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彩陶科普貼來了!原來陶器上這些「紋」有這麼多奧秘

2020-12-26 人民網貴州頻道

距今八千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燒制出了中國北方第一批彩陶。之後,彩陶廣泛出現在黃河、遼河、長江等流域的各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而黃河上遊甘肅地區彩陶最為發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

甘肅的彩陶文化跨越了5500年,包含眾多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文化。從去年12月下旬起,194件(套)精美的史前彩陶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其中,許多彩陶第一次面向公眾展出,堪稱黃河中上遊史前彩陶精品薈萃。

「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舉行

藉助現場各類彩陶藝術品,延續5500年的彩陶文化被表現地淋漓盡致。尤其在「筆畫與色調的奏鳴」單元裡,按時代順序介紹了甘肅彩陶各個文化時期主要紋飾及演變規律,展示了大地灣文化時期最早出現的彩陶特徵以及仰韶文化時期彩陶圖案由簡單搭配到複雜構圖的演變規律;由於馬家窯文化彩陶豐富,展覽還將馬家窯早中晚三個時期分作三組展示,分別展示了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的彩陶群組,對這一時期的漩渦紋、網格紋、黑紅彩鋸齒紋、葫蘆網格紋、四大圓圈紋、回形紋等代表紋飾做了拆分解讀,重點體現了甘肅彩陶最輝煌階段藝術成就。

194件(套)史前彩陶展出

葉形紋罐

在一側的展櫃裡,兩件黝黑色陶器看似普通,但表面紋飾卻頗為精美,紋路形似葉子、花瓣。還不止這些,周圍不少器具通過類似的具象紋飾,展示了自然界豐富多彩的生命現象,以及生物紋飾的特徵與變化規律。

比如,有的表現了果實、葫蘆等植物紋的形態特點,有的展示了鳥紋形態以及魚紋、蛙紋等水生生物變化特點,還有的展示了豬、犬、羊等家養動物和鹿、獸、蜥蜴等與狩獵生活有關動物。這些形象有些是單純的藝術裝飾,有些則蘊含了信仰內涵,其中的太陽、植物、動物和人形紋飾,都展示了人們生息之地的自然生態。

如果探究古人的精神生活,就不得不提「信仰」「音樂」「舞蹈」等詞彙。尤其在上古時代,原始信仰是人們主要的精神支柱,現場陶器上的鯢魚紋、神人紋就是這一特徵的集中體現。另外,上古時代樂舞與原始信仰的關係密切,也與世俗的精神生活不可分割,載歌載舞的集體活動也是愉悅人心、促進社會交流的重要手段。不少彩陶器上紋飾著一些舞蹈圖案,也有陳列有陶鼓、陶壎、響器等多種樂器。

人形陶罐

漩渦紋罐壺

【延伸】

一件完美無缺的陶瓷器,既是賞心悅目的工藝美術品,也是人們必須的生活用具。而古陶器更是考古、美術和科學三方面的珍貴文物和研究對象。如果觀眾們在展覽區環顧幾圈兒,會發現除了眼前琳琅滿目、古色古香的彩陶器外,這場展覽也是一場別具一格的彩陶藝術科普展,尤其對於陶藝品各種「紋飾」介紹地幾近詳實。

甘肅彩陶紋飾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自然紋樣,包括植物、動物、人物、景物等;一類是幾何紋樣,如條帶、線條、三角形、方形、菱形、多邊形、圓形等。其實,兩種紋樣都是緣故先民在對物象觀察基礎上的構思成果,有些圖案兼具兩種紋樣共同特點。一般來說,自然紋樣和幾何紋樣同時存在。隨著時間的順延,自然紋樣有向幾何紋樣過度的現象,在數量、內容及表現形式上,幾何紋樣明顯優於自然紋樣。

■寬帶紋

寬帶紋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類紋飾。大地灣文化表現為缽形器的口沿、外繪一周約2至3釐米寬的條帶;仰韶早期寬帶紋變成了黑色,除了缽形器,某些葫蘆瓶、細頸瓶上部外側也用了黑彩裝飾。

