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縣出土國寶級文物鯢魚紋彩陶瓶再次亮相國家博物館

2020-12-16 武山融媒

由國家博物館聯合甘肅省文物局、甘肅省博物館等十餘家文博單位舉辦的「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於近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北11展廳向公眾免費開放,將展至2021年1月3日。

展覽共展出甘肅省精美史前彩陶195件(套),均為各個文化時期甘肅彩陶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其中一級文物64件(套)、二級文物60件(套)、三級文物57件(套),珍貴文物數比例高達93%,再創歷年來甘肅文物展覽珍貴文物佔比新高。內容上分「黃土下的彩色世界」「筆畫與色調的奏鳴」「大自然的生命組歌」「精神的家園」四個單元,結構上分單元、組、展板、說明牌四個層級,涵蓋甘肅彩陶各個歷史時期,內容涉及文化背景、彩陶製作、風格流派、自然物象、精神生活等各類主題。其中,許多彩陶還是第一次面向公眾展出,堪稱黃河中上遊史前彩陶精品薈萃,充分展示了黃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與輝煌、燦爛。

武山縣出土的國寶級文物鯢魚紋彩陶瓶就展出在第四單元《精神的家園》第一組《原始信仰》之中。

鯢魚紋彩陶瓶,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出土於武山縣馬力鎮傅家門村種穀臺遺址。國家一級甲等文物,通高18.7釐米。細泥紅陶,侈口、圓唇、束頸、溜肩、深斜腹、平底,兩側肩下各有一耳。紅陶黑彩,繪有一條胖大黑色鯢魚,鯢魚紋臉部為人面,有四足,足端各有四爪,尾部上翹,身上繪有網格狀鱗片,紋飾線條流利而靈動,變化豐富。這件彩陶瓶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其圖案具有原始龍的雛形,被學界認為是中華龍的起源之一。

從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來看鯢與中華龍圖騰有著重要淵源。在武山及其周邊鄰近的甘谷、天水等地的石嶺下文化中,也出土了類似的人面鯢紋彩陶瓶。《竹書紀年》載:「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山海經·北次三經》「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可見,史料所載「人魚」就是鯢,俗稱「娃娃魚」。自古以來,魚龍關係密切,直到今天還有「鯉魚躍龍門」、「魚龍百變」、「魚龍混珠」之說。又《本草綱目·鱗部四》載:「鯢魚,在山溪中,似鯰有四腳,長尾,能上樹,聲如小兒啼,故曰鯢魚,一名人魚。」《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鯢是水陸兩棲動物,還能上樹,或許這是先民意念中龍能登天潛淵的緣由。鯢魚低啼是降雨的預兆,隴右民諺:「大雨來臨娃娃叫。」龍在中華文化中又是司雨靈獸。綜上可見,鯢和龍的特性有極大的共通性,因此鯢魚就是遠古龍的祖形。

