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品賞析 漢代青銅馬

2020-12-21 哈布斯堡藝術中心
漢代 嵌金絲青銅馬 長46.5cm、高42cm

此藏品將亮相哈布斯堡國際拍賣秋季拍賣敬請期待

漢嵌金絲青銅馬,長46.5cm、高42cm、重7.55kg,青銅質地,馬俯首站立,雙耳豎立,雙目圓睜,眉骨高聳,翹鼻,鼻孔圓而大張,大嘴厚唇,作張嘴露齒、引頸嘶鳴狀;馬身豐腴,長頸粗壯,剪鬃,鬃毛直立,四肢站立,馬尾飛揚。範鑄而成,馬身上整體附帶有嵌金絲工藝。該文物生動逼真,體量巨大,身體勻稱,比例協調,威武雄壯,系漢代文物精品,對了解漢代的青銅鑄造技術和藝術造詣有較高價值。

馬身嵌金工藝

青銅器是由青銅(多為紅銅和錫、鉛的合金,其中錫和鉛的成分都必須大於2%。另有十多種配方)製成的各種器具,其銅鏽呈青綠色,因而得名。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保守的估計,這一時期主要從夏商周直至秦漢,時間跨度約為兩千年左右,這也是青銅器從發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輝煌期。由於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先秦時期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源流,因此被史學家們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

馬首形象生動

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銅器中堪稱藝術價值最高。中國青銅器代表著中國在先秦時期高超的技術與文化。中國青銅器種類繁多,造型奇特,紋飾瑰麗,銘文豐富而且鑄造技術複雜,其輝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文明古國的青銅時代所無法比擬的。

漢代時期的銅器已經向生活日用器皿方面發展了。製作特點上不像商、周、戰國時期多飾的花紋,而是以素器最流行。或者僅有簡練的弦文,再或者僅僅裝飾鋪首。而比較華貴的,就用鎏金方式裝飾,或者裝飾以金銀錯官方制銅的機構有少府屬管的尚方令、考工令,有蜀郡、成都、廣漢郡的工官。漢武帝時,又將尚方令分為左、中右三官署,中尚方製造鼎壺等器皿。其中以蜀郡、廣漢所制最為精美。

附:北京文博科檢文物鑑定檢測中心證書

在冷兵器時代,馬決定了國家的興衰。馬身上集中了幾乎一切人類所認可的美好品德,因此,馬就是人的縮影,它們是和人類一起深刻地塑造了世界文明進程的動物。這才有了馬文化,才有了馬藝術,才有了馬精神。有了人們對於馬文化的痴迷,才讓人們願意為一匹馬鑄造青銅器。

本件青銅馬極其稀有,為漢代時期的藝術作品,具有高度收藏價值。古代用馬的歷史頗為久遠,馬形象在中國社會中往往作為社會階級的指標,唯有在統治者及貴族墓葬才會出現青銅馬,可視為權勢與財富的象徵。

