、《空雨衣》、《非理性的時代》、《擁抱不確定性》,在管理學界長期產生著影響。
漢迪的新作《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探討的是管理者如何適應新的時代、把握新的世界,從而對新的社會和商業形成準確而非刻板的認識。
書名中提到的「S型曲線」,在管理學中應用極廣,還被納入到社會、教育等諸多領域:最開始是投入期,一段時期內會出現資源投入,收益反而下降(曲線向下),這時如果確信方向正確,繼續投入,則會迎來一個較長的增長期(曲線向上);但經過一個平緩的停滯增長階段,曲線會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這種下降會通過努力予以延遲、延緩,但不可逆轉。
所謂跨越「S型曲線」,就是要在第一曲線達到頂峰或平緩期之前,就開始加設第二曲線,確保此時有足夠的資源承受第二曲線最初的投入期所出現的暫時下降,等到第一曲線下滑時,第二曲線就開始了新的增長期。
跨越「S型曲線」,看上去是非常簡單的。問題是,第一曲線的成功很可能會產生所謂的「詛咒」效應,讓人們心懷僥倖(以為可以繼續抬高曲線上升的趨勢,並繼續延長),從而對於潛在的、具有破壞性的新技術和新市場視而不見,不願意就第二曲線進行投資。漢迪在書中特意提到了英格蘭足球聯賽曼聯俱樂部的傳奇教頭弗格森,指出弗格森執教期間長期善於構建第二曲線,即在球隊擁有當打之年的球星時開始培育新星,將這樣的培育發展節奏循環化——儘管如此,弗格森執教末年仍然還是沒有逃脫第一曲線的「詛咒」效應,他留下的球員班底並不足以讓後任教練構建第二曲線,而後任教練重新挑選球員以組建班底的試錯時間也遠遠不夠。
《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書中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漢迪試圖從多個視角推動讀者更為全面、均衡的思考商業、生活乃至國家發展的價值問題,讓人們理解到要應對技術和社會加速演化所帶來的挑戰,必須具備足夠的危機意識,做到未雨綢繆,在相應的領域和方法及時促成第二曲線的成長。
首先是技術變革帶來的社會變化。正如古登堡改良的印刷術,極大的促成了中世紀末期歐洲社會的劇烈震蕩一樣,計算機、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最近幾十年間也在大幅度的改變商業和社會。大量的產業、渠道、崗位被重塑甚至完全消失,機器換人已經成為現實威脅,而重要的是,知識和價值的創造方式相比過去已經有了根本性的變化。DIY(do-it-yourself)經濟正在成型,中間環節被繞開,這賦予了很多人更大的成長空間和行動自由,當然也意味著中間環節相關的產業、崗位都已經逐漸成為犧牲品。
信息供給的大量增加,同樣也是「雙刃劍」:豐富了信息供給,卻造就了選擇難題,並增加了潛在風險。但無論如何,信息過量供給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重要的、不可逆轉的特徵,人們要學會接受並予以適應,同時提高對信息風險的把控能力。
在談到工作方式轉變時,漢迪建議人們要適應工作場合在物理上的新形態,即接受靈活化、零碎化的工作安排。這很可能是一個會引起較大爭議的判斷。工作方式的轉變及中遠期趨勢,並不意味著人們設法予以適應就一定能夠掌握轉型的主動權或者選擇的可能,各類工作要尋求轉型的第二曲線,挑戰程度有所差別。
《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書中探討了市場的有效性、增長的意義等重大問題,指出市場是平衡供給和需求最簡捷並最有效的方式,但市場形態並不能將所有價值都納入考量,特別是社會領域、倫理道德領域的問題;並且,基於市場的發展方式,往往會忽略社會發展,使得社會和經濟系統在推動增加物質福利供給的同時,忘記人的多樣化需求,從而不能很好的在社會發展問題上搭建第二曲線。
作為管理思想大師的漢迪,在書中也闡述了對於嬗變中的管理和管理學的看法。比如,企業能否如民主國家那樣,增強經營的透明性,並使得經營收益的分配更加公平。漢迪希望未來的企業能夠增強員工的參與度,使得員工能夠獲得更多的權利、責任和利益。又如,關於管理和領導方式,書中給出的建議是要在信任和控制之間、效率和效能之間(前者從輸入端開始,後者只看待結果)達成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