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歷史文化悠久,文化遺存繁麗多姿。在惠州博物館,展出著不同時期、多個種類的歷史文物,這些文物包含了商周、春秋、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民國等各個時期,串起了惠州從社會萌芽、縛婁古國、開始設縣、廢郡設府到科文興旺、嶺東雄郡、民主革命的發展簡史。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記者走進惠州博物館,挑選惠州不同發展時期的代表文物,探尋這些文物的發現過程和文化意義。惠州博物館的這些館藏文物,也為惠州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實物依據。
商周青銅矛:見證人類從新石器向青銅時代轉變
出土時間地點:2000年,惠州博羅橫嶺山
發現過程:1999年廣惠高速公路建設,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惠州博物館對沿線進行了文物調查,在該處地表發現早期陶片,考古工作人員斷定此處為一處古代遺址,2000年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300多座墓葬,出土1000多件文物。
據惠州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塊商周青銅矛通長9.4釐米,通寬2.3釐米,厚1.1釐米,質量26克,該青銅矛出土時尾部略殘,為無骹矛,呈柳葉形,前面是銳利的尖,後截已殘損。表面布滿綠鏽並附和著部分泥土,雖腐蝕比較嚴重,但仍可清晰辨認。經廣東省文物專家鑑定為商周時期青銅矛,距今有3000多年歷史,現存惠州博物館。這件青銅矛的出土,意義重大,明顯地反映出商周時期惠州地區社會狀況有了的新變化,除了出現貧富、等級之外,社會有了階級之分,內部關係也發生了變化——有了類似階級社會的「士」、「庶」等級。這件商周青銅矛整體保存較好,是見證人類從使用新石器向使用青銅時代轉變的重要文物,同時也是了解惠州地區商周時期社會發展和變遷的重要實物之一。
戰國板瓦:體現縛婁古國時期的社會發展
出土時間地點:1998年,惠州博羅銀岡窯址
發現過程:博羅銀岡窯址於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兩次主動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
據介紹,這塊戰國板瓦為泥質紅陶,殘存瓦頭,殘長25釐米,殘寬20.9釐米,胎骨堅硬,以粘土為材料,高溫燒制而成。該板瓦表面裝飾方格紋及帶箭頭刻劃符號,為春秋戰國時建築材料,燒制前,在胎體上模印出方格,米字紋,還有其他幾何紋飾等,同時達到裝飾效果。該板瓦經省文物專家鑑定為戰國板瓦。
板瓦,是瓦的一種,瓦面較寬帶有弧度,由筒型陶坯四剖或六剖製成,即弧度為圓筒的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瓦兩側稱為瓦翅,瓦翅向上鋪在屋頂為仰板瓦,其上可覆筒瓦,構成筒瓦屋頂,也可覆瓦翅向下的板瓦,構成仰合瓦屋頂。作為建築材料,西周時已用於宮室建築。古代板瓦一般用於大型廟宇,宮殿,特別是戰國時期,中原一帶城市建設日益發達,隨之而起的是瓦面材料制陶工藝得到迅速發展。據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惠州地區曾出現縛婁古國,應這一時期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需要,需要等級較高的建築材料,而博羅銀岡窯址燒制的板瓦,是這個時期社會發展或者說應國家建設需要而燒制的。
漢代陶紡輪:漢代惠州地區手工業已經較為普遍
出土時間地點:1993年,惠州市惠城區下角
發現過程:由於基建項目,市民發現下角有古墓一座,惠州博物館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了不少文物。
據介紹,該陶紡輪直徑約3釐米、厚2.5釐米,灰褐色泥質硬陶、素麵。周邊豎直,兩面刮去邊稜,正面略成圓餅凸圓形,中間開一圓形孔,插入木柄或骨柄可以捻線,刻劃多組線條沿凸圓呈圈排列。器物有小缺損,保存較好,經同一地層及墓室出土其他文物判斷,確定為漢代陶紡輪。
