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雲南臨滄鳳慶紅塘村菊花種植園,遊人如織,漫山盛開的菊花分外奪目,放眼過去,一片金黃花海。
這裡是「中山大學產業幫扶項目高原生態金絲皇菊種植基地」,與不遠處的雲保高速清水河大橋遙遙相望,不少遊客正是為遍山的菊花而來。
不過,這裡一年前還是紅塘村一個易地搬遷安置點附近的閒置土地。當地村民告訴記者,這裡的土壤是一種紅黏土,一下雨總會有紅土水流下來。
「我們經過調研,向縣、鎮黨委申請取得安置點臨近92畝閒置公有土地使用權,作為發展鄉村產業、培育集體經濟的基礎資源。」作為中山大學駐紅塘村第一書記藍澍德說。
雲南臨滄屬於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土壤肥沃,恆春氣候特徵突出,尤其適合花木草藥種植。
中山大學扶貧工作組與紅塘村「兩委」通過調研,選定集食用、觀賞、藥用價值一體的金絲皇菊作為先期植入產,希望使產業基地能夠衍生出生產與觀光價值。通過菊花園的建設,吸引鳳慶縣城客群,激活城郊周末經濟。
經過前期準備工作和地校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高原生態金絲皇菊基地從2019年12月啟動土地整理,今年2月開耕,不到一年這裡就成為了遊人的「打卡地」。
據村委統計,今年10月6日試開園至今,共接待縣區遊客4000人次,光景區門票收入已達到4萬元。
意想不到的觀光效益,讓紅塘村支部書記郭洪生欣喜不已,更重要的是金絲皇菊產業給農民就業務工提供方便。整個建設全過程共帶動了農民務工700人次,解決附近40戶貧困戶就業問題。
「下一步,我們要擴大規模,把鄉村旅遊做實做強。中山大學用自己專業學科優勢,給我們做規劃、做輔導,手把手的幫扶讓金絲皇菊園不到一年就見到效益。」郭洪生說。
「一天80元的採摘費,就近打工都能存下來!」說起這片菊花園,紅塘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明鳳黝黑的臉難掩笑容。她家原來只能靠外出打工和種植一點茶葉,「但是在大城市打工,開銷大存不下錢。在家門口菊花園打工,做上個大半年,能存下1萬多塊呢!另外半年也不耽誤地裡的農活和看家裡的小孩。」
今年50歲的郭軍生是一名老黨員,現在負責菊花基地的管護,組織工人來基地薅草、剪枝、採摘。「有些搬下來安置點的貧困戶,以前生活靠國家低保,現在有了菊花基地,就有工作可做了。扶貧工作搞這些項目,對農民是是實實在在的收入、看得見的盼頭。」
旅遊產業只是菊花的價值之一,金絲皇菊本身具有藥用價值。為此藍澍德專門向中山大學報告,爭取到學校20萬元產業專項扶貧資金支持紅塘村建設金絲皇菊加工扶貧車間,將菊花烤制為菊花幹品。而中山大學的中草藥科研享譽國內,給菊花的加工和銷售都帶去了專業的規劃指導和實實在在的幫助。今後將進一步探索開發菊花製品、菊花和茶葉融合飲品等。
郭洪生說,紅塘村曾經是個深度貧困村,如今的變化來自於黨中央的對口扶貧政策,也得益於中山大學以高校扶貧特有的科學嚴謹精神,用黨建引領、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方法,不斷做好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宏觀布局,扎紮實實地推進各項工作。這些年來,鄉村面容變好了、變美了,村集體也有產業了,如今又有菊花園,我們群眾和村集體的增收又多了一個新「花」樣。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雷愛俠通訊員 黃豔 吳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