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各地區均出土文物,不同鎛鍾特點不同,上海地區也有不少文物
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山東地區和上海地區出土的文物,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山東地區先後在煙臺、臨沂、青島等各地區出土了一批音樂文物。1983年在臨沂市相公鄉王家黑墩鳳凰嶺春秋時期墓葬中出土青銅鎛9件,編鐘9件,鐸1件。其中編鎛放置於墓坑西南角,以小鎛套放於大鎛內。第一組鎛4件形制相同,大小不一,呈扁橢圓形,為橋形鈕,鐘口平齊,為螺旋乳釘狀枚。其鉦間篆帶鼓部、舞部、頂部均飾蟠螭紋,鈕飾穀粒狀點紋。腔內不見調音和銼痕。第二組鎛5件,其形制相同,大小不一,依次遞減,器呈扁橢圓形,有橋形素麵鈕。鐘口平齊,為柱形紋,見其鉦間篆帶鼓部、舞頂部均飾蟠螭紋。
1950年收集現藏山東省博物館青銅風紋鎛1件。造型別致,保存完好。呈墨綠色,為合瓦形鎛,平舞直銑,鈕以風鳥造型,其舞上飾有蟠龍紋,鐘面以圓界欄,並有渦形乳釘形枚36個。鐘口平直,各部位分別飾有風紋。內側有凸唇,鍾腔內壁有凸起的音脊,又見近舞處有4個長方形小鑄孔鎛鉦間鑄制銘文3行,可能為後刻銘文。此鎛未測音。
1973年在煙臺牟平市埠西頭鄉矯家長治村橋下河套中出土春秋時期青銅鎛1件,保存較為完好,腔體修長而胎壁薄。鐘口平齊,並有圓乳釘形枚36個。鍾腔無音槽。臨沂市博物館收藏春秋時期青銅鎛1件。該鎛通體呈綠鏽,保存完好,造型別致,平舞平於,其舞面有環形鈕,腔面以陰線框隔枚和篆區,正、反面有乳釘枚36個,鐘面飾有夔紋和象首紋。未測音。
1975年在山東莒南縣大店鎮老龍腰發掘的春秋時期M1中,出土2件青銅鎛。這是兩座春秋時期墓葬,墓葬中有10個木棺,其內均有殉葬者。隨葬品則見鼎、敦壺、罐、車馬器和樂器。墓主人身份地位較高,不僅隨葬禮、樂器,而且殉葬者甚多。這2件鎛造型別致,保存完好,銅胎質地優良,器呈合瓦形平舞平於。舞面有筒式半圓弧環形鈕。其腔面以圓梗式陽線隔框隔枚篆區。各部位分飾夔龍紋。枚呈柱狀。1978年在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出土青銅鎛鍾6件。該墓隨葬品均放置在槨室北室。同岀有編鐘、錞於、鉦、石磬和青銅禮器兵器等。這組編鎛中有4件保存完好,2件鈕殘。通體綠黃色鏽覆蓋。造型別致,形制相同,大小不一,器呈合瓦形,橫斷面略近橢圓形。平舞平於,有乳釘枚和扁環形素鈕。鍾鉦間飾有夔紋。
1982年在滕州姜屯鎮莊裡西村春秋晩期墓葬中出土編鎛4件,鈕鍾組9件,編磬一套13件,還有青銅禮器和玉器等。這組鎛鍾1件破裂且鈕殘,其餘均保存完好。腔體厚實,大小相次,平舞平於,鈕以雙龍吞蛇造型,以顯精美,其舞間、篆間飾龍紋和獸面紋,鍾腔內各有芯撐持鑄孔2-3個。鎛鍾鉦間右銑鑄有銘文。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於1953年徵集春秋時期青銅鎛,現藏山東省博物館。器形保存完好,胎壁薄腔體長,平舞平於,鈕以透空蟠螭紋造型。見其腔面有圓梗界隔枚、篆、鼓區,為圓形乳釘狀枚,器身少紋飾,腔內無調音痕跡。未測音。青島市博物館收藏春秋晚期的青銅鎛1件,通高495釐米。器物保存完好,鎛胎厚重,腔內鑄範芯襯遺孔。獸形環鈕,平舞平於。螺旋形枚36個。其舞、篆、鼓音均帶蟠螭紋、夔龍紋。其一面鉦部及左鼓均有銘文,仿自西周克鍾。音樂性能,口內沿有銼磨調音痕跡。
上海博物館所藏的青銅鎛尚不清楚出土地點,但其樂器保存較為完整,可以測音和考證其器物特點,加上部分樂器有銘文,可為音樂文物考古和音樂史研究提供十分寶貴的資料。上海博物館藏春秋早期蟠龍紋青銅鎛1件。鎛保存完好,製作精美,器壁厚實,以雙龍相背為鈕。平於平舞,可見銑稜近舞部內斂,內唇較寬,腔內壁接近舞部和舞底正中有5塊長方形淺槽,有內範芯撐遺痕。其舞部飾有4組蟠龍紋,龍頭較小而軀體複雜,篆、鼓飾有斜角形的雙頭龍紋,為蟠龍形枚,鼓部則見相背式的回顧龍,器通高30釐米,重905千克。鍾內有音梁,長約8釐米寬約35釐米。測音結果,音質優良。
上海博物館藏春秋晩期沇兒鎛鍾1件。該鎛出於湖北荊州,其鈕殘缺鍾胎甚薄,平舞平於,見有內唇銑稜。舞、篆飾以蟠龍紋、三角紋蟠龍紋,為螺旋形枚。其鼓間飾對稱式八龍交纏紋,龍身則以八條線和雲紋為飾,紋飾顯得精緻華麗。銘文則分布在兩面鉦和左、右兩鼓間,共17行80字。鍾內腔可見調音銼磨痕跡,其鼓內有音梁4條,與唇相接。測音結果,音質不佳。該鐘不僅形制、花紋精美,而且鑄有精細的銘文,以華麗的文辭敘述悠揚悅耳的樂音,對研究春秋時期禮樂制度和社會習俗提供了寶貴資料。
上海博物館收藏3181春秋晚期蟠龍紋青銅鎛1件,器物造型別致,鑄造精美,保存完好。鎛鈕以龍鳳造型、構圖嚴謹,花紋繁複精細,平舞平於,鍾內無唇。舞、篆、鼓等部位飾有精細蟠龍紋、重環紋和雷紋,為泡形枚。鐘壁厚實,腔壁內有陶範芯撐凹痕跡。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看完以後有什麼感受呢?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的話可不要忘記給我們點讚收藏哦,如果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給我們的建議也歡迎大家發表在評論區,小編都會仔細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