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文物|鑄造技術精湛、紋飾工藝精美的禮器——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

2021-01-15 文旅中國

「罍」是從商代晚期出現,流行於西周和春秋的大型盛酒器或禮器。《詩經》中經常提到罍,《詩·周南·卷耳》中有這樣的記載:「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銅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姑且斟滿那酒罍。」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裡,有一件精美的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據介紹,這是西周早期的青銅器。

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 楊曉君 攝

中國青銅器時代始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經夏、商、周,跨越十五個世紀曆程。青銅器的出現標誌著石器時代的終結。它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產、生活和軍事領域,被當時封建禮制視為「示身份、名貴賤」的器物。青銅禮器是宗廟中和宮室中陳設的器物,使用於各種祭祀、宴饗和各種典禮儀式的場合。銅罍是古人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是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古人在祈禱上天賜予人類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祈禱戰爭能百戰百勝或拜祭祖先等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禮器之一。

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局部 楊曉君 攝

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銅罍,通高69.4釐米,口徑21. 8釐米。1980年四川彭縣竹莊出土。它造型大方,鑄造精美,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銅罍器身的肩部、腹部之間裝飾有兩個立體的長鼻象頭耳(耳,即把手),兩耳之間和一面腹下各鑄一立體象首。自頸部至圈足,由四道高聳的扉稜將器體分為四等份,其間分別鑄四組相同的紋飾。每組紋飾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間為一蟠龍,兩邊間以夔紋(夔為一種變形的小龍);腹部為濃眉大眼的夔龍、張口蜷身,獨足四趾;腹下飾牛紋一周。三段皆以雲雷紋為地。蓋部頂端裝飾有四道與器體相對應的鳥形扉稜,扉稜之間裝飾有卷身夔龍,以扉稜為鼻,雲雷紋為地。這件銅罍的造型和紋飾,以浮雕和圓雕的手法突出主紋和裝飾器物的某些特殊部位,對稱布置,構成瑰麗繁縟的圖案,頗具特色。整個銅罍通體碧綠晶瑩,似有古玉的光澤,是西周時期青銅器中難得的精品。其造型、紋飾和鑄造技術,綜合了繪畫、雕塑、造型藝術和工藝美術於一體。顯得大氣——帶有民族原生時代的強悍、粗獷和勃勃生機。

西周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 楊曉君 攝

1959年與1980年,四川彭州竹莊先後發現了兩處青銅器窖藏,出土器物包括容器、兵器兩類,兵器是典型的巴蜀式兵器,容器則是中原地區常見的罍、斛等酒器。前後兩次共計出土40件青銅器,均造型美觀、製作精緻、花紋繁複。這件象首耳獸面紋銅罍1980年窖藏中出土的青銅容器之一,器物造型帶有西周早期的作風,器身的卷龍紋、牛紋等也屬周人的代表性裝飾紋樣。根據專家考證,這批青銅器鑄造年代在商末周初,埋藏時間可能在西周末年。這件器物出土在蜀文化的腹地,卻並非蜀文化自身創造或吸收周文化後創造的冶鑄品,而反映了中原文化與蜀文化在這一時間節點上的文化交融事件。

據《尚書·牧誓》記載,在武王滅商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古蜀之人追隨周人,參與滅商的戰爭。竹莊兩處窖藏存有中原風格的青銅容器現象,反映了蜀人徵戰凱旋,班師回朝攜帶戰利品或軍工品的歷史。

這件銅罍曾在日本、美國、法國等國家展出,觀眾無不為之嘆為觀止。其鑄造技術精湛,工藝精美,是當時古人先進鑄造技術的體現,為考古學家、史學家提供了研究當時人們政治、生活、祭祀等活動難得的實物依據。它無論在造型、紋飾、構圖、工藝上都堪稱精品,不愧為國之重寶。

