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嗎?

2020-12-14 大地之灣

眾所周知,中國彩陶是世界文化遺產寶庫中的藝術瑰寶,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而在中國彩陶文化中,甘肅彩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她獨樹一幟,別具一格,其因有三:一、她有我國最早的彩陶,距今約8000年左右;如大地灣一期文化的彩陶,與兩河流域的耶莫有陶文化和哈孫納文化的彩陶同屬於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文化,她否定了西方學者中國彩陶源於西方的荒謬的論調。根本不存在誰影響誰的問題。二、藝術成就最高。除大地灣二、三、四期文化(即仰韶文化)的精美彩陶外,馬家窯文化將彩陶文化推至最高峰,以其精湛的製作工藝,精美的造型、漂亮的紋飾、華麗的圖案、多種色彩的綜合運用,譜寫了中國彩陶史上輝煌的篇章。三、歷史悠久,延續時間最長,這是其他省、地無與倫比的。從距今8000年到2000年左右,長達5000餘年,數量多、分布區域廣,紋飾繁複、多樣、精美、藝術成就高,學術價值高,堪稱全國之冠。

(F901宮殿遺址)

我們知道,追尋彩陶的起源,必須先從陶器的發明說起。因為只有產生了陶器,並掌握和熟練了燒陶的技藝後,才能生產出彩陶。陶器是史前時期人類的重大發明和創造之一。在大地灣遺址和仰韶文化遺址的發掘過程中,房址和灶坑周圍往往會出土較多的陶器和彩陶,它們多為盆、缽等飲食器具,說明最初的陶器(包括彩陶)是人類生活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生活用品。陶器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它是適應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遠古先民的定居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定居生活需要有各種器物儲藏食物和水,蒸煮食物,自然界提供給人類的果殼、葫蘆形等天然物品有限,無法滿足人口增加的需求,人們不得不尋找新的容器來源。當人們長期積累了用火經驗,了解到陶土具有可塑性和經驗燒後具有一定硬度的特點後,於是逐漸掌握了制陶技術便嘗試陶器的生產。經過漫長的實踐過程,土終於在水與火的作用下製作出適應各種用途的各類形狀的容器——陶器。

(遠眺大地灣博物館)

陶器產生幾千年後,隨著制陶工藝的不斷提高和生產技術的日趨成熟,人們對審美意識的產生及對陶器外表裝飾效果的注重,彩陶便應運而生。誰都知道,彩陶是在制陶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才出現的。因為製作彩陶必須有三個重要條件:首先要掌握顏色的使用知識,我國早期彩陶上彩繪的顏色多為褐紅色,化驗結果褐紅色的主要著色劑是鐵,我國的先民對紅色的認識和使用是很早的,在數萬年以前,山頂洞人的遺骸周圍就撒著含赤鐵礦的紅色粉末,用礦粉染紅各類裝飾品;大地灣二期的房址中發現有當時的人們在居住面鋪撒的一層紅色赤鐵礦粉。說明人類對礦物顏料的認識及使用,可能經歷了數萬年的歷程,而紅色的正好是人們最早認識的色彩。紅色可能代表著吉祥美好的色彩,紅色可能象徵著對幸福的企盼……第二個條件是要有較高的燒制技術,如果燒制陶器的溫度不高,陶器上繪製的顏料就會脫落這就必須具備密封程度強而窯溫較高的條件。大地灣一期文化早一階段的陶器多為灰褐色夾細砂陶,顏色不純正,多夾有灰斑,基本上不見彩陶,晚一階段多為紅色夾細砂陶,還有少量的泥制紅陶。陶色相對較勻淨,出現一定數量的彩陶,說明陶器的燒制技術有了提高。第三個條件是需在質地光滑的細泥陶上才能顯出顏料的色彩感,並且用筆得以流暢無阻。從大地灣二期文化(仰韶早期)開始,細泥紅陶佔了上風,陶質細膩而緊密,這就促進了彩陶的進一步發展,大地灣一期文化(有前仰韶文化)彩陶佔陶器總量的三分之一,其數量之多實在出人意料之外,但就彩陶的紋飾而論,只有寬帶紋這種最簡單的花紋,這表明了當時的彩陶還處於萌芽階段,呈現出較多的原始性。如常見紋飾單調,千篇一律,尚未出現變化多樣的圖案,說明史前先民的思維和藝術水平還處於最初的原始階段,它們儘管遠不及仰 彩陶那樣絢麗多姿,但是它畢竟將彩陶引入了人類的生活,將美好的色彩帶到了人間,在藝術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進入大地灣二期文化以後,飾有彩紋的陶器均為細泥紅陶,紋飾絕大多數是黑色,紅陶黑彩給人以奪目,沉著的視覺感受。另有極少部分的紅彩,顯露出前仰文化的遺風,彩繪主要用於盆、缽、碗、孟、瓶、壺等類器物,有的器蓋、器座、尖底缸、罐形器上亦偶見彩紋、盆形器施彩最多,其次為缽形器,繪彩部位主要集中在外壁中上腹部以及盆缽的口沿部,瓶、壺大多使用在口部和腹部。紋飾以幾何形花紋為大宗,其次為動物形花紋。幾何形紋飾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三角紋和圓點紋,動物形紋飾中以極具特點的魚紋最為常見。最初的魚紋均寫實性很強,一眼就可以辯識,後來則從頭部開始簡化,越來越抽象,變得不易分辯。一般情況下,魚紋繪在盆形器的腹部,兩條魚兒繞盆一周,還有兩條大魚中間夾一條小魚,似在追逐嬉戲。魚紋由頭、鰓、身、鰭和尾部組成,大小比例適中,反映出先民對魚的敏銳準確的觀察和描繪能力。微張的魚嘴、繪神的眼睛、修長的魚身,形象的魚鰭,構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魚類暢遊於水中的畫面。不僅反映了人的對自然界萬物的熱愛,而且也體現了這一時期彩陶藝術的最高境界。

