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彩陶上跳躍的圖案藝術

2021-01-10 松林雅集論藝
仰韶文化半坡型《人面魚紋盆》

陶器為瓷器之母,是母系氏族社會的重大發明之一,陶器上的圖案標誌著人類審美的形成。彩陶是我國原始繪畫藝術的經典之作,在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了陶器,首次脫離磨製自然工具的時代,邁向了文明的新石器時代。隨著彩陶工藝的完善,產生了繪畫的雛形:彩陶圖案。

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結束了穴居野外的生活,建造出了原始的房屋,形成了原始的村落建築群。集體勞動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豐衣足食的原始先民們開始有了審美的需求。居住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江淮流域的先民們開始在日用品上刻繪紋飾,用以裝飾房間,「彩陶」就這樣誕生了。彩陶文化的重要遺址為:黃河中遊的仰韶文化,黃河上遊的馬家窯文化,黃河下遊的大汶口文化,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以及江淮流域的青蓮崗文化等。

《人面魚紋盆》局部

原始彩陶的代表作《人面魚紋盆》,出土於西安半坡村遺址。這是一處彩陶藝術的聚集地,根據考古測試,這裡的年代在6000多年前。半坡村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物,被考古界稱為「半坡型彩陶」,這種精美的彩陶與「廟底溝型彩陶」同屬於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的造型以圓底缽、圓底盆和平底盆較多,這些陶器上的彩繪紋飾豐富多彩,多以細緻生動的線條來描繪。尤其是幾何圖形的首次運用,為彩陶圖案增添了動態美。《人面魚紋盆》與《鹿紋盆》等彩陶藝術品是此類型的代表作,紋樣生動自然,用筆簡練,筆觸粗獷,色彩鮮明。半坡先民們經過長期的創作實踐,在幾何圖形中創造出了由線組成的「二方連續」裝飾圖案,產生了跳躍炫目的視覺效果。

仰韶文化廟底型花瓣紋彩陶盆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山西和陝西一帶,是母系氏族文化的繁榮時期。此時,農業的雛形「原始種植業」出具規模。人們在從事原始種植業的同時也採集山林中的果蔬,在部落裡飼養牲畜,並且在部落周圍的河流湖泊中捕魚。衣食無憂的生活促進了彩陶的發展,於是便形成了上面所講的「半坡型彩陶」和「廟底溝型彩陶」。從仰韶文化衍生出的「馬家窯文化」,也是彩陶的重要產地。它與仰韶文化相近,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的文化群落,分布在甘肅、青海一帶。考古界通常認為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晚期類型,因此也稱它為「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旋紋彩陶盆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分為三種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在製作方法上繼承了仰韶文化的工藝,紋飾具有自己的特點,線條數量增多,呈螺旋狀,觀之有旋轉之感。馬家窯類型的陶器著色以黑色為主,缽與盆的內外都有彩繪,甚至有的瓶、壺通體彩繪,紋飾以波浪紋和旋渦紋居多,也有少數垂幛紋。線條流暢生動,連續不斷的條形紋飾蜿蜒遊走於陶器之上,產生了流動跳躍的動感,這是馬家窯彩陶的別樣特色。

由於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依然是放置在地上的,因此彩陶上的圖案均描繪在上半部分,便於低頭欣賞。彩陶上首尾相接的圖案形式,在視覺上產生了動態的美感,將原始先民們的居室裝點的絢麗多彩。這種原始的藝術表現方式和「二方連續」圖案一直沿用至今,成為了一種經典的藝術形態。