相關焦點

  • 走進漢代和西周,賞析流傳百世的藏品文物
    每一件歷經千百年歷史沉澱的文物都是一個時代文化的承載,展現了當時那個時代的文化特質……今天,讓我們走進漢代和西周,賞析流傳百世的藏品文物吧!漢代銅鏡中的這種透光鏡,當太陽照射到鏡面時,對面的牆壁上會出現銅鏡背面上鑄造的紋飾。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寫道 :「世有透光鑑,鑑有銘紋,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以鑑承日光,則背文及十二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其原理,以為鑄時薄處先冷,惟背文上差厚,後冷而銅縮多。又雖在背,而鑑面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觀。」
  • 漢代用不起鐵製兵器,只能用青銅?居延漢簡:當鐵劍是手機就懂了
    編者按:一直以來,在較為陳舊的歷史觀點中,認為中國在漢代用鐵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而比較新的考古研究發現,這個趨勢從戰國時期就開始了。不過網絡上總有人想發表什麼驚人之語,比如漢代還在使用青銅武器,根本不是鋼鐵時代之類。還拿考古來背鍋,說漢代墓葬出土了青銅劍,說明漢代人用不起鐵劍等等。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罕見戰漢青銅鏡珍品
    罕見戰漢青銅鏡珍品 戰漢青銅鏡投資與收藏重要的是方向和選項,比如木頭、再生的核桃手串等不具備投資收藏價值、不符合戰漢青銅鏡收藏規律的東西,即便是真的,買一大堆,也賺不到錢,後也是賠錢。
  • 「中國漢代第一車」資陽銅車馬可以「回家」了
    在四川資陽城區,途經建南橋橋頭的市民們都知道,這條街叫「銅車馬街」,橋頭塑造有一輛「資陽漢代青銅車馬」。這輛銅車馬是按原件放大3倍仿造的,近15年前,被譽為「中國漢代第一車」的資陽銅車馬在此出土。但出土幾天後,隨即被送往百公裡外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保護性修復。
  • 甘肅省博物館,一個被低估的博物館,除了馬踏飛燕還是簡牘之鄉
    作為一家非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其實在各省級博物館中排位還是靠前的,中國旅遊標誌的原型—馬踏飛燕(銅奔馬),就在甘肅省博物館收藏著。甘肅省博物館收藏有約35萬餘件文物,尤其以館藏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萃寶最為突出,堪稱精品的歷史文物有3000餘件,國寶級文物16件(組),國家一級文物720餘件(組)。
  • 這麼一個逗比造型,竟是漢代雕塑最高水平的代表
    當然,漢代寫實雕塑中最出名的還是馬的雕塑。馬對漢帝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馬,是漢帝國鞏固國防、消滅外敵、樹立國威,喊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最大底氣。所以,漢代最出名的兩個的雕塑就是兩匹馬。一匹是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馬踏匈奴。
  • 大富說表:ZF萬國青銅噴火戰機IW387902好在哪?值不值入手?
    今天大富說表同大家分享一點關於青銅腕錶,萬國戰機的賞析,最近用青銅來作腕錶材質比較盛行,如沛納海382等,青銅給人的感覺是非常霸氣,頗受消費者歡迎,今天分享的則為IWC萬國表的青銅,個性十足,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運動氣息。
  • 溧陽博物館看館藏|漢代釉陶瓿
    今天為大家帶來溧陽博物館看館藏第五十四期——漢代釉陶瓿。瓿的本意即是一種小甕,古人使用瓿的時間很長,從商代開始已經有瓿了,質地有青銅和陶質。一般認為瓿是盛酒或水的容器,偶爾也會盛放醬。西周時期的瓿多仿青銅瓿的造型。進入東漢以後,瓿不再流行。
  • 青銅火鍋、大型蒸餾器、博山爐,圖說海昏侯劉賀墓出土青銅器
    青銅蒸餾器這套青銅蒸餾器到底是不是用來蒸餾酒的還是未知數。不過,除了蒸餾器,我也想不出還能蒸餾什麼了。青銅火鍋這件青銅火鍋與北方的火鍋比較像。其實,對於那個時候有火鍋我是不驚訝地,畢竟在漢代還有這樣的幾宮格火鍋。
  • 漢代如何吃火鍋?不僅分餐制,還有調味醬
    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四川博物院的118件/套文物,以時間為線索,還原了從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的人們「舌尖上的中國」,其中就包括漢代人吃的火鍋。  這個展覽裡不僅藏著古人餐桌上的智慧,還有不少關於美食的冷知識,被觀眾評價為一個「看餓了的展覽」,吃貨速來。不過,建議你刷展覽之前先填飽肚子。
  • 戰漢古玉賞析——漢代龍紋斧形玉佩
    漢代龍紋斧形玉佩,長7.3cm,寬5.2cm,厚0.5cm。
  • 乳釘獸面紋青銅鼎
    (細節圖一)青銅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紅銅加入錫、鉛,成為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鏽,所以今人謂之青銅,而古人則將這種合金稱之為金,文獻中所講賜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銅。青銅器則是以青銅為材料,採用一種非常特殊的工藝(今人稱之為青銅鑄造工藝)製作出來的器物,它是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
  • 紐約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斬獲1.52億
    紐約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斬獲1.52億 2020-09-26 08: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從皮甲、青銅胄,到鐵甲、鐵盔,古代盔甲的防禦力如何?
    說起來,皮甲可以有效抵擋敵方矢石、木矛的攻擊,甚至好的皮甲對青銅製的劍、矛、戈、鏃的攻擊都有不錯的防禦效果。在鐵器還沒有廣泛應用到戰場之前,皮甲的保護效果還是比較不錯的。第二,青銅胄。皮甲屬於「甲」,主要是保護身體軀幹的,而青銅胄屬於「盔」,是用來保護頭部的,從商代開始,青銅胄便和皮甲一同使用。
  • 漢代流行陪葬的「胡人舉燈」俑,為什麼後來在墓葬中就消失了?
    在文物界,曾經於一些漢代墓葬中出現了少量的胡人燈,後來神秘消失,實際上這背後有些歷史的原因。漢代,燈的發展已十分成熟,類型多樣,目前國內多數博物館中藏有的燈基本上都來自墓葬出土,有的是墓主人生前原本就用過的,也有一部分乾脆就是陪葬品,並沒有實用價值。
  • 漢代舞服長袖、長裙、細腰和飛帶
    漢代婦女,日常之服,都為上衣下裙。如馬皇后常著大練裙,梁鴻妻和鮑宣妻,平日都穿硫布衣裳。獻帝建安時,女子好長裙短上衣。重緣袍是漢代婦女的一種袍服。漢制,公主、貴人、妃以上,婚嫁得穿錦繡、羅、穀、繒縫製之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