(大地灣先民生活場景)

魚紋是仰韶文化中標誌性的紋飾,各地仰韶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如西安半坡遺址中描繪動物形象的紋飾多,其中以魚紋最多,最有代表性。它不僅數量多,變化大,而且生動逼真。魚紋大多飾於盆的肩部和底部內壁,從紋飾的組合上看,有單體魚紋和復體魚紋兩種。單體魚紋是由一條魚單獨組成一組紋飾,或與其他花紋配合組成一組紋飾。這種魚紋數量多,姿態各異。有的頭、尾、鰭俱全,身體各部分比較勻稱,口微張,鼻尖翹起作遊水狀,有的只具頭尾而無鰭,口張目睜向上看;有的張口有牙齒,眼睛睜大,向前張望;有的頭、身部都由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構成,其餘各部用簡單的線條表示;有的魚鱗作成斜格狀,形態逼真;有的只具頭部,嘴有作尖狀的,有的閉嘴睜目似向前覓食的,有的張口作遊動狀的,有如臨勁敵怒目相視的。復體魚紋是由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魚紋合成一組紋飾。這種紋飾形態變化複雜,可分為上下壓疊和平行並列兩種組合形式。上下不壓疊組合的,只有魚身而無魚頭的,有三魚相疊,也有四魚兩兩相疊的。平行並列組合的為兩魚頭部相接組成一條帶狀花紋,已圖案化,體部失去魚的形態,頭部作三角形。

(大地灣原始先民生活場景復原圖)

在大地灣二期文化(即仰韶早期)中魚紋是最為常見的彩陶圖案,一直延續使用到仰韶中期,時間長達千年之久。對此,有的學者認為這反映了仰韶先民對魚的崇拜,魚是他們的圖騰,有的學者認為魚的繁殖較快,魚紋寄託,著先民們繁銜後代的希望,無論如何,仰韶文化的魚紋不僅具有令人折服的藝術魅力。而且蘊含著深髓的研究價值。魚紋彩陶盆既是仰韶文化的的代表性陶器,又是中國燦爛的史前文化的象徵和標誌物之一。它大多繪在盆形器外壁的中上腹部,個別使用在圜底缽,瓶形器及器蓋上。盆形器上的魚紋圖案均規整有序,頗為固定。器物一周一般繪有兩條魚,頭尾相接,頭右尾左,有時兩條魚紋之間的空白之處填充一條小魚或其他花紋(見圖三、圖五),既彌補了繪製過程產生的缺陷,又使整體圖案顯得更加勻稱而生動。大地灣遺址出土完整和可復原的魚紋盆達30餘件,還有千片以上的魚紋殘片。[3]大地灣魚紋均為魚的側視圖,惟獨胸鰭的畫法例外。胸鰭本在身體兩側,從側面只能觀察到一側的胸鰭,大地灣先民卻改為上下對稱的一對胸鰭;無論魚紋如何變化,尾鰭的畫法始終不變。根據器形和紋飾的不同特點。甘肅考古界的專家郎樹德研究員把大地灣魚紋劃分為五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具有濃厚寫實風格的魚紋,此時的陶盆形制均為圜底侈口,因口沿部系用泥片重疊加厚,可稱之為疊唇盆。魚紋形象生動,尤其是橢圓形的眼睛以及位於眼眶偏上部的眼珠,將魚表現得活靈活現。魚鰭不全、無背、腹鰭。但口、眼、鰭、身尾俱全,魚的形象一目了然(見圖一、圖二)。