馬家窯文化旋紋彩陶瓶

相關焦點

  • 看見文物|仰韶彩陶工藝精品——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高16.5釐米,口徑39.8釐米,此彩陶盆呈紅色,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髮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
  • 驚人盜挖現場 柳灣墓地,彩陶述說的輝煌
    柳灣在樂都縣城東15公裡高廟鎮東面的湟水河北岸,距青海省會西寧50多公裡,墓地坐落在村莊後面的半山白土坡上,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公共墓地葬群,也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代表。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的彩陶文化。
  • 彩陶地母——馬廠型彩陶
    和半山型一樣,馬廠型彩陶的出土地也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出土於青海省樂都縣的馬廠沿,另一說是出土於青海省民和縣的馬廠塬,現在這兩處都是馬家窯文化的遺址地,大約與半山型同期。馬廠、半山和馬家窯的彩陶同屬於馬家窯文化,是不同的類型。與半山的精緻規整相比,馬廠型的彩陶就顯得簡略多了,在紋飾上顯得馬虎,草草從事,一揮而就的東西多了,留給後世以一種浮皮潦草、漫不經心的感覺。
  • 甘肅彩陶科普貼來了!原來陶器上這些「紋」有這麼多奧秘
    尤其在「筆畫與色調的奏鳴」單元裡,按時代順序介紹了甘肅彩陶各個文化時期主要紋飾及演變規律,展示了大地灣文化時期最早出現的彩陶特徵以及仰韶文化時期彩陶圖案由簡單搭配到複雜構圖的演變規律;由於馬家窯文化彩陶豐富,展覽還將馬家窯早中晚三個時期分作三組展示,分別展示了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的彩陶群組,對這一時期的漩渦紋、網格紋、黑紅彩鋸齒紋、葫蘆網格紋、四大圓圈紋、回形紋等代表紋飾做了拆分解讀,重點體現了甘肅彩陶最輝煌階段藝術成就
  • 氣象萬千的黃河彩陶——半坡類型彩陶魚紋
    由於自然環境和歷史背景的不同,黃河彩陶圖案紋樣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題材內容豐富繁多,上及飛鳥,下至潛魚,神靈異獸,日月星辰,皆納入彩陶圖紋。紋樣浩繁無窮,各呈其妙,或清秀典雅,或華美繁麗;或爽朗明快,或掩映曲折;或動如春潮,或靜若寒山;或圖形質樸,或意象奇詭,可謂千姿百態,氣象萬千,蔚為大觀。
  • 甘肅大學生「推陶出新」:冀千年彩陶成衣食住行「新伴侶」
    馬家窯彩陶集雕塑、繪畫、燒制等各種技藝於一體,是物質實用性和精神象徵性的完美結合,獨特的造型能力和表現手法是中國彩陶藝術發展的巔峰。圖為富有彩陶文化元素設計的抱枕。 魏建軍 攝談及「推陶出新」,海妙說道,一次上課時,她和同學們一起欣賞彩陶的圖案,發現彩陶圖案展開後是規則的二方連續圖案,看起來就像一個畫卷,是一個滾動的圖案,他們從圖案中發現了很多神奇的味道,圖案的演變從具象到抽象,有立體主義的表現方法,裡面孕育了古人的「生命觀」「宗教觀」「宇宙觀」「哲學觀」「審美觀」……這些圖案深深地吸引著他們去研究去創作。
  • 中國原始陶器欣賞
    早在距今大約七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原始陶器。最早的彩陶出現在黃河流域。彩陶彩陶即在坯體上以礦物質顏料繪畫圖案,然後焙燒的陶器,多屬泥質紅陶。因其圖案經過燒制,故不易褪脫,這與先焙燒後畫圖案的彩繪陶不同。魚紋彩陶盆【半坡類型常見這種圓底,折腹部以黑彩繪出三條寫實的魚紋互相追逐】
  • 在國博看展覽|甘肅彩陶科普貼:帶您一睹藏在紋飾裡的奧秘
    尤其在「筆畫與色調的奏鳴」單元裡,按時代順序介紹了甘肅彩陶各個文化時期主要紋飾及演變規律,展示了大地灣文化時期最早出現的彩陶特徵以及仰韶文化時期彩陶圖案由簡單搭配到複雜構圖的演變規律;由於馬家窯文化彩陶豐富,展覽還將馬家窯早中晚三個時期分作三組展示,分別展示了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的彩陶群組,對這一時期的漩渦紋、網格紋、黑紅彩鋸齒紋、葫蘆網格紋、四大圓圈紋、回形紋等代表紋飾做了拆分解讀,重點體現了甘肅彩陶最輝煌階段藝術成就
  •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嗎?
    二、藝術成就最高。除大地灣二、三、四期文化(即仰韶文化)的精美彩陶外,馬家窯文化將彩陶文化推至最高峰,以其精湛的製作工藝,精美的造型、漂亮的紋飾、華麗的圖案、多種色彩的綜合運用,譜寫了中國彩陶史上輝煌的篇章。三、歷史悠久,延續時間最長,這是其他省、地無與倫比的。從距今8000年到2000年左右,長達5000餘年,數量多、分布區域廣,紋飾繁複、多樣、精美、藝術成就高,學術價值高,堪稱全國之冠。
  • 245件(組)彩陶亮相陝歷博 再現五千年前中國史前文化融合的壯闊圖景
