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鑑賞|西周饕餮紋銅鼎

2020-12-13 澎湃新聞

文物鑑賞|西周饕餮紋銅鼎

2020-09-18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鼎實為炊器,用於烹煮或盛放肉食,作為禮器,是商周時期體現奴隸主貴族等級制度和政治權利的標誌,「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足以體現地位身份的高低。

1972年出土於百裡鎮洞山西周墓的饕餮紋銅鼎,通高60釐米,口徑45.7釐米,重達45千克,大口內斂,折沿平唇,唇口較厚,頸微束,器壁較直,深圓腹,圜底。雙方立耳厚大,雙耳頂部略外撇。三粗柱足,足上下粗,中部略細。腹上部間以六條五齒短扉稜,以扉稜為鼻脊,細雲雷紋為襯地,飾卷角獸面紋六組。足上部外側亦有扉稜,以扉稜為鼻脊各飾獸面紋一組。腹內有鑄足形成的三個凹陷圓窩。內壁一側近口沿處有銘文「

」一字,尚未隸定,也有學者認為是族徽。

這件鼎形制渾厚莊重,氣勢恢弘,紋飾華麗,銅質精良,鑄作精美,其形制、紋飾、銘文等因素都顯示西周早期圓鼎的特徵,與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出土的成、康時期的銅鼎十分相似,是迄今甘肅省所見最大的西周銅鼎,屬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出 品:靈臺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