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陳嘉航

審核關招宏

相關焦點

  • 國家寶藏之《人頭形器口彩陶瓶》,跨越五千年的守護!
    《國家寶藏》第二季最新一期中,吳磊守護的是「最年長文物」——人頭形器口彩陶瓶。遠古時期人們還不知何為生,便要經歷死的殘酷事實。為死去的靈魂找個依靠,便是那時人們發明「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的意義所在。節目中吳磊變身小王子金陽,守護重病失明妹妹,患病後恐不久於人世。
  • 在國博看展覽|甘肅彩陶科普貼:帶您一睹藏在紋飾裡的奧秘
    2019年12月下旬,194件(套)精美的史前彩陶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其中,許多彩陶第一次面向公眾展出,堪稱黃河中上遊史前彩陶精品薈萃。「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展出藉助現場各類彩陶藝術品,延續5500年的彩陶文化被表現地淋漓盡致。
  • 被譽為彩陶王的出土地,三坪遺址
    起彩陶王,想必大家都不會很陌生,說起他的出土地,估計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今天就給大家說一下,彩陶王的出土地,三坪遺址。三坪遺址位於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安集鄉三坪村三坪社以北700多米處的坪沿邊上。
  • 甘肅彩陶科普貼來了!原來陶器上這些「紋」有這麼多奧秘
    從去年12月下旬起,194件(套)精美的史前彩陶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其中,許多彩陶第一次面向公眾展出,堪稱黃河中上遊史前彩陶精品薈萃。 尤其在上古時代,原始信仰是人們主要的精神支柱,現場陶器上的鯢魚紋、神人紋就是這一特徵的集中體現。另外,上古時代樂舞與原始信仰的關係密切,也與世俗的精神生活不可分割,載歌載舞的集體活動也是愉悅人心、促進社會交流的重要手段。不少彩陶器上紋飾著一些舞蹈圖案,也有陳列有陶鼓、陶壎、響器等多種樂器。
  • 「鎮院之寶」展廳換主角了 又一國寶級文物亮相南京博物院!速來圍觀
    從10月27日起,國寶級文物"明洪武釉裡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接班"明永樂青花壽山福海紋香爐",在南京博物院的"鎮院之寶"展廳正式對公眾亮相。 瓶口窄小,頸短肩寬,瓶身漸收,造型優美而勻稱。瓶身繪有歲寒三友松、竹、梅,還增添了一株芭蕉,繪畫工細到位,形成美觀對稱的視覺效果。細看起來,釉色略有發黑,主要是由於明朝前期燒制工藝上對窯火控制不夠精細而導致的,但瑕不掩瑜,它仍然是一件難得的精品。
  • 看見文物|仰韶彩陶工藝精品——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於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為新石器時代前期陶器,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製的葬具。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於1995年5月25日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13年1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 245件(組)彩陶亮相陝歷博 再現五千年前中國史前文化融合的壯闊圖景
    奔流不息的黃河水,肥沃豐饒的黃土地,為史前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給養,也孕育出高度發達的彩陶文明。近日,「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正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展出,展覽匯集16省、市、自治區36家文博單位的245件(組)彩陶及相關精品文物,是迄今中國博物館涉及彩陶分布範圍最廣的一次展示。
  • 彩陶時尚圈:她來了,五千多歲的齊劉海美女!
    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用智慧在文明的火光中摶出流光溢彩的彩陶!他們用小口尖底瓶來盛酒、或用陶甑來蒸食物.!彩陶,是仰韶先民的普遍用具,承載了那個時期的流行趨勢!撥開歷史的風塵,似乎能看到先民祭祀、狩獵、捕魚、圍火歡舞的影子,看到他們對自然萬物的崇敬!即使在今天,我們仍能從出土的彩陶文物中,看到包羅日月星辰、天地萬象的美。現在,讓我們揭秘彩陶時尚圈裡,那些神奇的彩陶瓶。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仰韶文化,是炎黃文化,彩陶文化,也是龍文化。仰韶文化目前發現了四條龍,分別為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魚龍」(圖八),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鱷龍」(圖九),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繪製在彩陶盆上的兩條「鳥龍」(圖十)。
  • 大河村彩陶文創=下一個「網紅」?
    以大河村遺址彩陶紋為元素設計的絲巾  有網友就提出,今年在鄭州舉行的金雞百花電影節央視直播中,有一件色彩斑斕奪目的晴雨傘曾引發關注,設計元素便是採用的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彩陶紋。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採訪發現,將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時代的紋飾符號,與現代年輕設計師的靈感碰撞後,誕生了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獨特的時尚新符號。  這是來自鄭州大河村遺址博物館的彩陶圖案。