第二階段:器形仍為疊唇盆。魚頭部分開始變長且圖案化,複雜多變的畫法使得魚頭細部令人費解,大多以直邊及弧邊構成的近三角紋填充頭部。魚身則變得更為完美,大多數魚紋的胸、腹、背、尾鰭樣樣俱全,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以及魚頭各類線條所體現的具體含義,學術界尚無一致意見。但可以肯定地是,抽象化的畫法自此開始引入魚紋之中(見圖三)。

第三階段,魚紋仍然僅在疊唇盆上使用,但盆的口徑逐漸增大。腹也變淺了。這一階段最為顯著的變化和特點是,魚頭部分變得極為簡單而抽象,僅由上下相對的兩條弧線形紋組成,既扁且長。魚鰭的畫法則由斜三角紋變為直三角紋。畫法更為規整(見圖四)。

第四階段:使用魚紋的器形由疊唇盆改變為卷沿盆。這類盆仍然為圜底,但口沿外卷,因此稱為卷沿盆,它們是當時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陶器之一,經常出土於房址和窖穴中。這時的魚紋整體簡化為一種十分穩定的圖案。胸、腹、臀鰭三者合一,與拉長的背鰭上下相對,尾鰭前部出現隔斷線。魚的上下兩部分完全對稱,線條變得流暢柔美(見圖七)。

第五階段:仍使用在卷沿盆上,此時的盆口部由侈口改為直口,卷沿愈甚。該階段已跨入仰韶文化中期。大地灣雖未發現此段的完整器物,但根據大地灣三期文化(即仰韶中期)出土的殘器及陶片上的紋飾可以推測復原。魚紋更為簡化,頭部從一圓點表示,魚身簡化為四條弧線,上下魚鰭皆略去不畫,僅保留較為誇張,舒展的尾鰭(見圖六)。

從文化特徵上可以看出,仰韶中期是在早期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來,其陶器繼承了早期的許多文化因素,但又有明顯的變化,其經濟形態與早期大體相同,但漁獵比重下降,這與鄰省的關中、中原同期文化面貌相比,差異不大。大地灣遺址東靠麻家溝小溪,南依長蟲梁頂,西挨閆家溝溪流,北臨清水河床,遺址山坡下(即清水河右河道旁)至今仍有幾百畝地的沼澤區蘆葦叢生,這三面環水的條件,應是理想的漁獵之地,同時,在仰韶早期出土有很多的動物骨骼,骨器中有不少的魚鉤,魚鏢,並多有帶倒刺的彩陶中有很多的魚紋圖案,這說明當時的大地灣先民儘管掌握了「鋤耕農業」但由於條件的限制,農具的落後,耕作技術的低劣,人類要活命,除搞好農業外,還必須上山狩獵,下河捕魚,才能生存下來。經歷幾百年後的發展變化,當進入仰韶中期以來,彩陶屬於鼎盛時期,其藝術達到巔峰階段,彩陶明顯地增多,比例增大,而魚紋逐漸消失,植物紋盛行,再者出土的動物骨骼、漁獵工具銳減,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生存狀況。人們已有足夠的糧食享用,再不需要漁獵完全能夠生活下去。由於人們一門心思搞「鋤耕」,天天與農業打交道,時時看著植物生長,在搞彩繪時就很自然地把自己最熟悉的植物紋樣繪在陶器上。這或許就是自仰韶中期以後,魚紋逐漸消失,而植物紋越來越盛行的緣故吧!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大地灣彩陶、甘肅彩陶或其他地方的彩陶一樣均是源於生活,源於社會實踐的。它在古代文化寶庫中閃耀著奪目的光彩,它是先民留給我們的最寶貴文化遺產之一,它所反映的精湛的藝術成就及其珍貴的文化價值,在世界遠古時期的彩陶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由此可見,大地灣彩陶是大地灣先民運用智慧和勞動創造出來的無比珍貴的史前藝術品,它不僅僅具有藝術觀賞價值,而它在復原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們在讚嘆它的藝術魅力的同時,更應該考慮它的研究價值和它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透過絢麗的圖案去研究大地灣文化的意蘊,以及它所表現的人文精神。大地灣彩陶是史前先民創造歷史,開拓西北的重要見證,記載著遠古社會的豐富信息,是我們復原原始社會的第一手資料。