漩渦紋

■漩渦紋

仰韶文化中期弧線三角紋、圓圈紋構圖出現了旋轉跡象。仰韶文化晚期更強烈的旋轉構圖體現在了變形的鳥紋身上,並促成了流體漩渦紋出現。到了馬家窯文化早中期,漩渦紋成為了彩陶圖案中最常見的紋飾,表現為激流中的漩渦,一般以2個、4個或更多漩渦為中心連續展開,漩渦之間由數道水流連接,呈現出一派循環往復、激蕩洶湧、變幻無窮的氣勢。

鋸齒紋

■鋸齒紋

鋸齒紋主要流行於半山期、結束於馬廠早期,其來源眾說紛紜。馬家窯時期的鋸齒紋為單一黑彩,鋸齒大而疏朗、呈大三角狀、多裝飾於壺的頸部。半山類型的鋸齒紋為黑、紅復彩,半山早期鋸齒開始變小,中期鋸齒變得窄長、齒尖鋒利、鋸齒斜向一側,晚期鋸齒已變得細小密集、如同毛髮。

三角紋

■三角紋

三角紋是仰韶文化幾何紋飾中自始至終使用的母題之一,最初形狀是直角三角紋,分為等腰三角和直角三角。之後三角紋的邊線出現向內的弧彎變化,由單弧邊、雙弧邊發展為三弧邊的三角紋。

■圓點紋

圓點紋既是彩陶紋的基本元素,又可以作為一種母題花紋,大多在組合圖案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填充和定位作用,有些圓點紋組合起來更像是動物的眼睛。

■重弧紋、凸弧紋、側弧紋

重弧紋即上部平齊、下部近月牙形的紋飾,凸弧紋則恰好相反。兩種紋飾大多繪在圓圈的空白處;側弧紋為一側平齊,另一側呈月牙形,常常背靠背組成橄欖形,填充在空白的圓圈內。

網格紋

葫蘆網格紋

■網格紋

網格紋有細密的縱橫斜線交叉成網格圖案,來源可能與日常生活中的漁網、編織物或動物鱗片有關。它在仰韶文化中期出現,馬家窯文化時期十分流行,並持續至甘肅彩陶以後的各個發展階段。

■水波紋

漩渦紋表現的是河流湍急處形貌,那些沒有卷進漩渦的水流則多以各種形態的水波紋來展示。波紋或高或低、或密或疏,有時平展如弦線,有時風吹似魚鱗。它們與漩渦紋一樣,都是河流湖澤的一部分。

果實紋

■菱格紋

菱格紋是半山、馬廠時期最具變化的紋飾,由相互連續排列的菱格組成。菱格紋可能來源於編織物,也可能是網格紋的一種變體。菱格有單層、多層橫向排列和上下交錯排列集中形式,黑彩菱格與橙黃色陶胎對比強烈。

■編織紋

編織紋的兩條邊線粗健,橫縱交叉的部位往往表現為方形節點。排比緊密的編織紋一般來源於草蓆,空隙較大的編織紋應該來源於筐、簍等日常用品。

垂弧紋

■垂弧紋

垂弧紋源自仰韶時代的重弧紋和馬家窯時期的水波紋,由多層向下彎垂的連續弧形紋組成,是半山時期的裝飾紋樣。早期為單線垂弧,裝飾在壺和罐主體花紋的下邊沿一周,後期發展為垂弧鋸齒紋。

圓圈紋罐

■四大圓圈紋

圓圈紋最早出現於仰韶文化時期,一般是由兩組相對的弧形三角紋對接形成的圓形空白,裡面填充其他圖案以做裝飾。四大圓圈猶如魔鏡一般,裡面填滿種類繁多的花紋圖案,其構圖往往是在十字或井字紋與圓廓相交的空隙間附加繁複細碎紋飾,比如,網格、重疊人字、三角形折線等,這樣填充花紋使四大圓圈紋顯得豐盛飽滿,如同富麗華美的花盤。

