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網友在微博投稿:
微信群裡在討論武漢漢正街一老闆近日嫁女兒,準備了 388 萬現金嫁妝外加一套 600 多萬的房子,讓他倍感壓力。想問問大家,武漢的嫁妝和彩禮一般是多少 ?
網友紛紛表示慕了
老闆家還缺女兒嗎?
還有網友覺得自己可能找不著對象了 ~
那麼結個婚到底需要花多少彩禮和嫁妝呢?
21 世紀的婚禮越來越講究儀式感,一場"有排面"的婚禮甚至需要兩個家庭合力才能完成。
據報導,中國人的結婚成本 30 年來翻了千倍。近一半新人結婚費用的 20% 至 60% 來源於父母支持。當年爺爺娶奶奶只用了"半鬥米",爸爸娶媽媽只用了"半頭豬",而現在結婚卻要了爹娘"半條命"!有網友感慨稱:就算找到老婆,也娶不起啊!說多了都是淚,還是努力掙錢爭取不啃老!
有人說,在原來父母那個年代,大家普遍的工資一個月大概就是一百元左右,聽父母說,兩三個月的工資就可以結婚了。現在一個月工資以平均工資三四千元為例,結婚成本按 100 萬元來算。
有網友算了算各個年代結婚的成本
【70 年代】
結婚成本:1000 元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就是耍流氓。"這句流傳至今的話就是從 70 年代開始的。
70 年代的年輕人結婚追求"三轉一響",也就是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價格是真不菲,能備上這四件的在當時都是大戶人家。
【80 年代】
結婚成本:5000 元
80 年代的年輕人擺脫了傳統思想的束縛,開始了自由戀愛,"迪斯科"、"搖擺舞",怎麼時尚怎麼來,俊男靚女們大膽追求愛情。
情到深處自然濃,談婚論嫁的時候"三大件"該來就來了,黑白電視機、雙缸洗衣機、單開門冰箱,說不貴是假的。
最有排場的還是自行車婚車隊,絲毫不遜於現在的豪車婚車隊!
【90 年代】
結婚成本:30000 元
90 年代房子大多包分配,沒被分配到的就用自建房。
"三金"開始流行起來,金項鍊、金耳環、金戒指,當時的金飾還是軟金。轎車車隊、彩電、家具、影碟機、音響全都安排起來了,規模真是越來越大。
【21 世紀】
結婚成本:?元
房子車子彩禮、婚慶婚車婚紗照、酒店酒席、菸酒飲料和喜糖 ... 從大件到小件,從上百萬到大幾十萬,說真的不"啃老"還真拿不下來。
不少人的婚禮甚至止步於房子、彩禮、嫁妝等這些外在因素,21 世紀的結婚成本顯得魔幻又現實。
1、"不結個婚都不知道辦個婚禮這麼花錢。"
結婚硬性配置:
/ 婚房 /
就目前大環境來講,結婚起碼的有一套房,不管是現房還是按揭,還是雙方協商一起還房貸,結婚有個安穩小窩是基本的。
數據來源:樓盤網
按武漢 11 月最新新房的均價 14191 元 /㎡來算,100 平的房子,就要差不多 142 萬,很多奮鬥的工薪一族小年輕都承受不起。
買房:142 萬
/ 裝修+家電 /
如果精打細算進行簡裝,再怎麼樣也得要 10 萬。
裝修+家電 =15 萬
/ 酒席+婚慶 /
中等酒店 35 桌酒席+酒水合計花費 8 萬;婚慶花費 1.5 萬;輕飄飄的這裡就用出去 10 萬了!
酒席+婚慶 =10 萬
/ 婚紗照 /
花費:5000-10000
2、"在武漢,彩禮嫁妝大多相差無幾,沒什麼奇怪的結婚習俗。"
/ 彩禮 /
現在自由戀愛的比較多,女方也很少漫天要價,一般都是有商有量的,武漢這邊彩禮沒什麼固定標準,男方彩禮錢普遍是 8-10 萬,多的幾十萬也有。
彩禮:8-10 萬
/ 三金+對戒 /
大家都知道,結婚時候男方要給女方買三金,講究點的還需要五金,我們就按照最普遍的三金來算,包括鐲子,項鍊,耳環。
其實現在的年輕人很多買三金更看重實用價值,能帶出去,款式好,所以這幾年鉑金首飾選擇的人很多,價格相對友好。
三金+結婚對戒 =2 萬 -3 萬
結婚預算:142 萬 +15 萬 +10 萬 +1 萬 +8 萬 +3 萬,基本算下來需要的花費要近 180 萬元,這還是沒算上結婚配的車,起碼還要再加 10 萬。這樣算下來差不多快 200 萬了!
