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
簋是貴族們使用的一種青銅食器
主要用來盛放穀類食物
它往往與盛放肉食的鼎
一起搭配使用
作為一種貴族身份的象徵
在宗廟和墓葬裡當祭器使用時
都要嚴格的遵循禮樂制度
由於青銅在當時比較昂貴
故而貴族們在重大的紀念性事件產生後
往往鑄造鼎、簋之類的青銅器
以作紀念
在鑄造時又在器身上刻鑄一定的銘文
以記其事
如著名的「不其簋」、「秦公簋」
春秋秦公簋是春秋時期的祭器
1917年出土於甘肅省禮縣
來自於一個青銅器窖藏
1959年
由故宮博物院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秦公簋為圓形
蓋與器身相合成一略扁而圓的形體
通高19.8釐米
口徑18.5釐米
足徑19.5釐米
1917年
秦公簋出土於一個青銅器窖藏
被關中一名張姓古董商收購
販運至省城蘭州
因為沒有認識的人
流傳至南關商肆
被用作廚房中端盛殘漿
後來有認識的人發現了它
以高價收購
1919年
秦公簋為甘肅都督張廣建以權挾勢
佔為己有
張廣建離開甘肅時將此物帶至天津
1935年
張廣建的後人以兩千多元賣給大興馮恕
1950年
馮恕的子女將秦公簋等文物
交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
1959年
秦公簋被移交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
2003年
秦公簋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秦公簋造型具有西周晚期的遺風
斂口
鼓腹
蓋有大捉手
器身裝飾
獸目交連紋、垂鱗紋、橫條溝紋
蓋沿和口沿每組紋飾間
還設有上下相反的浮雕獸首
殊為奇特
器、蓋對銘5字
記為秦公用器
簋蓋及器身均作細小盤螭紋
雙耳上作獸首
簋蓋上有銘文54字
器身有銘文51字
共105字
字體與石鼓文頗為相近
蓋和器上又各有秦漢間刻款8字
故知此簋乃西縣官物
在秦漢時曾被當作容器使用
銘文均由印模打就
製作方法新穎
銘文內容記載秦國建都華夏
已歷十二代
威名遠震
秦景公繼承其祖先功德
撫育萬民
武士文臣
人才濟濟
使自己永保有四方
乃作此器以為頌
秦公簋紋飾制模時
已使用可連續反覆壓印的印版
銘文製作亦使用了方塊印模法
制字模時一一打就
字字連續印成
然後澆鑄
開活字印刷字模的先例
是秦人發明創造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是秦人創新精神的體現
秦公簋銘文、秦公鍾銘文、石鼓文
為秦始皇時期秦篆的產生
奠定了基礎
也對後來篆書
及其他書體的創造和發展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多位學者曾研究秦公簋
並給出極好的評價
如著名考古學家馬衡
他說
秦公簋是用戳子印字在土範之上
這真是活字的創作了
郭寶鈞的評價是
春秋而後
出有秦公敦者
銘文系用塊塊印模
字字連續印成
這或者是受了圖案印模的影響
推廣到文字方面的嘗試
應推為中國活字板之祖
雖然在著名的殷墟
出土了三方近於青銅器圖徽的陶模
但是在商周金文之中
至今還未見有字模或印模的使用
此陶泥活字鑄銘工藝
應該說是最早的
它比中國北宋畢昇的陶泥活字板
早1500餘年
比德國人谷登堡銅刻活字印刷
早2000餘年
銘文的字體筆勢玉箸意蘊
方正遒勁
舒展大方
清麗瀟灑
著意於
筆畫的勻稱配置和行列的整齊劃一
給人以優美灑脫、輕鬆愉悅之感
且已具小篆的雛形
非常合乎書藝發展的邏輯
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對秦代的篆書、隸書有直接的影響
秦公簋上承籀文之傳統
下開小篆之先河
著名金石學家、書法家康殷
就是通過潛心研習秦公簋
成名的一代宗師和大家
近期熱文:
「每日文物鑑賞」青瓷神獸尊,「回頭浪子」的守護神
「每日文物鑑賞」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神人騎在神獸上
「每日文物鑑賞」明鎏金喇嘛塔,國內唯一「迷你型」佛塔
「每日文物鑑賞」明金蟬玉葉,金聲玉振的金枝玉葉
「每日文物鑑賞」東漢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東漢的吉祥神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