■雙鉤紋

雙鉤紋是兩條寬帶紋從中間上翹的連接處向左右兩端伸展上卷,猶如大角羊頭像的簡化符號,是辛店文化最有特色的主體紋飾。雙鉤紋上方左右兩側還常常對稱繪有羊、鹿等紋飾。這些紋飾生動表現了辛店人狩獵生活的環境特點。

貝形紋陶罐

■神人紋

大多裝飾於壺、罐的上腹部和盆、缽內壁,主要特徵是人蛙合體、人首蛙體。有學者直接視之為「蛙紋」。半山早期神人身體比例協調;半山晚期則變得較為抽象,頭部圓圈變大,內填各種紋飾。上下肢彎折處有數目不等的指爪;馬廠早期神人紋演變得更為抽象,有的身體變成半圓圈,而側面只有軀體,頭部被完全省略;馬廠晚期進而將代表身體的脊柱也省略了,簡化為肢爪紋,最後演化成三角折帶紋和回形紋。

■折帶紋

折帶紋是馬廠時期的常見紋飾,由兩組或多組粗線條組成條帶,以三角、方折形式折轉,構成三角形、S形等不同形狀的圖案。

回形紋

■回形紋

回形紋可能是從神人紋簡化後的折肢紋發展演變而來,神人的身軀省略後,折肢狹長而方折內彎,四個以上下、正反形成彎折的殘肢演變為回形圖案。回形紋最早出現於馬廠期的彩陶上,後來成為中國青銅器上的主要紋飾之一。

■舞蹈紋

甘肅地區的遠古文化盛行集體舞蹈。大地灣仰韶文化晚期的地畫上就有雙人舞蹈形象;馬家窯期出土過多件舞蹈紋彩陶盆,表現為多人手拉手跳舞的場面;馬廠時期陶壺上一些二方連續的神人紋繞壺身一周,俯視時也像一群人手拉手在聚會、歌舞。(文/圖:李政葳)

(責編:羅彬月(實習)、陳康清)

