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博物館聯合甘肅省文物局、甘肅省博物館等十餘家文博單位舉辦的「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於近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北11展廳向公眾免費開放,將展至2021年1月3日。
展覽共展出甘肅省精美史前彩陶195件(套),均為各個文化時期甘肅彩陶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其中一級文物64件(套)、二級文物60件(套)、三級文物57件(套),珍貴文物數比例高達93%,再創歷年來甘肅文物展覽珍貴文物佔比新高。內容上分「黃土下的彩色世界」「筆畫與色調的奏鳴」「大自然的生命組歌」「精神的家園」四個單元,結構上分單元、組、展板、說明牌四個層級,涵蓋甘肅彩陶各個歷史時期,內容涉及文化背景、彩陶製作、風格流派、自然物象、精神生活等各類主題。其中,許多彩陶還是第一次面向公眾展出,堪稱黃河中上遊史前彩陶精品薈萃,充分展示了黃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與輝煌、燦爛。
武山縣出土的國寶級文物鯢魚紋彩陶瓶就展出在第四單元《精神的家園》第一組《原始信仰》之中。
鯢魚紋彩陶瓶,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出土於武山縣馬力鎮傅家門村種穀臺遺址。國家一級甲等文物,通高18.7釐米。細泥紅陶,侈口、圓唇、束頸、溜肩、深斜腹、平底,兩側肩下各有一耳。紅陶黑彩,繪有一條胖大黑色鯢魚,鯢魚紋臉部為人面,有四足,足端各有四爪,尾部上翹,身上繪有網格狀鱗片,紋飾線條流利而靈動,變化豐富。這件彩陶瓶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其圖案具有原始龍的雛形,被學界認為是中華龍的起源之一。
從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來看鯢與中華龍圖騰有著重要淵源。在武山及其周邊鄰近的甘谷、天水等地的石嶺下文化中,也出土了類似的人面鯢紋彩陶瓶。《竹書紀年》載:「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山海經·北次三經》「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可見,史料所載「人魚」就是鯢,俗稱「娃娃魚」。自古以來,魚龍關係密切,直到今天還有「鯉魚躍龍門」、「魚龍百變」、「魚龍混珠」之說。又《本草綱目·鱗部四》載:「鯢魚,在山溪中,似鯰有四腳,長尾,能上樹,聲如小兒啼,故曰鯢魚,一名人魚。」《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鯢是水陸兩棲動物,還能上樹,或許這是先民意念中龍能登天潛淵的緣由。鯢魚低啼是降雨的預兆,隴右民諺:「大雨來臨娃娃叫。」龍在中華文化中又是司雨靈獸。綜上可見,鯢和龍的特性有極大的共通性,因此鯢魚就是遠古龍的祖形。
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陳嘉航
審核關招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