結婚,對兩個相愛的年輕人來說是甜蜜的,但這份甜蜜有時會變得沉重。買房、買車、拍婚紗照、辦婚禮 …… 每一項"甜蜜因子"的背後都需要大筆資金的支持。"婚不起",已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共同感受。
其實關於這個話題,大家的關注度一直很高。在知乎上搜索 [ 結婚成本 ] ,全是各地網友對自己城市結婚成本的提問。
最近有武漢網友分享自己身邊的例子:
表妹 10.1 結婚,97 年噢,很漂亮的那種啦!男方已經購買婚房 + 裝修,光谷附近買的比較早噢。
結婚收了 10 萬彩禮,小姨陪嫁了 5 萬加 8 套床單被子這些,總共 15 萬給帶回去啦,女方酒席 26000 是男方家出的。
男方家:
彩禮 10 萬 + 首飾 2 萬 + 婚紗照 5000+ 女方酒席 26000+ 改口費 6000+ 女方送親紅包 6000+ 農村婚慶打 3000+ 婚車 6000+ 自家酒席兩萬,總共就結個婚已經買房啦也要花 20 萬。
雙方都是很普通的農村家庭,90 後,自身沒有任何財產積累。
給我的感受,七七八八結個婚男對於農村的父母來說要蛻層皮呀,如今房價那麼高,如果加上房子更不得了。
我是 18 年結婚的,彩禮給了 3 萬吧,我家裡陪嫁了三萬加一萬的床單被子啥的,雙方酒席都是自己顧自己的,也沒有婚禮就是農家酒席。
房子是我跟我老公一起存了 6 萬,公婆給了 15 萬也是盡全力給我們湊的,我們還借了一些,一起買的,那時房價還不是很高。
然後家裡裝修公婆也幫不上任何忙,但是也盡全力給我拿了 4 萬塊,其他都是我自己想辦法湊,其實普通人的婚姻蠻難的啦,在沒有任何家底的情況下。
在高昂的婚戀成本之下,年輕人結婚方式選擇的兩極分化日趨明顯。一部分人選擇啃老,另一部分則直接選擇裸婚。
"結婚錢父母出"已經成為很多新婚夫婦應對巨額花銷時的首要選擇。近年有關統計數據顯示,近一半新人結婚費用的 20% 至 60% 來源於父母支持 ; 其中更有 14% 的新婚青年,其結婚消費的 80% 至 100% 靠父母資助。
有媒體也採訪了幾位已婚或準備結婚的 80、90 後,其中 99% 的人表示,自己結婚多多少少都花費了雙方家長的錢,只有一位海歸表示,自己結婚所有花費自己可以承受,父母所出的彩禮也是自己提前支付給父母的。而就啃老這一敏感話題,被採訪者表示,都不想啃老,但是不啃老根本不現實。一位在設計院工作的胡先生說,讓結婚回歸簡約、簡單,不再那麼鋪張,費用自然就降下來了。
"當結婚逐漸成為一種奢侈,應該引起整個社會的警惕和反思。"有網友指出,面對暴漲的結婚成本,年輕人結婚要量力而行,有什麼條件就結什麼條件的婚,愛情不需要盛大的婚禮來證明,"瘦婚"、"裸婚"都是可行的 ; 家長也不要盲目攀比,畢竟家庭和睦不在於一時排場,不要因為一場婚禮而給新人增加沉重的負擔。愛情珍貴,但婚姻不該真貴。
有人說結婚成本的水漲船高是中國式悲劇,
背後是爸媽的血汗。
有人說談錢傷感情,
現在沒錢別談感情。
有人說這是過度攀比心太重的結果。
也有人說人生就這一兩件大事,
當然要辦得體面,
錢沒有可以再賺,
但婚不會輕易再結!
你覺得呢?
來源:湖北經視綜合武漢同城會、武了個漢、武漢公社、三秦網、網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