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在寶雞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如果你去一些政府單位、或者事業單位辦事,很多時候會在他們單位的大廳,看到一個「青銅大鼎」。
還有時,你會在一些企業領導的辦公桌上,同樣看到一個小型「青銅鼎」。
為什麼是鼎,鼎是什麼意思?擺放鼎的單位想表達什麼?愛好鼎的領導又是什麼性格?這一期,以上問題逐一為大家解答。
要回答鼎是什麼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來看看,鼎的製造者大禹的故事。
這就得穿越到上古時期,在黃帝之後,黃河流域誕生了三位很有能力的部落聯盟首領,這三位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分別是:堯、舜、禹。
小學的歷史課本就告訴我們,堯舜禹時期的政治還是很清明的,首領的推舉實行的是「禪讓制」,不看血統,不看家族背景,看的是誰有能力誰有名望。
繞了這麼遠,跟「鼎」具有深遠關係的人,就是大禹。
大禹這個人運氣很好,能力也很厲害。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堯帝時期開始,黃河就常年泛濫鬧洪災,搞得百姓們苦不堪言,堯帝也很著急。就在堯帝發愁的時候,有人向他推薦了一個人—— 鯀(gun,三聲),此人就是大禹的父親。
看出來了吧,大禹家從老爸開始,就是治水小能手了。
大禹老爸的治水辦法是,哪裡泛濫就在哪裡修河堤,但是這可是滔滔黃河水,哪能這麼容易堵住。
結果是,黃河水沿著河堤,越淹越高。大禹老爸愣是用了九年時間,都沒有將水患治理好。
或許這不要緊,後有「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前就有「大禹治水」老爸不能搞定,只要信心足,還有兒子子承父業。
大禹總結了父親失敗的教訓,改「堵」為「疏導」。他帶領自己的治水隊伍,翻山越嶺,逢山開路、遇窪築堤。
最終疏通河道,將河水引入大海。大禹用了十三年,終於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
大禹因為治水有功,被舜帝禪讓王位,成為夏朝的開國者。各地諸侯為了表達對大禹的敬重,紛紛進獻青銅,大禹將各地進獻的青銅,鑄造成九個大鼎,這九個大鼎分別代表九州。
小夥伴們要注意,當時天下被劃分為九個州,分別是:雍州、冀州、青州、梁州、豫州、荊州、揚州、徐州、兗州。
值得我們寶雞人驕傲的是,雍州就是現在的鳳翔,可見其歷史之悠久,地位之重要。
九個大鼎,匯聚於夏朝的都城,表示夏禹成了天下九州之王,天下從此統一。九鼎從此成為天命之所在, 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也誕生於此。
所以,說回現在,一些政府單位大堂擺放鼎,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一頂青銅鼎,代表著權利,這份被誇大的權力,或許是野心,或許是自信。
而倘若你跟我一樣,在某老闆的辦公桌上見到了青銅鼎,也不要詫異,此人要麼是沒文化卻想附庸風雅的土豪,要麼是控制欲和權力欲極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