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哀公問孔子:「我聽說古時候有個叫夔的人只有一隻腳,他果真只有一隻腳嗎?」孔子回答:「不是的,夔並非只有一隻腳。夔這個人蠻橫無理,心腸也不好,大家都不喜歡他。雖說是這樣,但他之所以能免於被人所害,是因為講信用。大家都說:『只憑守信這一點,就足夠了。』夔並不是只有一隻腳,而是只有守信這一處優點就足夠了。」哀公說:「果真如此的話,那確實是足夠了。」
夔是一隻腳嗎?
「夔」本來是上古神話中的怪獸,《山海經•大荒經》中說他是形狀似牛、全身青色、沒有長角,只有一隻腳。走路是跳著的,「踔而行」。也有觀點認為夔是一種龍蛇形狀的怪物,《說文解字》就說:「夔,神魅也,如龍,一足。」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夔龍是主要的紋飾之一,其形象多為張口、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青銅器上的這種龍紋因此被稱為夔紋或夔龍紋。可是,後來夔卻逐漸變成了傳說中堯舜時期的樂官,以精通音樂著稱。《呂氏春秋•察傳》中記載: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這就將神話中的神怪之獸解釋成了人世間非凡的歷史人物。一隻腳的夔,也成了夔的「一而足矣」。這也就是神話學所說的「神話的歷史化」。
比較起來,《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的重點還是有所不同。孔子應對魯哀公「果信有一足」的問話時,解釋說:夔是一個蠻橫無理、心腸也不好的人,大家都不喜歡他。可是他卻很守信,所以大家都說,夔只憑守信這一點就足夠了。魯哀公聽後也非常贊同:「審如是,固足矣!」果真如此的話,那確實是足夠了。
這個說法就更為特別、也更有深意了。韓非尤其關注其中夔「守信」的問題,「其所以得免於人害者,以其信也」。聯繫到同篇中所說的「故有術之主,信賞以盡能,必罰以禁邪,雖有駁行,必得所利」(《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之經二),不難看出,他要表達的,就是法令賞罰當中的「信賞」與「必罰」的問題。同樣是「神話的歷史化」,韓非子講出了不一樣的意思,他真是一個有個性的思想家!
再回到《呂氏春秋》的《察傳》。這篇文章除了「夔一足」之外,還講了一個「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說是宋國有一戶人家,家裡沒有水井,常常要有一個人出門去打水。後來自己打了水井,便告訴別人說:「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井後省下了一個人的勞力。誰知這話傳來傳去,卻成了打井時挖到了一個人,後來連國君都派人來詢問了。這與「夔一足」一樣,都是傳言的訛誤。所以,《察傳》特別強調:察別、判定傳言的真偽非常關鍵,「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呂氏春秋》所講的這個問題當然也很重要,不過卻不是韓非所關注的。
(阿陽)
赤芝:外形呈傘狀,菌蓋腎形、半圓形或近圓形,直徑10~18釐米,厚1~2釐米。皮殼堅硬,黃褐色至紅褐色,有光澤,氣微香,味苦澀。紫芝:皮殼紫黑色,有漆樣光澤。菌肉鏽褐色。菌柄長17~23釐米。栽培靈芝:子實體較粗壯、肥厚,直徑12~22釐米,厚1.5~4釐米。皮殼外常被有大量粉塵樣的黃褐色孢子。補氣安神,止咳平喘。用於眩暈不眠、心悸氣短、虛勞咳喘。主產華東、西南地區以及河北、廣西等地。
編輯:席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