相關焦點

  • 原始社會每個部落都有專屬的圖騰,這體現當時的原始禮制生活
    在原始社會,山川草木以及鳥獸蟲魚,都有著一種神聖的色彩。可以說它們是一種崇拜對象。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禮儀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就收藏有出土於一九五三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半坡村遺址的一個人面魚紋彩陶盆。這個泥質紅陶製成的半坡文化代表物件,它的內壁黑彩繪製的對稱排列的兩幅人面紋和單魚紋,有著很獨特的含義。
  • 看見文物|仰韶彩陶工藝精品——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高16.5釐米,口徑39.8釐米,此彩陶盆呈紅色,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髮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
  • 《山海經》丨九尾狐、吉量、獨角獸的背後,反映出古人的圖騰崇拜
    《山海經》丨九尾狐、吉量、獨角獸的背後,反映出古人的圖騰崇拜山海經《山海經》編成書是在戰國初年至西漢初年這段這段時期內,書中主要收集上古時期故事神話和怪異集志等。其中保存了大量關於圖騰崇拜的神靈傳說,人們可以通過這本書了解上古時期人們群體信仰的圖騰。
  • 被歷史淡去的原始文化,解讀圖騰崇拜和其存在的生命意義
    在考古資料方面,中國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並沒有發現確鑿的圖騰痕跡,但是在圖騰文化開始漸漸走向衰落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新時期時代考古遺存中發現了很多的圖騰信仰,比如在半坡遺址中的人面魚紋;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魚蛙紋等。再比如中國「龍」的來歷,其的頭像蛇;角像鹿;耳朵像牛;腹部像蜃,鮮似魚,爪似鷹,掌似虎,是各種動物綜合起來的圖騰現象。
  •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這就引申出了一種雙魚形象,而仰韶文化的陶器裡就有大量的雙魚圖案,或是連體雙魚,或是交尾雙魚,反映出原始先民生殖崇拜的象徵。圖|仰韶文化時期的雙魚圖案受生產技術的限制,史前時期發現的魚紋圖案基本都存在於陶器器物表面。早期先民的陶器大多是非常普遍的圓形底盆,而發展到末期,罐、壺等器具開始成為魚紋圖案新的載體。
  • 最原始的設計天賦,古人對美的表達
    從原始生活器具到裝飾首飾所呈現出的美感,無一不在像當代人提醒:發揮自己血液裡流淌的設計天賦去呈現更加精緻的生活。仰韶文化人面魚紋彩陶瓷盆人面魚紋彩陶瓷盆,仰韶文化代表器物,距今6000年以上。器高16.5釐米,口徑39.8釐米,屬於古代先人的生活器物。
  • 龍騰中國,古代玉龍中蘊藏的龍圖騰崇拜
    龍的觀念興起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時期。自古以來,水便是農耕社會不可或缺的因素,古人認為龍有興雲布雨的功能,華夏文明崇龍敬龍的文化由此產生。
  • 氣象萬千的黃河彩陶——半坡類型彩陶魚紋
    6500年前的渭河一帶,氣候比現在溫潤,雨量充沛,河水深廣,河中魚的數量和種類也較多。《詩經·周頌·臣工之什·潛》記述:「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鱣有鮪,鰷鱨鰋鯉。」詩中提到的漆水和沮水都是渭河的支流,可見當時渭河的魚類是很繁盛的,因此生活在渭河流域的氏族人們對魚類情有獨鍾。
  • 是圖騰信仰,還是動物崇拜,總有一款猜想適合你
    董先生在此基礎之上更進一步發展,認為最古老的姓只有十二姓,而這十二姓又源於十二獸的名稱,因此,這十二獸即古代社會的圖騰。劉堯漢主張十二獸起源於原始圖騰崇拜的根據是彝族的圖騰和哀勞山虎銜山神廟紀日「十二獸」壁畫以及彝文《母虎日曆》碑,他的文章《「十二獸」曆法起源於原始圖騰崇拜》專門考證了這些觀點。
  • 龍鳳龜麟——吉祥如意的圖騰崇拜文化
    、鼎、古錢、琴瑟、壽石、鞋等的圖騰印記;神人崇拜,有對佛祖、玉皇大帝、菩薩、八仙、財神、灶神、門神、天妃、文曲星、武曲星、魁星、土地爺、城隍神、孔子、姜太公、關帝等的尊崇。其中,影響最大的為號稱動物崇拜四靈的龍、風、龜、麟。1、龍龍,是中國人民最為崇拜的神異動物。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傳人」,外國人稱中國為「東方巨龍」。中國古代帝王也自封為「真龍天子」。龍很早就出現在遠古的圖騰崇拜中。
  • 對火的崇拜圖騰,是原始先祖的宗教最早特性,與大自然關係密切
