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物鑑賞」秦公簋,開創了中國早期活字模

2020-12-16 博古致知
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覽表

先秦時期

簋是貴族們使用的一種青銅食器

主要用來盛放穀類食物

它往往與盛放肉食的鼎

一起搭配使用

作為一種貴族身份的象徵

在宗廟和墓葬裡當祭器使用時

都要嚴格的遵循禮樂制度

由於青銅在當時比較昂貴

故而貴族們在重大的紀念性事件產生後

往往鑄造鼎、簋之類的青銅器

以作紀念

在鑄造時又在器身上刻鑄一定的銘文

以記其事

如著名的「不其簋」、「秦公簋」

春秋秦公簋是春秋時期的祭器

1917年出土於甘肅省禮縣

來自於一個青銅器窖藏

1959年

由故宮博物院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秦公簋

秦公簋為圓形

蓋與器身相合成一略扁而圓的形體

通高19.8釐米

口徑18.5釐米

足徑19.5釐米

1917年

秦公簋出土於一個青銅器窖藏

被關中一名張姓古董商收購

販運至省城蘭州

因為沒有認識的人

流傳至南關商肆

被用作廚房中端盛殘漿

後來有認識的人發現了它

以高價收購

1919年

秦公簋為甘肅都督張廣建以權挾勢

佔為己有

張廣建離開甘肅時將此物帶至天津

1935年

張廣建的後人以兩千多元賣給大興馮恕

1950年

馮恕的子女將秦公簋等文物

交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

1959年

秦公簋被移交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

2003年

秦公簋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秦公簋造型具有西周晚期的遺風

斂口

鼓腹

蓋有大捉手

器身裝飾

獸目交連紋、垂鱗紋、橫條溝紋

蓋沿和口沿每組紋飾間

還設有上下相反的浮雕獸首

殊為奇特

器、蓋對銘5字

記為秦公用器

秦公簋(銘文)

簋蓋及器身均作細小盤螭紋

雙耳上作獸首

簋蓋上有銘文54字

器身有銘文51字

共105字

字體與石鼓文頗為相近

蓋和器上又各有秦漢間刻款8字

故知此簋乃西縣官物

在秦漢時曾被當作容器使用

銘文均由印模打就

製作方法新穎

銘文內容記載秦國建都華夏

已歷十二代

威名遠震

秦景公繼承其祖先功德

撫育萬民

武士文臣

人才濟濟

使自己永保有四方

乃作此器以為頌

秦公簋紋飾制模時

已使用可連續反覆壓印的印版

銘文製作亦使用了方塊印模法

制字模時一一打就

字字連續印成

然後澆鑄

開活字印刷字模的先例

是秦人發明創造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是秦人創新精神的體現

秦公簋銘文、秦公鍾銘文、石鼓文

為秦始皇時期秦篆的產生

奠定了基礎

也對後來篆書

及其他書體的創造和發展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多位學者曾研究秦公簋

並給出極好的評價

如著名考古學家馬衡

他說

秦公簋是用戳子印字在土範之上

這真是活字的創作了

郭寶鈞的評價是

春秋而後

出有秦公敦者

銘文系用塊塊印模

字字連續印成

這或者是受了圖案印模的影響

推廣到文字方面的嘗試

應推為中國活字板之祖

前中央研究院郭寶鈞先生

雖然在著名的殷墟

出土了三方近於青銅器圖徽的陶模

但是在商周金文之中

至今還未見有字模或印模的使用

此陶泥活字鑄銘工藝

應該說是最早的

它比中國北宋畢昇的陶泥活字板

早1500餘年

比德國人谷登堡銅刻活字印刷

早2000餘年

銘文的字體筆勢玉箸意蘊

方正遒勁

舒展大方

清麗瀟灑

著意於

筆畫的勻稱配置和行列的整齊劃一

給人以優美灑脫、輕鬆愉悅之感

且已具小篆的雛形

非常合乎書藝發展的邏輯

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對秦代的篆書、隸書有直接的影響

秦公簋上承籀文之傳統

下開小篆之先河

著名金石學家、書法家康殷

就是通過潛心研習秦公簋

成名的一代宗師和大家

近期熱文:

「每日文物鑑賞」青瓷神獸尊,「回頭浪子」的守護神

「每日文物鑑賞」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神人騎在神獸上

「每日文物鑑賞」明鎏金喇嘛塔,國內唯一「迷你型」佛塔

「每日文物鑑賞」明金蟬玉葉,金聲玉振的金枝玉葉

「每日文物鑑賞」東漢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東漢的吉祥神獸

相關焦點

  • 「每日文物鑑賞」稀有貨幣品種,平肩弧足空首布
    「每日文物鑑賞」青瓷神獸尊,「回頭浪子」的守護神「每日文物鑑賞」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神人騎在神獸上「每日文物鑑賞」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每日文物鑑賞」楚國的青銅貝幣,蟻鼻錢「每日文物鑑賞」楚國郢爰,開啟了中國的「黃金時代」
  • 「每日文物鑑賞」青瓷神獸尊,「回頭浪子」的守護神
    「每日文物鑑賞」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神人騎在神獸上「每日文物鑑賞」明鎏金喇嘛塔,國內唯一「迷你型」佛塔「每日文物鑑賞」明金蟬玉葉,金聲玉振的金枝玉葉「每日文物鑑賞」東漢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東漢的吉祥神獸
  • 「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兩漢錢幣
    「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金朝錢幣「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璽印「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西夏時期錢幣「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後蜀時期錢幣「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後梁錢幣
  • 「每日文物鑑賞」講究對稱之美的對錢
    「每日文物鑑賞」承上啟下的兩漢貨幣「每日文物鑑賞」古錢史上的精品——王莽幣「每日文物鑑賞」先秦刀幣,由刀演變而成「每日文物鑑賞」國最早的統一貨幣——秦半兩錢「每日文物鑑賞」稀有貨幣品種,平肩弧足空首布
  • 「每日文物鑑賞」雲紋銅禁告訴我們,古人的禁酒意識有多麼強烈
    「每日文物鑑賞」玉柄鐵劍——「中華第一劍」「每日文物鑑賞」慈航之寶——金觀音菩薩立像「每日文物鑑賞」武曌金簡,現存唯一一件屬於武則天的文物「每日文物鑑賞」商婦好鴞尊,記錄了一個女將軍的赫赫戰功「每日文物鑑賞」漢代壁畫四神雲氣圖,被譽為「敦煌外之敦煌」
  • 「每日文物鑑賞」先秦刀幣,由刀演變而成
    「每日文物鑑賞」國最早的統一貨幣——秦半兩錢「每日文物鑑賞」稀有貨幣品種,平肩弧足空首布「每日文物鑑賞」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每日文物鑑賞」楚國的青銅貝幣,蟻鼻錢「每日文物鑑賞」楚國郢爰,開啟了中國的「黃金時代」
  • 你見過鉛字字模嗎?老讀者為蘭州日報社報史館捐贈280塊字模
    老讀者為蘭州日報社報史館捐贈280塊字模王先生捐贈的鉛字字模每日甘肅網4月22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自蘭州日報社報史館徵集文物資料的啟事發布以來,報史館建設辦公室收到了許多熱心市民和讀者朋友的傾情捐贈,有老報紙、老照片
  • 「中國新年」在即!「四大發明 」「仁義禮 」「忠孝勇」 「溫良恭儉」齊來道喜
    眾所周知,每年伊始的重頭戲毫無疑問就是各大品牌的「新年款」2020年紅極一時的易烊千璽新年款外套就是絕佳的例子之一。
  • 西瓜視頻「活字計劃」100 天,做補齊創作者短板的內容新平臺
    今年 6 月,西瓜視頻推出「活字計劃」,拿出了「1 億元人民幣現金+1 億元流量」,目的是幫助這類創作者,讓文字變成鮮活的視頻。溫義飛成為首批「活字計劃」的創作者。至今,「活字計劃」推出三個月,還有更多和溫義飛一樣的圖文作者,在西瓜視頻上嘗試轉型,並獲得扶持與成長。
  • 聲優釘宮理惠&森田成一為中國文物展11區展區擔當解說
    今日(10月10日),坐落在東京都臺東區上野公園內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平成館內,由東京國立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NHK、NHK Promotions、每日新聞社、朝日新聞社聯合主辦的名為「中國 王朝的至寶」文物特別展正在展出,該展覽期間將會展出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約168件國寶級文物,據悉這些文物中有6成是國家「一級文物」。
