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地母——馬廠型彩陶

2021-01-08 人民看點新媒體

有蛙形圖案的彩陶罐

安特生在甘肅和青海,用兩年的時間一共發現了50多處文化遺址,他提出了仰韶、馬家窯、半山、馬廠、齊家文化等分期,為中國古代的陶器提供了多種形式。

和半山型一樣,馬廠型彩陶的出土地也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出土於青海省樂都縣的馬廠沿,另一說是出土於青海省民和縣的馬廠塬,現在這兩處都是馬家窯文化的遺址地,大約與半山型同期。馬廠、半山和馬家窯的彩陶同屬於馬家窯文化,是不同的類型。

與半山的精緻規整相比,馬廠型的彩陶就顯得簡略多了,在紋飾上顯得馬虎,草草從事,一揮而就的東西多了,留給後世以一種浮皮潦草、漫不經心的感覺。有的彩繪圖案簡直就是寥寥數筆,幾下就塗成,甚至線條都不勻稱,圖形也不完整,令人在視覺上有粗獷、率真之感。曾有人提出,馬家窯型是中國工筆畫的先祖,而馬廠型則是中國寫意畫的鼻祖,它的那種逸筆草草給了後代的中國文人畫以啟發。

有一件陶罐,它是一件器皿,卻又是一件藝術品。它口小頸短,平底,腹部圓鼓,邊沿上有兩個對稱的系耳。陶罐最大鼓起的腹部上用捏泥堆塑的方法做了一個女性的淺浮雕形象,她全身赤裸,頭臉塑在罐的頸部上,五官俱全,頭髮披散,表情很痛苦。人體的腹部是借用了膨脹的罐腹部而做成的,胸前有突起的雙乳,下有肚臍,顯然她是個孕婦,正分開雙腿,伸出雙手來緊捂著被特別誇大的陰部,表示正在分娩生育的痛苦過程。這個女人是用捏塑的方法做成,是一種附著在罐體上的浮雕,還用黑彩加畫了一些圖案,它們有的蓋住了女性浮雕,有的加深了女性的形象。

裸體的女像,在世界各地的原始社會中都有出現,奧地利的維林多夫地區曾經出土過一件豐乳肥臀的孕婦小塑像,被稱之為「維林多夫的維納斯」。印度有著生育過五百個子女的「鬼子母」神,有著生殖力旺盛的藥叉神,非洲木雕作品中更是多有孕婦的雕像。中國八千年前的紅山文化中就有過裸體的陶塑孕婦女像。無論在什麼社會裡,總是祈求婦女能夠多生育,以求種族繁衍。這些裸體的婦女形象,並不能被視為是淫蕩的裸體女像,在原始人眼中,她們帶有原始宗教或巫術的意義來降臨人間,能給部落帶來子孫。而在原始人的眼中,豐饒的大地上能夠生長出萬物,給他們提供生活資料,大地就等同於能夠生育的母親。他們祈求大地能夠像生長植物一樣給母親以福佑,於是產生了地母崇拜,以孕婦的形象來代替地母。這反映了母系社會中的一種意識形態。

馬廠的彩陶中,蛙的形象又出現了,但它並不是半坡時寫實的蛙,也不是馬家窯時圖案化了的蛙,而是一種顯現怪異狀的蛙。馬廠的蛙沒有腦袋,只有四肢和身體,四肢被拉得很長,呈折角狀,肢端還突出了長長的指爪,具有一種神秘的怪異狀,既像蛙,也像人。這種人形的蛙叫穀神,是借青蛙多產的生殖功能來祈求田裡能夠多生產穀物的。在那隻陶罐上,女人體的下方,就畫著一隻圖案化的蛙身,「蛙」和「娃」諧音,畫蛙就是求娃。這樣一件雕繪結合的作品顯示了當時的一種生殖崇拜,以婦女的生育來象徵著豐收或祈求種族繁衍。可能這隻罐子是裝種籽的,因為種植與生育的功能相同。陶器產生於農耕社會,是為了儲存植物種籽或糧食而製作的,把孕婦的形象塑造在器皿上,是寄託了原始人對生殖的一種祈求和希望,它並不等同於一件普通的裝飾或玩具,而是有意味的形式。

中國的彩陶從8000—9000年前開始發軔,到馬廠型時已是「開到荼糜花事了」,在經歷了5000年的漫長時光後,開始出現衰頹。這時的中國東部,黑陶已經出現,青銅器已開始使用,制陶使用了機械輪,隨著陶器製造速度的加快,彩陶的質量也隨之下降。這時的社會貧富階層已經開始分化,女性社會已快解體,圖騰的崇拜也快接近尾聲,所以這時的彩陶開始下滑,逐漸把地位讓給其他陶器,它的繪製紋樣也開始簡陋粗放了。馬廠型的彩陶既繼承了半山型的繁複豐富,但在它之前的那種精心製作、匠心彩繪、充滿生氣、自由舒暢、天真純樸的風氣已經遠逝無存了。(學術主持/撰文:王川 江蘇作家、畫家)