  • 甘肅彩陶:了解史前先民生活的一扇窗
    圖① 圖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提供   郎樹德 中國博物館協會史前遺址專家委員會顧問、甘肅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西北史前文化和甘青地區的彩陶。這是因為,關注考古學的各位可能都知道,考古工作者最近兩年在浙江的上山遺址,也就是義烏那裡,發現了將近1萬年前的彩陶,南方浙江一帶跨湖橋有將近9000年的彩陶,所以浙江的彩陶要比我們甘青地區乃至西北地區還要早,我去年在杭州蕭山區的跨湖橋博物館看過他們的彩陶,是那種白彩,這次公布的浙江上山遺址的彩陶也是白彩,在紅色陶器上有一些點線紋還有一些類似的太陽紋,這是浙江的情況。
  • 甘肅省博物館,一個被低估的博物館,除了馬踏飛燕還是簡牘之鄉
    提起博物館,大家會想到的有國博、鄂博、陝博、豫博這樣的大館。 作為一家非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其實在各省級博物館中排位還是靠前的,中國旅遊標誌的原型—馬踏飛燕(銅奔馬),就在甘肅省博物館收藏著。
  • 國家博物館這件「兩性人」陶壺,因內含重要信息被定為國寶文物
    現在,世界博物館陶器瑰寶系列——陶寶篇正在進行中……速度圍觀啦!前面說了,博物館裡佔據獨立展櫃的文物都是重中之重的寶物,都有令其他文物望其項背的重要價值。今天,咱們要說的這件陶器——裸體浮雕彩陶壺(上圖),就是這樣一件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獨立展櫃中的稀罕之物,無論從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的角度,它都是它那個時代的傑出者。它的兩性人造型,讓後人對那一時期的宗教、民風以及藝術表達有了直觀的感知與認識,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 目前甌窯僅有的一件國寶級文物 到底長啥樣?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甌窯青釉褐彩蕨草紋瓷執壺還是溫州「海上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物,是目前甌窯僅有的一件國寶級文物。東晉甌窯青釉褐彩瓷雞首壺:裝飾圖案極為罕見 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溫州博物館黨支部副書記伍顯軍介紹,該雞首壺於1958年出土於雙嶼牛嶺村雨傘寺東晉永和七年(351)墓,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氣象萬千的黃河彩陶——半坡類型彩陶魚紋
    變體魚頭紋彩陶碗 甘肅省博物館藏  魚紋細頸瓶 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博物館藏  人面魚紋彩陶盆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張朋川  黃河彩陶的分布跨度長達5000多公裡,從產生到衰亡經歷5000年之久。其餘的人面紋,嘴兩邊的腮部和魚頭的三角形的形狀相同,並且重置成雙關紋,是利用雙關紋巧妙地表現出魚與人親近相融,表示著魚寓於人的含意。  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一件彩陶片上,繪著更為奇特的人寓於魚的紋樣。殘存的圖紋為張著嘴的魚,魚頭的圓形外框中含有圓形人面,人面是寓於魚頭中的。
  • 博物館奇妙日,文物「活起來」了!
    看過電影《博物館奇妙夜》的朋友們,想必一定會被裡邊活起來的文物、展品震撼到!那種奇妙的感覺,雖然只出現在科幻片中,但第五屆吉林雪博會的每一個「博物館奇妙日」裡,你也有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體驗文物「活起來」的美妙。吉林雪博會6號館正在進行的吉林冬季文博資源博覽會,刮來了千古風華的國潮。故宮博物院展位的展品,每一件的背後都蘊藏著一段故事,或是一件文物。
  • 參觀陝西歷史博物館,一定不要錯過的重要文物有哪些?
    文物數量在全國也是屬於領先,是中國的博物館大省。陝西歷史博物館是陝西地面上最重要的博物館,它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位於大雁塔西北側。館藏文物171.795萬件(組) ,其中,一級文物762件(組),國寶級文物18件(組),居中國博物館前列。
  • 首博展出267件文物回望600年,國寶級展品重現大明風華
    600年後,一場《1420:從南京到北京》在首都博物館開幕,267件文物回望600年,古老的故事與現代的時光在展廳巧妙碰撞,觀眾移步百年,品讀京城百年故事。為了講述這段恢弘歷史,此次展覽首博請來了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總館共同主辦,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明十三陵博物館、南京明孝陵博物館、南京城牆博物館和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共同協辦。來自北京、南京兩地十餘家文博單位,共267件(套)文物展品亮相。其中,一級品37件(套)。
  • 東京國立博物館特展《三國志》開展 18件四川文物精彩亮相
    7月9日,由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等聯合舉辦的特別展《三國志》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展,170件(組)來自甘肅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中國文博單位的珍貴文物稀數亮相,向觀眾展現了三國研究領域的最新考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