相關焦點

  • 在國博看展覽|甘肅彩陶科普貼:帶您一睹藏在紋飾裡的奧秘
    「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在一側的展櫃裡,兩件黝黑色陶器看似普通,但表面紋飾卻頗為精美,紋路形似葉子、花瓣。還不止這些,周圍不少器具通過類似的具象紋飾,展示了自然界豐富多彩的生命現象,以及生物紋飾的特徵與變化規律。
  • 甘肅彩陶:了解史前先民生活的一扇窗
    這樣經過幾個階段,我們對甘肅的含有彩陶的文化都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研究。   接下來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歷史上的甘肅彩陶的特點,大概有這麼幾個:   甘肅目前最早的彩陶將近8000年,毫無疑問是我們西北地區的第一批彩陶,為什麼前面要加上西北地區呢?
  • 這些古代陶器圖案優美清晰,但古人如何將其畫在陶器上至今是謎
    這些方法由內而外地為陶器實施了美顏術,完美遮蓋了其灰頭土臉的本質,大大提升了陶器的外貌形象。這個過程人類經歷了幾千年漫長歲月的探索。今天,咱們來說說陶器繼顏色大變身之後,古人又創造出的新的提升陶器顏值的方法——在陶器表面繪畫,也即彩陶。
  • 原始彩陶上跳躍的圖案藝術
    彩陶是我國原始繪畫藝術的經典之作,在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了陶器,首次脫離磨製自然工具的時代,邁向了文明的新石器時代。隨著彩陶工藝的完善,產生了繪畫的雛形:彩陶圖案。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結束了穴居野外的生活,建造出了原始的房屋,形成了原始的村落建築群。集體勞動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豐衣足食的原始先民們開始有了審美的需求。
  • 彩陶地母——馬廠型彩陶
    有蛙形圖案的彩陶罐安特生在甘肅和青海,用兩年的時間一共發現了50多處文化遺址,他提出了仰韶、馬家窯、半山、馬廠、齊家文化等分期,為中國古代的陶器提供了多種形式。中國八千年前的紅山文化中就有過裸體的陶塑孕婦女像。無論在什麼社會裡,總是祈求婦女能夠多生育,以求種族繁衍。這些裸體的婦女形象,並不能被視為是淫蕩的裸體女像,在原始人眼中,她們帶有原始宗教或巫術的意義來降臨人間,能給部落帶來子孫。而在原始人的眼中,豐饒的大地上能夠生長出萬物,給他們提供生活資料,大地就等同於能夠生育的母親。
  • 國家寶藏之《人頭形器口彩陶瓶》,跨越五千年的守護!
    甘肅彩陶起源早、延續時間長,是中國唯一沒有中斷的彩陶文化。甘肅彩陶的造型大氣獨特,色彩瑰麗,其中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紋飾華麗繁縟,更是達到了「彩陶藝術的巔峰」,代表著中國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獨特的形制、別致的紋飾、生動的表情和細緻的雕塑手法,充分體現出遠在五六千年前人類的智慧和靈巧,濃縮了大地灣先民的審美意識以及豐富的社會歷史內涵,是我國史前時期集彩陶、雕塑、造型於一身的傑出藝術作品。五千多歲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1973年在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距今已經有5500年的歷史。
  • 中國彩陶中的動物紋飾
    在國家博物館「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中,我看到了許多動物紋飾,有魚紋、鹿紋、鳥紋、蛙紋、羊紋、蜥蜴紋和狩獵紋等。用動物紋作彩陶裝飾的以半坡類型的陶器最具特點。不僅數量多,變化大,而且生動逼真,展現了古代人觀察生活,描繪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狀況。
  • 甘肅大學生「推陶出新」:冀千年彩陶成衣食住行「新伴侶」
    魏建軍 攝27日,「推陶出新」甘肅彩陶文化創意產品展在甘肅政法大學舉辦,700餘件文創作品涉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既有「窈窕淑女」的化妝品,也有「陶裡淘氣」的手機飾品,還有「好好吃飯」的鍋碗瓢盆,以及憨萌可食的棒棒糖……這些創意十足的產品,它們身上都印刻著古老的千年彩陶文化。
  • 中國陶器,無與倫比!
    圓肩鼓腹,尖錐形底部,器身中部有對稱的雙環形耳。頸部以下飾黑彩,上腹部飾細密的斜線紋,其餘器表素麵磨光。 小口尖底陶瓶的用途說法較多。一般認為它是一種汲水器,利用重心轉換原理來調節平衡,可以方便地從河流中取水。也有看法認為可能與原始宗教和禮儀有關,是仰韶文化時期神職人員使用的祭器等。
  • 唐汪式陶器賞析
