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1921年美國科學家麥科勒姆(ElmerMcCollum)發現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可以預防佝僂病作為第四種被發現的維生素而獲名「維生素D」。
目前認為維生素D也是一種類固醇激素維生素D家族成員中有五種化合物最重要的、對健康關係較密切的成員是VD2(麥角鈣化醇)和VD3(膽鈣化醇)。
植物不含維生素D但維生素D原在動、植物體內都存在。
維生素D均為不同的維生素D原經紫外照射後的衍生物。
它們有以下三點特性:它存在於部分天然食物中;人體皮下儲存有從膽固醇生成的7-脫氫膽固醇受紫外線的照射後可轉變為維生素D3。
人類獲取維生素D的兩個主要來源是飲食和陽光照射。
一些天然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D如富含脂肪的魚類雞蛋和幹蘑菇但是90~95%的維生素D由皮膚接受陽光照射(紫外線B輻射)合成而來故被譽為「陽光維生素」。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本身沒有活性,需要在肝臟代謝為25-(OH)D3(骨化二醇),臨床中維生素D缺乏就是指血液中25-(OH)D3濃度低於20ng/ml。維生素D可以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強健骨骼,增加肌肉控制力和神經肌肉協調性,因此以往都是作為鈣促進劑,在補鈣的同時補充維生素D。現在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維生素D其實是一個多功能信號分子,作用的靶器官也很多,包括:睪丸、精子、男性生殖系統,與男性不育有密切關係。孕期血清維生素D的水平與早產、過期產、子癇前期及妊娠期糖尿病也有關。在男性生殖系統中廣泛存在維生素D受體和維生素D相關代謝酶,動物實驗也證實了缺乏維生素D的小鼠,精子質量和繁殖能力下降。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精子活力下降,這個結論已經被很多研究證實,但目前影響精子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內分泌和代謝性疾病領域權威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曾發表一篇研究文章,證明了維生素D對男性生殖能力有益。這是一項單中心、三盲、隨機臨床試驗,納入了330例不育男子,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的患者接受了30萬單位的膽鈣化醇作為最初治療,隨後接受每天1400單位的鈣化醇+500mg鈣,共治療150天,對照組則接受安慰劑治療。結果發現,接受維生素D和鈣治療的男性的自發懷孕率升高,但與精液參數改變無關。在少精症患者中補充維生素D與對照組相比,會增加活產胎兒的機率(35.6%VS 18.3%)。最終結論,雖然高劑量維生素D補充並不能改善維生素D缺乏的不育男性的精液質量,但補充維生素D對少精症男性有積極影響,對提高維生素D缺乏男性患者胎兒出生率也有積極的臨床意義。相對於男性,現有醫學研究認為孕婦缺乏維生素D的影響更大,對母體本身而言,發生子癇前期、妊娠期糖尿病、產後抑鬱、復發性流產的風險增高。對胎兒的影響更大,與胎兒宮內生長受限、嬰幼兒及兒童骨礦物質含量減少、肌肉無力和佝僂病有關,成年後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及癌症的發生概率也會上升。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Metabolism上還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評估孕婦補充維生素D對胎兒生長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與沒有補充任何維生素D的孕婦相比,妊娠期間服用維生素D超過兩個月的母親生的新生兒臍帶血平均濃度要高出3.5mmol/L,胎兒生長受限的風險顯著降低,表明在孕期補充維生素D可以改善胎兒生長。體外研究顯示維生素D具有調節細胞因子表達的免疫調節和抗炎作用,維生素D不足可能會增加胎兒早產的風險。有研究表明妊娠前維生素D狀態與早產(<34周)風險沒有關聯,但還有數據顯示在早產(<37周)時臍帶血中維生素D水平增高,維生素D與早產風險之間的關聯還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如今剖腹產比例正在逐年增加,同時伴隨的手術併發症和感染風險也會加重。Karamali等人分析了60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情況,補充50000 IU維生素D和1000 mg鈣時,剖腹產比例降低(23.3%),當然這些效應不能完全歸因於維生素D。目前還沒有更多的精確數據顯示維生素D和剖腹產風險間的具體關係。細菌性陰道炎(BV)是一種多微生物臨床症候群,高水平的厭氧菌會替代正常的陰道菌群,是女性常見婦科疾病。一份來自80名懷孕的非裔美國青少年的研究數據中顯示,她們中46%維生素D不足(<50 nmol/L),維生素D與BV的患病率呈負相關。