責編:張欣

相關焦點

  • 乳釘獸面紋青銅鼎
    (細節圖一)青銅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紅銅加入錫、鉛,成為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鏽,所以今人謂之青銅,而古人則將這種合金稱之為金,文獻中所講賜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銅。青銅器則是以青銅為材料,採用一種非常特殊的工藝(今人稱之為青銅鑄造工藝)製作出來的器物,它是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
  • 珍品賞析 漢代青銅馬
    範鑄而成,馬身上整體附帶有嵌金絲工藝。該文物生動逼真,體量巨大,身體勻稱,比例協調,威武雄壯,系漢代文物精品,對了解漢代的青銅鑄造技術和藝術造詣有較高價值。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保守的估計,這一時期主要從夏商周直至秦漢,時間跨度約為兩千年左右,這也是青銅器從發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輝煌期。由於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先秦時期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源流,因此被史學家們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
  • 青銅禮器在我國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又經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湖南衛視和芒果TV同步播出的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成為了近日網友討論的焦點,其中精美的製作和詳實的史料都讓我們對於國家的歷史發展有了全新的認識。而且其第一集《春秋》中,一開始就介紹了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其中還著重提到了當時流行的青銅禮器,這引發了不少網友的注意。
  • 【文物拾光】假如文物會說話 孤劍一柄訴雲煙
    精湛的鑄造工藝我劍身上體現的鑄造工藝對於二千多年前的巴人來說可以算得上一個奇蹟!「現代化」的我他們的智慧真讓人嘆服和之前介紹過的虎紐鐓於一樣,我的紋飾也十分精緻,我身上也有形似老虎身上的「斑點紋」和一些巴蜀符號。
  • 青銅永鑄:淺談從帶鉤範鑄痕跡識別帶鉤與紋飾的真偽
    本人還在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之餘,積極實踐各時期的青銅範鑄技術,為研究、積累先秦齊地各時期的青銅範鑄形式總結了資料。 戰國龍首錯金銀鑲嵌綠松石鳳鳥幾何紋青銅帶鉤 鮑甚光藏品 下面我們選擇收藏界比較關注的一大門類「青銅帶鉤」開始說起,從基礎的制範工藝上,比對帶鉤的多種鑄造形式
  • 鼎尊罍爵斚觶簠簋……青銅器怎麼區分?了解青銅器名稱和功能
    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尊:zūn,酒器,演變成尊重甲骨文「尊」字像是雙手捧酒杯,表示。尊的本義為一種用以盛酒的禮器,後來逐漸用「樽」表示。尊在演變過程中逐漸神聖化,用於祭祀,所以我們現在用「尊敬」「令尊」這樣的詞都是跟這個有關係的。
  • 地區文化|假如文物會說話 孤劍一柄訴雲煙
    讓沉靜的文物「開口」 講述自身傳奇 第二期 巴氏柳葉劍 精湛的鑄造工藝 我劍身上體現的鑄造工藝 對於二千多年前的巴人來說
  • 看見文物 | 玉器之冠冕——戰國雲獸紋青玉璜
    看見文物 | 玉器之冠冕——戰國雲獸紋青玉璜 2021-01-06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獸面紋KO饕餮紋:獰厲之美——殷商時期青銅器獸面紋飾再探
    四、良諸遺址「神人獸面紋」與商周青銅器獸面紋聯繫浙江餘姚近來因發現了距今8000多年的貝丘遺址,狠狠火了一把。多年前,浙江也曾因為考古發現良渚文化遺址,出土大量精美玉器,而廣泛受人關注。,那麼接下來我們講一下獸面紋的特徵,這對我們未來去博物館參觀這些文物有幫助。
  • 「每日文物鑑賞」雲紋銅禁告訴我們,古人的禁酒意識有多麼強烈
    歷經滄桑巨變折射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之光其發現過程及修復都凝聚著考古工作者的執著與堅守雲紋銅禁是一件春秋中期青銅器整體用失蠟法鑄就工藝精湛複雜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發掘出了大小春秋楚墓24座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僅下寺2號楚墓就出土大型青銅禮器80餘件車馬器、兵器、玉器、金箔、骨貝等
  • 小隱山房主人:兵刃上的美麗舞蹈—春秋晚期越式菱紋矛及紋飾初探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古代青銅兵器及宋元瓷雕塑藝術研習者。 中華青銅文明博大精深,發掘留存了無數奇珍異寶,其中以青銅兵刃的鑄造精妙飾工華麗而廣為人所關注,在同時代的世界兵器發展史中獨樹一幟。 青銅時代又數春秋戰國的吳國和越國的兵器技術最為精湛,冠絕一時。
  • 看見文物|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之一——青銅編鐃
    青銅編鐃(3枚),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商代青銅器,同時出土一套5件,形制、紋飾基本相同,唯大小依次遞減,可以演奏出不同音階。最大的一件,通高14.4釐米、重0.6千克。最小的一件,通高7.7釐米、重0.15千克,口內壁鑄有「亞」銘文。
  • 銅車馬——青銅之冠
    秦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1980年出土於秦始皇陵封土西側20米、距現地表7.8米深的地下,共2輛,是我國考古史上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系駕關係最完整古代車馬,是考古所見的最大的組合型青銅器,對研究秦代冶煉與青銅製造技術、社會生活、美術、雕刻藝術、宮廷輿服制度、車輛結構、車制等方面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 安陽博物館: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之後幾年,安陽博物館先後自主開發了以館藏文物青銅觥和白陶罍為創意的特色茶具;聯合滑縣特教學校以館藏青銅器、書畫、瓷器等文物為素材製作出特殊工藝特色和本館特色相結合的烙畫手工藝品;依託「流過往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開發製作了茶巾和紀念明信片;根據館藏木版年畫設計印製的木版張貼畫、明信片;自主設計製作的十二生肖剪紙明信片等。
  • 山東各地區均出土文物,不同鎛鍾特點不同,上海地區也有不少文物
    1978年在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出土青銅鎛鍾6件。該墓隨葬品均放置在槨室北室。同岀有編鐘、錞於、鉦、石磬和青銅禮器兵器等。這組編鎛中有4件保存完好,2件鈕殘。通體綠黃色鏽覆蓋。造型別致,形制相同,大小不一,器呈合瓦形,橫斷面略近橢圓形。平舞平於,有乳釘枚和扁環形素鈕。鍾鉦間飾有夔紋。
  • 簋鬲甗盉盤罍簠匜爵,這些生僻字背後的東東
    簋,讀作:guǐ,是古代中國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下圖是出土於陝西韓城梁帶村,屬於春秋早期的青銅簋。 (銅盤) 罍,讀音:léi,是中國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下圖是出土於陝西韓城梁帶村,屬於春秋早期的青銅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