人形蛙穀神紋的馬廠彩陶

捏塑裸體孕婦紋彩陶

相關焦點

  • 原始彩陶上跳躍的圖案藝術
    仰韶文化半坡型《人面魚紋盆》陶器為瓷器之母,是母系氏族社會的重大發明之一,陶器上的圖案標誌著人類審美的形成。這是一處彩陶藝術的聚集地,根據考古測試,這裡的年代在6000多年前。半坡村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物,被考古界稱為「半坡型彩陶」,這種精美的彩陶與「廟底溝型彩陶」同屬於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的造型以圓底缽、圓底盆和平底盆較多,這些陶器上的彩繪紋飾豐富多彩,多以細緻生動的線條來描繪。尤其是幾何圖形的首次運用,為彩陶圖案增添了動態美。
  • 驚人盜挖現場 柳灣墓地,彩陶述說的輝煌
    柳灣村北約12萬平方米的臺地上分布著1730餘座古墓和1.7萬餘件彩陶器,規模之大可謂世界之最,被人們美譽為「彩陶王國」柳灣村因其絢麗的彩陶藝術而聞名,但它的美於1994年才引起世人的關注。山溝、田間和地頭隨處可見陶器,少量圖案花紋精美的彩陶被農人帶回家中放置。是年,駐村軍醫偶見農家器物上原始線條及奇特紋飾,深感此類器物定含內在價值,遂向有關部門匯報。
  • 甘肅彩陶:了解史前先民生活的一扇窗
    再比如這個缽(圖1),下面安三個足,這個是圜底缽,它都是在口沿上有一周圈的紅色,而口沿裡面也有細細的一條紋,這個彩陶不明顯,因為它的陶胎本身是紅色的,又抹的紅彩不太明顯,所以我們一開始發現了以後很多同志都懷疑這是彩陶嗎?有彩嗎?可是真正地拿到東西以後,它確實是另外畫上一層彩,但這個時候沒有什麼圖案,只有一些線條。
  • 甘肅彩陶科普貼來了!原來陶器上這些「紋」有這麼多奧秘
    「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舉行 藉助現場各類彩陶藝術品,延續5500年的彩陶文化被表現地淋漓盡致。尤其在「筆畫與色調的奏鳴」單元裡,按時代順序介紹了甘肅彩陶各個文化時期主要紋飾及演變規律,展示了大地灣文化時期最早出現的彩陶特徵以及仰韶文化時期彩陶圖案由簡單搭配到複雜構圖的演變規律;由於馬家窯文化彩陶豐富,展覽還將馬家窯早中晚三個時期分作三組展示,分別展示了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的彩陶群組,對這一時期的漩渦紋、網格紋、黑紅彩鋸齒紋、葫蘆網格紋、四大圓圈紋、回形紋等代表紋飾做了拆分解讀,重點體現了甘肅彩陶最輝煌階段藝術成就
  • 在國博看展覽|甘肅彩陶科普貼:帶您一睹藏在紋飾裡的奧秘
    2019年12月下旬,194件(套)精美的史前彩陶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其中,許多彩陶第一次面向公眾展出,堪稱黃河中上遊史前彩陶精品薈萃。「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展出藉助現場各類彩陶藝術品,延續5500年的彩陶文化被表現地淋漓盡致。
  • 氣象萬千的黃河彩陶——半坡類型彩陶魚紋
    半坡類型彩陶的魚紋,不僅延續時間長,還清楚地呈現出由寫實的自然形紋樣演變為示意的幾何形紋樣的系列過程。  半坡類型彩陶早期魚紋,大多數為單獨紋樣,形象寫實。常以細而勻的直線畫出魚紋,也有少量的魚紋處理成黑色的影像。早期魚紋多選取正側面,這是表現扁平狀的魚的最佳角度,還完整無遺地畫出魚的頭、鰓、上鰭和下鰭、身、尾等部分,表現魚的形象時求全的心理。
  • 看見文物|仰韶彩陶工藝精品——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於1995年5月25日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13年1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楊曉君攝 這件彩陶盆以細泥為原料,捏成型後著彩放在窯裡燒制而成的彩陶器。
  • 《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發行
    《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內頁本報電(田立陽)近日,陝西歷史博物館《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正式發行。作為踐行「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舉措,陝西歷史博物館在《2018陝博日曆·大唐長安》和《2019陝博日曆·絲路輝煌》成功發行的基礎上,再次集結專家團隊,依託全國20個省區市50家文博單位的文物資源和最新研究成果,推出兼具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功能性的《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
  • 彩陶時尚圈:她來了,五千多歲的齊劉海美女!
    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用智慧在文明的火光中摶出流光溢彩的彩陶!他們用小口尖底瓶來盛酒、或用陶甑來蒸食物.!彩陶,是仰韶先民的普遍用具,承載了那個時期的流行趨勢!撥開歷史的風塵,似乎能看到先民祭祀、狩獵、捕魚、圍火歡舞的影子,看到他們對自然萬物的崇敬!即使在今天,我們仍能從出土的彩陶文物中,看到包羅日月星辰、天地萬象的美。現在,讓我們揭秘彩陶時尚圈裡,那些神奇的彩陶瓶。
  • 神秘莫測八芒星,千年彩陶溯源流
    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出現了古老的彩陶文化。
  • 中國彩陶中的動物紋飾