來 源:博物館

編 輯:郭 笑

審 核:王亞萍

投 稿:416538969@qq.com

原標題:《文物鑑賞|西周饕餮紋銅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銅鼎是古人幹什麼用的 答案在沈從文的這部文物專著裡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銅鼎。為西周北部疆域的確定,提供了重要資料。上腹飾帶狀的饕餮紋一周,上服內收,下腹圓鼓,三柱足,足上部均飾有饕餮紋,為國家一級文物,原件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展出。銅鼎是從陶製的三足鼎演變而來的,最初是用來烹煮食物,後來主要是用於祭祀和引香,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成為統治階級政治權力的重要象徵,視為鎮國之寶和傳國之寶。也是明貴賤、別上下等級制的主要標誌之一。
  • 「每日文物鑑賞」青瓷神獸尊,「回頭浪子」的守護神
    「每日文物鑑賞」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神人騎在神獸上「每日文物鑑賞」明鎏金喇嘛塔,國內唯一「迷你型」佛塔「每日文物鑑賞」明金蟬玉葉,金聲玉振的金枝玉葉「每日文物鑑賞」東漢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東漢的吉祥神獸
  • 中國文物遺存最早的西周青銅器,是被稱為「武王徵商簋」的利簋
    28釐米、口徑22釐米,重7.95千克,整體為侈口圓形,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為一個方形連鑄底座,器身及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器腹內底部鑄銘文4行32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的武王徵商事件。
  • 「每日文物鑑賞」秦公簋,開創了中國早期活字模
    「每日文物鑑賞」青瓷神獸尊,「回頭浪子」的守護神「每日文物鑑賞」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神人騎在神獸上「每日文物鑑賞」明鎏金喇嘛塔,國內唯一「迷你型」佛塔「每日文物鑑賞」明金蟬玉葉,金聲玉振的金枝玉葉「每日文物鑑賞」東漢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東漢的吉祥神獸
  • 青銅器中饕餮紋的含義
    饕餮是傳說中極為貪食的惡獸,貪吃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吃光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頭無身。《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說道:「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兇之一。傳說黃帝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 《神異經·西荒經》也有類似記載:「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近現代的研究已經對這種獸面紋是否就是饕餮紋產生了質疑,只是由於長期以來的傳統稱謂才導致了饕餮紋的盛行。
  • 走進漢代和西周,賞析流傳百世的藏品文物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每一件歷經千百年歷史沉澱的文物都是一個時代文化的承載,展現了當時那個時代的文化特質……今天,讓我們走進漢代和西周,賞析流傳百世的藏品文物吧!
  • 【陝西文物覽】青銅器——利簋:西周第一青銅器
    腹及圈足以雲雷紋為底地,分別再飾獸面紋夔紋,方座飾獸面紋,四隅飾蟬紋。不久,專家在其底部清理出銘文,使其顯赫的身世得以顯露,一個千古謎團也因此而解開。利簋銘文共4行32字:「珷徵商,唯甲子朝,越(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右事利金,用作施(檀)公寶尊彝。」這段銘文經古文字學家和歷史學家考釋,翻譯成現代文的大致意思就是:武王伐商,在甲子這一天凌晨,歲(木)星當頭,大吉。
  •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扁足銅鼎」
    「讓更多國寶回家,讓國寶永不離家」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扁足銅鼎」夔(kuí)龍紋扁足銅鼎,國家一級文物,商代。高 22.7 釐米,耳距 21 釐米,口徑 20.1 釐米 , 重 2.1 千克。2018年以來,山西警方累計追繳各類文物45977件。編輯:吉煜焜校對:趙婷婷 王納宇審核:王翔雲【來源:山西省公安廳】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每天一文物】國家一級文物「鳥紋銅盤」
    【每天一文物】國家一級文物「鳥紋銅盤」 2020-07-27 2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18件套文物 傳承數千年的飲食文化 「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在...
    本次展覽由四川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舉辦,共展出了118件/套文物,其中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南宮柳」銅鼎 、雍正魚子綠釉菊瓣紋茶壺、黑黃釉風花雪夜玉壺春瓶等特色文物,也有四川博物院館藏極具四川地方特色的東漢庖廚畫像磚、芙蓉花金盞等。從原始烹飪到飲食禮儀,從皇家風範到市井煙火,從宴樂之歡再到詩意人生,講述了一個別樣的食味人間。
  • 《山海經》上古神獸之饕餮,四大兇獸之一,有何玄機!
    2002年中國公布了首批禁止出境展覽的64件文物在這些文物當中有這麼幾件商朝的司母戊鼎和嵌綠松石象牙杯西周的利簋、何尊、大盂鼎和大克鼎當我們把這幾件文物放到一起仔細看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商周時期的文物上都有一個共同的圖案饕餮紋【taotie】饕餮紋是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最常見的紋飾之一
  • 觚斝鬲盉甗簠簋爵匜……這個文物展上的字你全認識算我輸!
    不過,小編在觀展的時候,最大的感受是——這些文物的名字太!難!認!了!!原諒我,211大學畢業的文科生,真的也只認識其中的一部分。今天,我們就專門請到了「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的內容負責人魏子淇,一起來給我們掃掃盲,順便講講展覽上的文物那些事兒。
  • 品讀南京|從西周到明清,這些文物再現南京城演變史
    一隻西周夾砂陶鼎,有可能將南京城的建城史提前近500年;一隻東晉陶撲滿、一枚銅印章、一個宋粉盒,都展示出南京老百姓千百年來的生活習俗變遷;一塊城牆磚,則展示出700年前為南京城牆「添磚加瓦」的磚窯工人笑傲整個東亞的技術水平……從西周到明清,從陶土石器到琉璃構件……出自「城市記憶拾貝——南京考古2019年度精品文物展」的一件件精美文物通過考古人的雙手
  • 從日本索回的8件青銅器可以看到實物了,省博文物特展帶你感受荊楚...
    記者萬建輝 攝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展覽精選了葉家山、蘇家壟、文峰塔等重要曾國遺址近年出土的青銅器,含去年從日本索回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8件,分「始封江漢」「漢東大國」「左右楚王」「華章重現」四個單元,呈現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
  • 李零丨山紋考:說環帶紋、波紋、波曲紋、波浪紋應正名為山紋
    動物紋,以龍、鳳為主,虎次之,其它動物又次之。龍紋分龍首紋(只取龍的臉部,正視)、夔龍紋(全取龍身,側視)、蟠龍紋(龍身蟠曲,俯視,多用於水器)、雙頭龍(兩頭一身)、雙尾龍(一頭兩尾)等。《呂氏春秋·先識覽》所謂饕餮紋,其實是齜牙咧嘴的龍首紋。饕餮是食人怪獸。龍者,取象鱷魚,正是食人怪獸。
  • 別樣雲雷紋
    圖1(女工)簋上雲雷紋作以主紋(採自陳佩芬著 《夏商周青銅器研究》西周上冊)如果在更廣泛的範圍內檢視商周銅器的話,就明白雲雷紋其實並不普通。在以各種性質「圖框」的界區內,雲雷紋所起到的構形作用非同一般。普遍說來,雲雷紋作為獸面紋的地紋,其填充的作用自不必細說。
  • 故宮珍藏寶物,西周青銅器四虎鎛,具有文物和藝術品的雙重價值
    【四虎鎛】西周(1100-771B.C.)/通鈕高44.3釐米 鈕高10.5釐米/總寬39.6釐米/銑間距27釐米/鼓間距20.4釐米/重16,000克青銅樂器在青銅器中佔有相當的比重。河南安陽出土的這種樂器,形制體扁短闊,上大下小,口朝上有柄在下,中空可裝木把,編鐃一般較小,三五個一組:大鐃多單個出土,上飾獸面紋或象、虎等紋飾。春秋戰國時代的徐、楚、吳、越等地盛行一種稱為句的樂器,實際就是證鐃的變形。鐃發展到西周,轉變為鍾,初為甬鍾。最早見於西周中葉,其形制如圖所示,就好像是倒懸的鉦鐃,懸於架上敲擊,多為成組出現(即今謂「編鐘」)每組三件以上,多至十餘件。
  • 一位日本女藏家,用中國文物撐起了她私人博物館的半壁江山!
    但同時中國人又是散居在全世界最多的人,除了這些華僑外中國文物散在世界各地的大概也是最多,沒有人統計過,是因為不願意統計,徒增煩惱而已。知識共享、在線鑑賞、真品交易、真品大數據,了解更多詳情微信搜索「域鑑」今天要介紹的是日本美秀博物館及其藏品。此館屬日本民間博物館,創辦人小山美秀子。
  • 河南出土一件銅鼎,揭蓋後頓時異香撲鼻,隊員:紅燒肉的味道
    然而,1990年的時候,考古隊員在殷墟郭家莊東m160墓葬處,發現了一件貌不起眼的銅鼎。當隊員打開銅鼎蓋時,頓時感覺異香撲鼻,甚至在場的考古隊員還發出這樣的感嘆:這不就是一碗紅燒肉嗎?那麼,這件銅鼎內到底有何稀世珍寶,引來考古隊員如此感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