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膏方進補好時節,哪些人群適合吃膏方?服用膏方前需要吃「開路方」嗎?膏方如何儲存與服用?
龍華醫院大內科主任兼老年科主任顧耘教授、主任醫師向大家介紹。
每年冬至到來年開春之前這段時間是進行膏方調理的合適時期。按照中醫理論,冬季是封藏的季節,這段時間人體精氣藏而不洩,營養物質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和儲藏,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改善體質,防病治病的作用。
膏方確實是一個進補的好方法,但也並非每個人、任何時候都可以服用。
比如痰溼體質的人不適合,這類患者往往舌苔較厚,甚至胃口較差,如這類患者盲目進補會阻礙痰溼的運化,使上述症狀更重;
健康的未成年人沒有必要進補,甚至有些家長缺乏專業知識,盲目進補可能會導致性早熟;
肝炎、結核等傳染病活動期,一些急性感染期如發熱、腹瀉、咽喉疼痛、感冒、咳嗽等,進補容易導致「閉門留寇」,延長病期,所以應當在病情緩解後服用膏方。
補虛扶弱 虛弱是指機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較健康水平低下,不一定具有臨床檢驗指標的異常。如:亞健康狀態、體質虛弱均可用膏方進補,能有效促使虛弱患者增強體質,恢復健康從而改善生活質量。
防病治病 膏方不僅用於虛證,也能用於實證。只要辨證施藥準確,一樣可以治療疾病。
抗衰延年 中、老年人由於氣血衰退、臟腑功能低下,容易出現未老先衰如頭髮早白、頭暈目眩、耳鳴眼花、腰疼腿軟、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記憶衰退等。在冬令服用膏滋藥可以增強體質,防止早衰。
代謝症候群,也就是老百姓俗稱的「三高」,這樣的人群很多。中醫膏方是中醫藥學中丸、散、膏、丹、酒、露、湯、錠八大主要劑型之一,老百姓俗稱膏滋藥,膏方雖有滋潤、補養之意,但「膏方非單純補劑,乃包含救偏卻病之義」。就作用而言,中醫膏方也有明顯的疾病治療效果。膏方作為一種療效持久緩和,適合治療慢性病的劑型,只要調配合理,完全可以應用於代謝症候群人群。
有三類人需要吃開路藥:
1.脾胃功能不好、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或舌苔厚膩,需要先掃清障礙,利於膏方更好吸收;
2.過敏體質,容易發生藥物反應;
3.病機錯綜複雜,治療尚未穩定者。
後兩者吃開路藥,是便於醫生摸清情況,對症下藥,也避免萬一服用不適造成的反應和藥物的浪費。
一旦取回膏方要放冰箱。灌裝取用時,最好用乾淨、乾燥的瓷匙,切忌沾水,以防黴變。膏方的服用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每天早晚各1次或每日2-3次均可,最好是空腹服用(飯前一小時即可),此時腸胃空虛,吸收力強,且不受食物幹擾,藥物易發揮作用。如空腹時服用腸胃有不適感,可以改在半飢半飽時服用,每次1-2調羹,用溫開水化服。如果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巴戟肉等滋膩藥較多,且配藥中膠類劑量又較大,則藥膏黏稠較難烊化,應該用開水燉烊後再服。鎮靜安神類及治遺尿的膏劑則應在睡前30分鐘服用。
在服用膏方期間,應該要注意忌口,忌食生蘿蔔、濃茶;忌服過多厚味膩滯之品;服藥期間,若遇感冒、腹瀉,暫停服用,以免「閉門留寇」,待愈後續服;食欲不振、舌苔厚膩者,膏方應慎用,並與醫生溝通調整後再用。
針對患者的不同體質,在膏方服用時,忌口更為重要。如陰虛體質者,要忌食辛熱的食品,如牛肉,在烹調作料中不放或少放姜、蒜、蔥等這一類調味;陽虛體質者,忌用寒性食品,如柿子、蟹等;過敏體質忌食海鮮這一類發物,如黃魚、帶魚等。
來源: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為「哎喲不怕」設一顆小星星吧~
可以更快找到不怕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