    原標題:唐汪式陶器賞析  2、唐汪式回紋彩陶罐 通高23釐米,口徑12.6釐米,腹徑15釐米,底徑6.5釐米。泥質橙黃陶。撇口,束頸,斜肩垂腹,平底,雙大耳。著紅色陶衣,施以黑彩。肩部兩條平行線間飾變形橫「S」紋,頸、腹的主題紋飾呈對稱的回紋。1975年永靖縣鹽鍋峽鎮焦張村出土,現藏於臨夏州博物館。
  • 彩陶時尚圈:她來了,五千多歲的齊劉海美女!
    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用智慧在文明的火光中摶出流光溢彩的彩陶!他們用小口尖底瓶來盛酒、或用陶甑來蒸食物.!彩陶,是仰韶先民的普遍用具,承載了那個時期的流行趨勢!撥開歷史的風塵,似乎能看到先民祭祀、狩獵、捕魚、圍火歡舞的影子,看到他們對自然萬物的崇敬!即使在今天,我們仍能從出土的彩陶文物中,看到包羅日月星辰、天地萬象的美。現在,讓我們揭秘彩陶時尚圈裡,那些神奇的彩陶瓶。
  • 中國原始陶器欣賞
    彩陶彩陶即在坯體上以礦物質顏料繪畫圖案,然後焙燒的陶器,多屬泥質紅陶。因其圖案經過燒制,故不易褪脫,這與先焙燒後畫圖案的彩繪陶不同。魚紋彩陶盆【半坡類型常見這種圓底,折腹部以黑彩繪出三條寫實的魚紋互相追逐】
  • 故宮之寶|泥與火的藝術——陶器
    這一期我們先來看看陶器。下面這件彩陶是來自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距今5700年,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這種紋飾的陶器在不少博物館都能看到,用弧線和圓點相結合表現奔騰的水流,是馬家窯文化典型的構圖方式。這個和著名的仰韶人面魚紋彩陶盆一樣,都用了魚的元素,至於為什麼喜歡畫魚,至今學界尚無定論。這種盆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製的葬具。
  • 古代陶器圖案似「WiFi」標誌 象徵流水波浪
    這些圖案五花八門,造型各異,有的至今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其中一些與當今時代的圖標、符號有異曲同工之處。  與日常生活相似的 湖北京山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000年。其中一枚彩陶紡輪上的圖案與現在「無線上網(WiFi)」的標誌一樣。當然古人是不可能上網的,它的真正含義,應該是象徵流水波浪的水波紋。  河南汝州洪山廟是仰韶文化的遺址。
  • 驚人盜挖現場 柳灣墓地,彩陶述說的輝煌
    柳灣村北約12萬平方米的臺地上分布著1730餘座古墓和1.7萬餘件彩陶器,規模之大可謂世界之最,被人們美譽為「彩陶王國」柳灣村因其絢麗的彩陶藝術而聞名,但它的美於1994年才引起世人的關注。山溝、田間和地頭隨處可見陶器,少量圖案花紋精美的彩陶被農人帶回家中放置。是年,駐村軍醫偶見農家器物上原始線條及奇特紋飾,深感此類器物定含內在價值,遂向有關部門匯報。
  • 古代伊朗陶器中此類特殊圖案,暗藏著古代伊朗人的一個秘密
    表現在陶器紋飾上則是產生了大量獨具特色的「幾何紋飾」。這些幾何紋飾線條流暢、規整劃一,圖案複雜且又充滿神秘,由此形成了伊朗彩陶特有的紋飾風格。今天,咱們就來說說伊朗彩陶紋飾——「幾何紋」的由來以及其中所暗藏的信息密碼。
  • 甘肅出土「人頭形器口彩陶瓶」,被農民拿來當廚具,後來成為國寶
    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是陶器,最有價值的是彩陶。古人的審美意識發生了改變,彩陶表面的紋飾和顏色都體現出當時制陶師的審美觀,包含著古人豐富而細膩的情感生活。前段時間,有一位老人挖出了一件陶器,曾被當作廚具用了好多年,多年之後,專家鑑定這個瓷器為國寶,後來被命名為「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 武山縣出土國寶級文物鯢魚紋彩陶瓶再次亮相國家博物館
    展覽共展出甘肅省精美史前彩陶195件(套),均為各個文化時期甘肅彩陶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其中一級文物64件(套)、二級文物60件(套)、三級文物57件(套),珍貴文物數比例高達93%,再創歷年來甘肅文物展覽珍貴文物佔比新高。
  • 最美的陶器,感受中國與世界的對接
    安特生是瑞典的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曾於1918年來到河南澠池縣,先後採集到了數百件精美的石器,他判斷此地必有石器時代的遺址,並於1921年親自率團赴澠池的仰韶村進行科學嚴謹的挖掘,果然發現了一大批以彩陶為主的陶器。陶器是文明的指數,彩陶的價值更高,安特生根據首次發現這些彩陶的地名把它們定名為仰韶文化。
  • 氣象萬千的黃河彩陶——半坡類型彩陶魚紋
    潛有多魚  魚類水族紋是半坡類型彩陶具有代表性的花紋,凡是半坡類型遺址都發現繪著魚紋的彩陶。半坡類型彩陶的魚類水族紋分布範圍很廣,東至山西西南部,西到甘肅東部,幾乎包括了整個渭河和涇河流域。在橫跨千裡的區域內,半坡類型彩陶魚紋成為各氏族共同推崇的紋樣,這是不同尋常的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