  • 獨領風騷—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鑑賞
    也因如此,十五世紀中葉以後,汝窯的鑑賞逐漸蔚為風尚。          本身為收藏家之子的曹昭眼中的汝窯「出汝州。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潤,薄亦甚難得」。圖冊中空白的頁面,分別鈴印「養心殿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等四枚璽印(插圖3)。從印文所透露的時間點以及皇帝臨摹之宋四家法書皆為當時的收藏看來,此書畫合璧冊或創作於乾隆晚期對照《活計清檔》的記載,得知清高宗於乾隆十年(1745)五月會透過傳旨,下令:「將貓食盆另配一紫檀木座,落矮些,足子下深些,座內安抽屜」。
  • 11.18夜訊|《掬水月在手》豆瓣評分3.9,「活字文化」回應
    2/ 書籍《掬水月在手》豆瓣評分3.9,前編著者稱遭「洗稿」,「活字文化」回應11月15日下午,微博網友「天涯日暮雨」在微博上發布署名為「易瀟雨」的文章,稱在編著葉嘉瑩同名紀錄片圖書《掬水月在手》過程中,遭遇出版方「活字文化」(傳世活字(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洗稿」,喪失了署名權。
  • 畢昇與活字印刷術
    從英山縣博物館館藏文物中了解宋代的英山文化狀況,館藏文物中有近百件是宋代的,其中5件屬國家一級文物。特別是近幾年來在工程建設中出土的買地券絕大部分是宋代的,從收藏的買地券來看,筆畫蒼勁、流暢,排列工整,講究技法並非出自一人之手,充分反映了英山在宋代的人文環境和雕刻水平。
  • 也未艾VR課堂|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發明的。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將每個字挑選出來,按順序排在字盤裡,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存至下次排版使用。
  • 文物鑑賞|西周饕餮紋銅鼎
    文物鑑賞|西周饕餮紋銅鼎 2020-09-18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活字實物在韓國被發現,它們是如何傳過去的
    再加上活字材料的科技檢測,說明它們是由棗木製成的,而朝鮮王朝王室的活字基本上都是用黃楊木製成,至今尚未發現用棗木製作活字的記載,由此推定這兩種「新活字」應該是出自中國內府的官造木活字,並進而推定它們就是文獻記載的「燕貿木字」。
  • 看「活字」的前世今生
    「活字生香」展現場7月20日,澎湃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藝術全國巡展將於24日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開幕。展覽將以「活字」為主題,通過解讀活字藝術背後的故事及系列互動,引發公眾對瀕臨失傳的中國古老工藝的關注。據悉,本次展覽計劃在上海、北京、揚州等地舉辦巡展,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舉辦的字體設計大獎賽也將同期舉行。
  • 回鶻文木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
    眾所周知,活字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活字印刷的國家,它的發明可以說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漢文史籍對此有比較確切的記載。但是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後,在宋朝卻沒有得到普遍使用,也沒有留下任何實物證據,人們只能憑藉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記載抽象地了解中國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 一位日本女藏家,用中國文物撐起了她私人博物館的半壁江山!
    但同時中國人又是散居在全世界最多的人,除了這些華僑外中國文物散在世界各地的大概也是最多,沒有人統計過,是因為不願意統計,徒增煩惱而已。知識共享、在線鑑賞、真品交易、真品大數據,了解更多詳情微信搜索「域鑑」今天要介紹的是日本美秀博物館及其藏品。此館屬日本民間博物館,創辦人小山美秀子。
  • 「日星鑄字行」燃起來!來感受漢字獨特的體溫
    一根獨苗:日星鑄字行  ——  「日星鑄字行」創始人張錫齡先生40多年前攜妻帶子,落腳在臺北,原本打算開一家印刷廠,卻因機器延誤,陰錯陽差地開起了鑄字行  原因很簡單,「日星」的字形來自中國,而非過去流通於臺灣印刷業中、經日本工匠修整過的中文字形。這批字字形特別漂亮,保存了中國書法特有的結構和美感,是現在計算機字體所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