    展覽通過渭水流域彩陶發展歷程的縱向脈絡以及仰韶時代廟底溝文化彩陶的橫向切面,勾勒出5000年前中華大地上文化融合、社會一統的壯麗圖景。人面魚紋盆、鳥紋彩陶缽、鳥銜魚紋彩陶壺……4月8日,記者在「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上看到,參展的彩陶上很多都繪有魚紋和鳥紋圖案。「繪製在陶器上的動植物圖案是彩陶主人所屬氏族或部落的圖騰徽記,尤其動物圖案更應是圖騰。」
  • 這些古代陶器圖案優美清晰,但古人如何將其畫在陶器上至今是謎
    (彩陶罐,公元前5800—前5300年;希臘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藏)彩陶彩陶:指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礦物質顏料進行繪畫,經焙燒後在陶器表面呈現出圖案的一類陶器。彩陶的出現使陶器從普通的日用陶器邁向了陶器藝術品行列。
  • 大河村彩陶文創=下一個「網紅」?
    以大河村遺址彩陶紋為元素設計的絲巾  有網友就提出,今年在鄭州舉行的金雞百花電影節央視直播中,有一件色彩斑斕奪目的晴雨傘曾引發關注,設計元素便是採用的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彩陶紋。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採訪發現,將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時代的紋飾符號,與現代年輕設計師的靈感碰撞後,誕生了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獨特的時尚新符號。  這是來自鄭州大河村遺址博物館的彩陶圖案。
  • 國家寶藏之《人頭形器口彩陶瓶》,跨越五千年的守護!
    為死去的靈魂找個依靠,便是那時人們發明「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的意義所在。節目中吳磊變身小王子金陽,守護重病失明妹妹,患病後恐不久於人世。連山巫師告訴哥哥將死去妹妹的頭髮放置「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內,便可為妹妹的靈魂找到依靠。八千年前的故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溫暖溼潤,河谷寬廣,土地肥沃,先民們用水、火、土創造出中國最早的彩陶文化。
  • 甘肅彩陶:了解史前先民生活的一扇窗
    再比如這個缽(圖1),下面安三個足,這個是圜底缽,它都是在口沿上有一周圈的紅色,而口沿裡面也有細細的一條紋,這個彩陶不明顯,因為它的陶胎本身是紅色的,又抹的紅彩不太明顯,所以我們一開始發現了以後很多同志都懷疑這是彩陶嗎?有彩嗎?可是真正地拿到東西以後,它確實是另外畫上一層彩,但這個時候沒有什麼圖案,只有一些線條。
  • 中國白酒的陶醉之美:7000年時光釀一瓶彩陶坊!
    而在仰韶彩陶坊酒中可以解釋為酣暢的醉飲彩陶瓶裡的陶香美酒。仰韶彩陶坊酒因陶而生,因酒而醉,因醉而美。它如精美藝術品的外觀上蘊含著仰韶7000年的文化,在遇到酒的一剎那,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氤氳而出的酒香與陶香令人流連忘返,如痴如醉......
  • 尋根仰韶,品讀中國:彩陶上的蛙紋,再生母神的象徵
    蛙紋在中國是一種源遠流長的藝術母題,我們常見它出現於彩陶、巖畫、青銅器、帛畫、畫像石以及現代民間藝術的剪紙、刺繡等藝術載體中。它作為一種具有神性的圖騰,演繹著中國文化中神性與人性的故事。這件出土於仰韶文化時期的蛙紋雙耳罐,高42cm,口徑13.1cm。
  • 最原始的設計天賦,古人對美的表達
    從原始生活器具到裝飾首飾所呈現出的美感,無一不在像當代人提醒:發揮自己血液裡流淌的設計天賦去呈現更加精緻的生活。仰韶文化人面魚紋彩陶瓷盆人面魚紋彩陶瓷盆,仰韶文化代表器物,距今6000年以上。器高16.5釐米,口徑39.8釐米,屬於古代先人的生活器物。
  • 神秘莫測八芒星,千年彩陶溯源流
    彩陶上有多種彩繪花紋圖案,這些圖案都代表什麼?如果要說完,將是一個龐大的課題。「司令讀史」僅羅列中國與西域(兩河流域)在圖案上的類同,因資料有限,無法討論源與流,但至少說明歐亞大陸的文化同一性。▲大汶口  八芒星紋彩陶
  • 武山縣出土國寶級文物鯢魚紋彩陶瓶再次亮相國家博物館
    展覽共展出甘肅省精美史前彩陶195件(套),均為各個文化時期甘肅彩陶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其中一級文物64件(套)、二級文物60件(套)、三級文物57件(套),珍貴文物數比例高達93%,再創歷年來甘肅文物展覽珍貴文物佔比新高。
  • 甘肅出土「人頭形器口彩陶瓶」,被農民拿來當廚具,後來成為國寶
    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是陶器,最有價值的是彩陶。古人的審美意識發生了改變,彩陶表面的紋飾和顏色都體現出當時制陶師的審美觀,包含著古人豐富而細膩的情感生活。前段時間,有一位老人挖出了一件陶器,曾被當作廚具用了好多年,多年之後,專家鑑定這個瓷器為國寶,後來被命名為「人頭形器口彩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