    對火的崇拜圖騰,是原始先祖的宗教最先特性,與大自然關係密切【原創文章 切勿抄襲 全網監測 違者必究】(本文在《龍觀歷史》編號:1--28,文化奇葩--原始社會--華夏五千年)歡迎朋友們來看《龍觀歷史》,前期老龍和大家說的是,史前社會的我們人類先祖有沒有信仰的問題,也說到了原始宗教有哪些具體內容
  • 圖騰崇拜中最神秘的信仰——蛇
    東周 蛇紋玉帶鉤西漢 四神間隔規矩鏡為求得自身的生命安全、生存繁衍和獲得幫助,於是,原始人就把某些猛獸、家畜和蛇,作為部落氏族的徽標,並視其為祖先和保護神,這就是圖騰崇拜產生的其中緣由。而生肖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應該起源於原始圖騰中的動物崇拜意識,當然,它是由自然的、心理的、神話的、民俗的、哲學的等不同層面的多種文化現象相互揉合,並經過漫長歲月的孕育,才最終形成的。故流傳至今的生肖中除了龍,其餘均為自然界中存在的動物。但對於我國先民而言,蛇,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最神秘莫測的動物之一。
  • 說文解字17:漢字溯源之圖騰崇拜(上)
    圖騰是原始社會中作為種族或氏族血統的標誌並當作祖先來崇拜的某種動物、植物或其他物件。圖騰崇拜並非宗教,但多少含有宗教因素。中國圖騰崇拜的遺存主要表現為旗幟和祖徽、服飾,紋身、姓氏、生肖、建築、宗教以及原始彩陶的紋樣等形式,我們只講和漢字關係比較緊密的內容,這次主要論述和生肖有關的圖騰崇拜。
  • 中國圖騰是怎麼來的?看完你就懂了!
    圖騰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現象之一。圖騰是原始社會人們的保護神,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當作自己的親人、祖先或保護神,相信他們不僅不會傷害自己,還會保護自己,讓自己獲得它們超人的力量,勇氣和技能。
  • No,詳解圖騰崇拜與滿族的舞蹈傳統(上)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已經學會了用圖騰舞來表達對祖先的崇拜。作為最早現於歷史文獻記載的少數民族之一——滿族,更是一個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滿族祭祀與筵宴舞蹈,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吧!舞蹈的來源與圖騰崇拜遠古時代原始社會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了圖騰崇拜活動,並且把它作為舞蹈的重要內容,最早的舞蹈常常是歌、舞、樂三者合為一體,既是巫術禮儀,又是歌舞活動。
  • 中國古代真的有「龍」嗎?為什麼「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古今很多學者與專家經過多年的考證與研究,基本已經搞清了中國人為什麼會崇拜「龍」,中華名族為何以龍作為民族的圖騰。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圖騰,圖騰一詞本源於印第安語toten的譯音,意為「他的親族」遙遠的原始人認為每個部落都會和一種動物,一株植物有著親密的聯繫,他們有著親族的關係。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原始社會圖騰雕塑
    在黑龍江寧安的鶯歌嶺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五隻陶塑小豬,有的體態豐碩,四條小足短而粗,後腿又伸直欲走,是小豬的形象;有的卻體態勻稱,似乎已是成年豬。湖北、山西等地原始文化遺址都出土了陶塑雞,說明我國馴養雞的歷史很早。湖北天門市鄧家灣出土的陶塑雞,是一隻養肥了的雞,昂著頭,尖嘴短尾巴,很是逼真。
  • 論契丹神話傳說中的多圖騰崇拜與文化演變
    這種情況的出現,大約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們對於祖先的崇拜,這種崇拜與原始的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聯繫;二是對於自己出身的一種體認,祖先出身神異,意味著自己是神異人物的後代,給自己增添一些光環,從而凸顯自己的權威性;三是出於人們對祖先的敬畏,他們認為祖先死後靈魂還在,具有超強的力量,可以庇佑子孫後代,所以美化故去的祖先,顯然是取悅祖先的一種做法。
  • 古代傳統文化,圖騰對服飾起源的作用,原始裝飾對服飾的作用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母性的神聖地位與圖騰崇拜對服飾起源的作用在人類朦昧意識產生初期,還有一種在科學的今天看來是歪曲了的意識(在當時視其為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