陶紡輪是紡織生產工具,據考古發掘證實,陶紡輪最早在新石器時期已有發現,紡織工具以陶土製成明器隨葬,說明此時陶製品已經突破了日常生活用具的範圍,向更廣闊的領域伸展。在惠州漢代墓葬出土陶紡輪,表明在漢代,惠州地區紡織作為手工業已經較為普遍,手工業的發展又間接地證明惠州地區原始農業的興旺,因為只有在糧食生產可以保障先民生活的情況下,才能有力量從事手工業生產。這件陶紡輪,保存完整,見證了古代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製作工藝水平逐漸提高,具有較高的地方文物研究及歷史收藏價值。
隋代筒瓦:惠州設府成為粵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出土時間地點:20世紀80年代,惠州中山公園內
發現過程:在今惠州中山公園梌山西側,南北長100米的地表,我市文物工作者在地表發現並採集了隋唐年間的筒瓦、板瓦和陶罐殘片等,正是隋唐朝代的生活遺址,揭開了惠州隋代總管府在梌山人類生活的遺存。
據介紹,該隋代筒瓦為泥質米黃陶,瓦頭殘存,殘長22.2釐米,寬14.2釐米,厚1.3釐米,以粘土為材料,製作簡單為筒裝,成坯為半,經燒製成瓦,一般以粘土為材料,高溫燒制而成。該筒瓦素麵無裝飾,瓦頭殘存較難辨認,為隋唐時建築材料。該瓦經文物專家鑑定為隋代筒瓦。
筒瓦為建築材料,早在戰國時已出現在大型廟宇,宮殿建築內。隋開皇十年(590),隋文帝派使節王景巡撫嶺南,隨後在廣東地區設立廣州和循州(後稱惠州)兩個總管府。循州總管府設在梌山,鎮立嶺東,成為粵東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素稱「嶺東雄郡」。據史料記載,惠州總管府官署建成後在門前不遠處鑿了一口水井,稱「梌井」,也稱「隋井」,專供官府使用。民國張友仁《惠州西湖志》曾記載:井為「隋建府治所鑿」,「其古蓋亞於趙佗井」。
宋代銅鏡:反映了宋代惠州良好的商品交流
出土時間地點:1992年,惠城區江北準望山
發現過程:上世紀90年代初,由於城市建設,在惠州江北準望山一帶發現古墓葬,惠州博物館隨即組織專業人員進行了搶救清理。
據介紹,該宋代銅鏡為黃銅質,六邊葵花形,直徑約11釐米,內側銘文磨損無法辨認,中有小鈕無紋飾鏡。在古代,最早的銅鏡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該銅鏡製作較為簡單實用,無華麗圖紋裝飾。出土墓為石室墓,墓室長287釐米,寬148釐米,墓用9塊長148釐米、寬27釐米、厚20釐米的紅沙巖石蓋頂,兩頭有壓邊石,墓室四壁用紅沙巖砌築,共七層,墓室高77釐米。出土有銅鏡、鐵剪、硯臺和魂壇蓋等文物。宋代銅鏡多產於湖州、撫州、成都等地,宋代惠州經濟、文化較為發達,大量陶瓷外銷,該銅鏡出土,也反映了宋代惠州地區與其他地區保持著良好的商品流通、交流情況。
明黃釉刻花蓋罐:明代陶瓷生產有著高超工藝和水平
出土時間地點:上世紀70年代,在橋東東平
發現過程:不詳,未具體記載。
該明黃釉刻花蓋罐是1對,其中1件高28釐米、口徑7釐米,另1件高27釐米、口徑9釐米。突唇、直頸、溜肩、斜腹、平底。器身用寫意手法刻劃紋飾,頸與肩刻劃菊花葉,腹部刻劃纏枝菊花四朵,手法純熟,灑脫流暢。有蓋,造型仿塔作法,共三層,每層向上收分。胎色灰白,胎骨不堅。器身施黃釉,晶瑩圓潤。蓋可能是另外燒成,部分釉剝落。這對明黃釉刻花蓋罐製作精美,反映了明代陶瓷生產的高超工藝和技術水平。
「氣壯西湖」石碑:見證黃埔軍校同仁參與二次東徵重要文物
出土時間地點:上世紀80年代,在惠州西湖五眼橋旁的東江陣亡烈士紀念碑旁
發現過程:「氣壯西湖」原在惠州西湖五眼橋旁的東江陣亡烈士紀念碑內,該碑於1956年被毀,後石碑埋入地下,上世紀80年代重建紀念碑時被發現,原碑被收入惠州博物館收藏。
據介紹,「氣壯西湖」石碑為花崗巖質地,寬57釐米,高52.7釐米,厚3.6釐米,重30Kg。陰刻豎排「氣壯西湖,林振雄題」八字,楷書字體,「氣壯西湖」四字兩排,字徑約15釐米,「林振雄題」四字一排,字徑約5釐米,原石鑲嵌在惠州西湖五眼橋旁的「黃埔軍官學校東江陣亡烈士紀念碑」碑座後,為曾任廣州黃埔軍校管理部主任、教育長,東江警備司令的林振雄所題。根據該紀念碑修建時間,應為林振雄於民國十九年(1930)所書,後刻石入碑座,是見證黃埔軍官學校同仁參與二次東徵的重要歷史文物。
惠州日報記者宮曉磊 通訊員鍾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