全球範圍內大約有十億人存在維生素D的缺乏或不足,尤其在南亞地區、中東地區和撒哈拉以南地區,這些地區雖處於亞熱帶地區,日照充分,但由於文化習俗、膚色、經濟水平等方面影響,人群衣著暴露皮膚少,膳食及營養品的維生素D補充均缺乏。而歐美地區由於日曬習慣、生活水平以及維生素D強化食物的推廣,人群中維生素D水平往往較高。在我國,孕婦維生素D缺乏狀況較為嚴重,對近20年發表的有關中國人群維生素D營養資料分析發現,80%的孕婦維生素D缺乏。在北京和香港的育齡婦女中,維生素D缺乏的發生率均超過90%。2011年《預防維生素D缺乏的內分泌學會臨床實踐指南》中,建議孕婦至少補充維生素D600U/d。2010年美國醫學研究所建議孕婦最高可耐受量4000U/d。目前國內外孕婦補充維生素D的劑量尚不統一,我國建議孕婦妊娠最後三個月補充維生素D預防劑量為800U/d。對於男性而言,進行維生素D或維生素D類似物的適量補充,增加陽光照射等當然是有好處的,但維生素D的攝入或者治療劑量以及治療時間長短,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說了這麼多,應該能看明白了,維生素D對於備孕男女來說都很重要,確實需要補充,但不要盲目。備孕階段每天一片複合維生素片,多食米及其製品、新鮮蔬菜、新鮮水果、豬肉、禽肉、水產品、蛋類、奶類、動物內臟,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多曬太陽,比胡亂吃一堆營養補充劑更有效。傳統研究
維生素D3有以下生理功能:
1、 提高機體對鈣、磷的吸收,使血漿鈣和血漿磷的水平達到飽和程度。
2、 促進生長和骨骼鈣化,促進牙齒健全;
3、 通過腸壁增加磷的吸收,並通過腎小管增加磷的再吸收;
4、 維持血液中檸檬酸鹽的正常水平;
5、 防止胺基酸通過腎臟損失。
國際前沿動態
國際對維生素D的大量深入研究顯示:維生素D不再被認為是僅僅用於預防兒童佝僂病的營養必需品。維生素D對健康的意義被更加廣泛的認知,並在大量臨床試驗中得到證實,這其中包括:
1、降低常見癌症的發生率,如乳腺癌、肺癌、結腸癌等。
2、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高血壓和感染性疾病等。
3、維生素D調節胎盤的發育和功能,這表明孕婦維持較好的維生素D水平可預防如流產,先兆子癇,和早產等妊娠併發症的發生。
4、宮內及嬰幼兒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可降低1型糖尿病,哮喘與精神分裂症的發生率。
總的來說,維生素D缺乏的治療和預防對於所有人群,尤其是婦女兒童的整體健康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2000年中國營養學會制定的中國居民膳食維生素D推薦攝入量見表1
表1 中國居民膳食維生素D推薦攝入量(RNI)單位IU/d
年齡(歲)
RNI
年齡(歲)
RNI
0~10
400
孕婦
400
11~49
200
乳母
400
50~
400
世界各國對維生素D 需要量指導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2008年3月):
早產兒、低體重兒、雙胞胎:2周後800IU/d,三個月後400IU/d
純母乳餵養的嬰幼兒:2周-2歲,400 IU/d
配方奶餵養兒:如果奶量少於500ml,補充200 IU/d
妊娠後期為秋冬季的孕婦:400-1000 IU/d,同時監測25-(OH) D3濃度。
美國兒科學會臨床指南(2008年11月):
與中國相比,提前和延長了補充維生素D 的年齡段,
孕婦(妊娠後期)、乳母,不管什麼季節都需要補充維生素D 400-1000 IU/d
國際前沿:
在包括美國、澳大利亞等世界發達國家的各類醫學文獻中,對各個人群的維生素D 推薦劑量,
均高於中國的推薦劑量,綜合下來如下表:單位IU/d
年齡(歲)
推薦攝入量
0~19
400-1000
20~50
400-1000
51~69
1000-2000
70~
1000-2000
中毒劑量:
通過膳食來源的維生素D一般不會引起中毒,也就是說天然的維生素D,和食品級的天然維生素D補充劑一般不會引起中毒。而大劑量的化學維生素D和強化維生素D的奶製品有發生維生素D過量和中毒的可能。
中國營養協會建議中國兒童和成人的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為800IU/d。但從國際對D3的應用看來,大部分國家在日照較少的季節,對嬰幼兒的日攝入量已經提高到800-1000IU/d,而孕婦和普通成人如果檢測為維生素D缺乏,在開始1-2個月,日攝入量會要求提高到2000 IU/d甚至更多。
世界各國關於維生素D的報導:
*醫學分析表明,將維生素D攝取量增至1000 IU /d 可能降低結腸癌和乳腺癌的患病機率50%。
*男性攝入維生素D 400 IU /d 可大幅降低患多種癌症的機率,包括胰腺癌、食道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孩子在生命的第一年期間每天攝入2000 IU的維生素D,在30年隨訪期間1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80%
圖片/素材部分來源網絡
如有涉及隱私等請聯繫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