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造型
器呈方鬥形,腹部飾有饕餮紋和乳釘紋,是目前發現的早期青銅器中的一件重器。早期的銅鼎,有圓鼎和方鼎,器壁較薄,圓鼎為錐足,方鼎為柱足,足中空,與腹腔相通。
發展歷史
商代晚期,方鼎的鼎腹發展為長方形,口沿上耳有立耳,柱足。圓鼎的錐足變成圓柱形足,三足與兩耳對稱,器身多有富麗繁縟的紋飾。
西周早期的方鼎基本沿襲商鼎形式,到西周中期以後被淘汰。西周的圓鼎,其柱足向蹄足演變,器體加寬,最大腹徑由中部逐漸下移,並多見長篇記事銘文。
(細節圖一)
青銅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紅銅加入錫、鉛,成為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鏽,所以今人謂之青銅,而古人則將這種合金稱之為金,文獻中所講賜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銅。
青銅器則是以青銅為材料,採用一種非常特殊的工藝(今人稱之為青銅鑄造工藝)製作出來的器物,它是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
從出土和傳世的大量青銅器可見,古老的塊範鑄造技術在遠古的中國已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青銅器在中國先民的生活和精神體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這樣說,古代青銅器與青銅工藝的演化,不僅是中國人的物質進化史,更是中國人的精神進化史。
青銅材料的稀有和青銅鑄造工藝的先進性,使得它與陶器、木器和石器等沉淪於日常物用的器具,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青銅鼎、簋、尊、盤、爵等作為食具、酒具、盛水器等實用功能與作為禮器在先民精神生活中標出的意義是互為表裡、融貫一致的。可以說,沒有古代青銅器,就不可能有商、周以來文質彬彬的貴族等級體制和先秦時代特色獨具的權力表達系統。古代文明體制的核心,即所謂的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無不與青銅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青銅容器在古代常常被用作禮器。商周社會以嚴格反映等級制度的規章儀式,即所謂禮來維護政治、經濟權力,而祭祀則是溝通人、神,使人間秩序神聖化的中心環節。青銅器在祭器中佔據了很大份額,是貴族宗室內部族長和作為天下共主的天子主持祭祀必備的禮器。此外,青銅器的製作和贈與也與商、周時代貴族間婚媾、宴享、朝拜、會盟和銘功頌德等禮制活動緊密相關。
古代青銅器常自銘為寶尊、寶鼎,這表明青銅器一直是被視為尊貴的寶物,漢代即將青銅器的出土視為祥瑞之兆。據《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因得鼎汾水之上,竟將年號改為元鼎。從漢武帝把銅鼎奉為神物這一歷史性事件算起,中國人收藏青銅器的歷史已長達二千餘年。
北宋以來,文人雅士對青銅器的研究、搜集和玩賞漸成風氣,一門新的學問,即所謂的金石學從此開始成形,著名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即是宋代有名的金石學家。中國人對青銅器的研究偏重於考古、歷史、古文字等多門學科的著錄與考證,而西方及日本等國收藏和研究中國古代青銅器則側重於形制、紋飾等美學價值方面,有關專家及其著述均有極高的水準。
(細節圖二)
高老師的乳釘獸面紋青銅鼎:"就一眼,直刺心底,破土欲出,崢嶸乍見,這種不言自威,這種沖天霸氣,非王莫屬!"
此藏品藏於本公司
信和國際
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