    在國家博物館「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中,我看到了許多動物紋飾,有魚紋、鹿紋、鳥紋、蛙紋、羊紋、蜥蜴紋和狩獵紋等。用動物紋作彩陶裝飾的以半坡類型的陶器最具特點。不僅數量多,變化大,而且生動逼真,展現了古代人觀察生活,描繪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狀況。
  • 國家寶藏之《人頭形器口彩陶瓶》,跨越五千年的守護!
    為死去的靈魂找個依靠,便是那時人們發明「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的意義所在。節目中吳磊變身小王子金陽,守護重病失明妹妹,患病後恐不久於人世。連山巫師告訴哥哥將死去妹妹的頭髮放置「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內,便可為妹妹的靈魂找到依靠。八千年前的故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溫暖溼潤,河谷寬廣,土地肥沃,先民們用水、火、土創造出中國最早的彩陶文化。
  • 大河村彩陶文創=下一個「網紅」?
    以大河村遺址彩陶紋為元素設計的絲巾  有網友就提出,今年在鄭州舉行的金雞百花電影節央視直播中,有一件色彩斑斕奪目的晴雨傘曾引發關注,設計元素便是採用的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彩陶紋。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採訪發現,將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時代的紋飾符號,與現代年輕設計師的靈感碰撞後,誕生了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獨特的時尚新符號。  這是來自鄭州大河村遺址博物館的彩陶圖案。
  • 被譽為彩陶王的出土地,三坪遺址
    起彩陶王,想必大家都不會很陌生,說起他的出土地,估計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今天就給大家說一下,彩陶王的出土地,三坪遺址。三坪遺址位於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安集鄉三坪村三坪社以北700多米處的坪沿邊上。
  • 甘肅大學生「推陶出新」:冀千年彩陶成衣食住行「新伴侶」
    甘肅政法大學副教授海妙說,此次展覽以結合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切合點,讓逐漸消失的彩陶文化重新展現在當代人的視野中,再次感受華夏民族的文化之源。圖為大學生創作的具有彩陶條紋的杯具等產品。 馬家窯彩陶集雕塑、繪畫、燒制等各種技藝於一體,是物質實用性和精神象徵性的完美結合,獨特的造型能力和表現手法是中國彩陶藝術發展的巔峰。圖為富有彩陶文化元素設計的抱枕。
  • 中國白酒的陶醉之美:7000年時光釀一瓶彩陶坊!
    陶醉,本意為很滿意地沉浸在某種事物或境界裡,以求得內心的安慰。而在仰韶彩陶坊酒中可以解釋為酣暢的醉飲彩陶瓶裡的陶香美酒。仰韶彩陶坊酒因陶而生,因酒而醉,因醉而美。自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在三門峽澠池縣仰韶村挖掘出第一個彩陶器具後,沉睡千年的仰韶彩陶從此揭開神秘的面紗,沉睡7000年的仰韶文化也隨之進入大眾的視野,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璀璨無比。仰韶文化以彩陶為代表,是中華史前十分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系統,豐富了中華史前審美思想,完善了中華史前彩陶紋飾系統,開啟了華夏文明的源頭,傳遞了中國遠古的文明。
  • 聽小姐姐講彩陶 第11講|華夏之花的盛開
    「魚」「鳥」融合,綻放成「花」,成為廟底溝文化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紋飾母題。華山位於廟底溝文化的分布中心,與傳說中華族的發生及其活動史跡相符,暗示著廟底溝文化或許就是華族核心人群的文化遺存,花卉紋彩陶可能就是華族得名的由來。
  • 國寶探秘:小口尖底瓶——彩陶坊天時為何走紅高端消費?
    讓人振奮的是,傳承7000年仰韶文化的仰韶酒業,推出的匠心之作彩陶坊天時日月星,再次入選拜祖大典的供奉用酒。若加上去年今年彩陶坊天時日月星的入選,已經是連續第七年入選拜祖大典供奉用酒了。這對仰韶酒業來說,不僅是品牌上的巨大認可,更是一種無上的榮耀。
  • 師生製作創意彩陶 融入現代元素
    7月5日至12日,國家外國專家局高端引智項目與重點項目——第三屆「後彩陶時代」陶藝創意研發團隊成果展在蘭州城市學院舉行。 7月5日至12日,國家外國專家局高端引智項目與重點項目——第三屆「後彩陶時代」陶藝創意研發團隊成果展在蘭州城市學院舉行。圖為用陶土製作的蘋果。
  • 武山縣出土國寶級文物鯢魚紋彩陶瓶再次亮相國家博物館
    由國家博物館聯合甘肅省文物局、甘肅省博物館等十餘家文博單位舉辦的「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於近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北11展廳向公眾免費開放,將展至2021年1月3日。展覽共展出甘肅省精美史前彩陶195件(套),均為各個文化時期甘肅彩陶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其中一級文物64件(套)、二級文物60件(套)、三級文物57件(套),珍貴文物數比例高達93%,再創歷年來甘肅文物展覽珍貴文物佔比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