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扁足銅鼎」

2020-12-13 瀟湘晨報

「讓更多國寶回家,讓國寶永不離家」

國家一級文物

「夔龍紋扁足銅鼎」

夔(kuí)龍紋扁足銅鼎,國家一級文物,商代。

高 22.7 釐米,耳距 21 釐米,口徑 20.1 釐米 , 重 2.1 千克。

特徵:

1、敞口,方唇,弧腹下收,腹較淺,圜底,下接三夔龍扁足,口沿上置雙立耳。

2、器腹飾一周獸面紋,以雲雷紋為地。

2018年以來,山西警方累計追繳各類文物45977件。

編輯:吉煜焜

校對:趙婷婷 王納宇

審核:王翔雲

【來源:山西省公安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獸面紋銅盉」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獸面紋銅盉」 2020-09-07 22: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銅鼎是古人幹什麼用的 答案在沈從文的這部文物專著裡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銅鼎。這是寧夏境內最早發掘的青銅文化遺址。為西周北部疆域的確定,提供了重要資料。上腹飾帶狀的饕餮紋一周,上服內收,下腹圓鼓,三柱足,足上部均飾有饕餮紋,為國家一級文物,原件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展出。銅鼎是從陶製的三足鼎演變而來的,最初是用來烹煮食物,後來主要是用於祭祀和引香,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成為統治階級政治權力的重要象徵,視為鎮國之寶和傳國之寶。也是明貴賤、別上下等級制的主要標誌之一。
  • 【每天一文物】國家一級文物「鳥紋銅盤」
    【每天一文物】國家一級文物「鳥紋銅盤」 2020-07-27 2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物鑑賞|西周饕餮紋銅鼎
    文物鑑賞|西周饕餮紋銅鼎 2020-09-18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日本索回的8件青銅器可以看到實物了,省博文物特展帶你感受荊楚...
    考古學界以最完整的考古材料為曾國構建了中國周代封國中最重要的文化序列,為研究我國先秦青銅文化和長江中下遊地區文明進程提供了寶貴的材料。展出的青銅器。 記者萬建輝 攝此次展覽中,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展出了2019年我國政府從日本追索回來「曾伯克父」青銅器群。
  • 青銅紋飾知多少,帶你探究古人崇尚龍紋的原因
    3000到4000年前,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這是人類第一個文明時代,經過一千年多年的發展,青銅器直接達到最頂峰,所涉及到的領域更是數不勝數,可以說是「吃、喝、拉、撒、睡」都佔上了。這麼多青銅器的出現使得人眼花繚亂,這其中,龍紋也成了裝飾青銅器的主要選擇。
  • 你知道回紋、夔龍紋、拐子紋這三種紋飾的關聯嗎?
    清乾隆 銅鎏金夔龍紋方筆筒 同樣起源於青銅鼎器和古玉上的夔龍紋,也與回紋有著關聯,同樣也似乎是雷紋演變而來的,但實際上夔龍紋更接近於拐子紋和拐子龍紋,如何判定也成了難點,夔龍紋一般蜿蜒粗大曲折,形似龍僅有一足,在家具上的表現就變成了龍頭身下開始綿延曲折印在家具身上
  • 山東各地區均出土文物,不同鎛鍾特點不同,上海地區也有不少文物
    山東各地區均出土文物,不同鎛鍾特點不同,上海地區也有不少文物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山東地區和上海地區出土的文物,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山東地區先後在煙臺、臨沂、青島等各地區出土了一批音樂文物。
  • 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像:服飾和工藝特點在默默訴說著三星堆文明奧秘
    1929年,四川省廣漢縣南興鎮真武村的農民在村裡勞作,準備挖水溝裝水車,他使勁一鐵鍬挖下去,在地上發出一聲悶響,繼續挖竟然挖出了一個洞,暗暗的光透過洞口露出來,農民壯著膽子鑽下去,發現這是一個四周用石板密砌成的長方形坑道,裡面的玉器玉佩等文物一層層像寶塔般有序擺放。
  • 【每天一文物】國家一級文物「鳳鳥紋銅簋」
    【每天一文物】國家一級文物「鳳鳥紋銅簋」 2020-07-16 23: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風典歷|夔一足
    「夔」本來是上古神話中的怪獸,《山海經•大荒經》中說他是形狀似牛、全身青色、沒有長角,只有一隻腳。走路是跳著的,「踔而行」。也有觀點認為夔是一種龍蛇形狀的怪物,《說文解字》就說:「夔,神魅也,如龍,一足。」
  • 「每日文物鑑賞」雲紋銅禁告訴我們,古人的禁酒意識有多麼強烈
    「每日文物鑑賞」玉柄鐵劍——「中華第一劍」「每日文物鑑賞」慈航之寶——金觀音菩薩立像「每日文物鑑賞」武曌金簡,現存唯一一件屬於武則天的文物「每日文物鑑賞」商婦好鴞尊,記錄了一個女將軍的赫赫戰功「每日文物鑑賞」漢代壁畫四神雲氣圖,被譽為「敦煌外之敦煌」
  • 欣賞| 國家博物館「中國龍紋」,美極了!
    清 粉青釉描金暗花夔龍紋交泰瓶陳設品高12.7釐米 口徑5.8釐米 足徑6.3釐米瓶口微撇,短頸,溜肩,鼓腹,圈足。腹部鏤雕成仰覆如意頭形並相互勾套,體飾暗花夔龍紋,通體施粉青釉,頸部金彩繪蕉葉紋,口邊、足際均塗以金彩。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 青銅食器 鐘鳴鼎食(文物有話說)
    中國古代青銅食器起源甚早,源遠流長,經夏商周三代而臻於隆盛。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就曾出土一件距今3500多年的平底圓鼎。商代之後,青銅食器逐漸作為主角登上歷史舞臺。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杜嶺方鼎,就是目前所見商代前期形體最大的青銅鼎。商代後期也就是殷墟時期,青銅食器開始以特定的組合方式出現,不但規模數量大幅度提升,而且面貌各異,精品迭出。
  • 乳釘獸面紋青銅鼎
    文物造型器呈方鬥形,腹部飾有饕餮紋和乳釘紋,是目前發現的早期青銅器中的一件重器。
  • 銅車馬——青銅之冠
    文物能夠勾起聯想,歷史可以用來憑弔。從兵馬俑坑出來,斜對面就是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廳,舉世聞名的銅車馬就在這裡陳列展出。秦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1980年出土於秦始皇陵封土西側20米、距現地表7.8米深的地下,共2輛,是我國考古史上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系駕關係最完整古代車馬,是考古所見的最大的組合型青銅器,對研究秦代冶煉與青銅製造技術、社會生活、美術、雕刻藝術、宮廷輿服制度、車輛結構、車制等方面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 【每天一文物】國家一級文物「雲雷紋銅盤」
    【每天一文物】國家一級文物「雲雷紋銅盤」 2020-07-14 2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由於70年代的考古發現,使得河北博物院關於古中山國的文物館藏文物可以和燕趙文物相媲美。」 鐵足銅鼎(非此次展品)
  • 歷史的指紋:青銅器紋飾上的先祖信仰與文明
    青銅器上的紋飾,是古代祭祀用的象物,含義類似於圖騰,以時間為序,歷經五個朝代,跨度達兩千多年的青銅器上,先後出現過的紋樣有:「饕餮紋、夔龍紋、龍紋、鳳紋、竊曲紋、文字」等六種,在青銅藝術發展的不同時期,青銅紋飾亦呈現出不同的時代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