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很乖地回了家,沒有去旅遊,因而如往年和往往年一樣,無趣而消磨。這個節,完全因為看了一本書照亮了靈魂。
就如同單身的時候,過節會躲起來泡Sex and the City來安慰心靈,當了媽要靠看買柏金包的媽媽來共情,而且故事情節背景同樣發生於同一個城: 紐約。
不,你誤會了,它並不如你想得那樣,是膚淺的,關於購物狂買包包的故事。
Actually, it is hilarious, insightful, touching.
書的英文名叫Primates of Park Avenue,它的另外一個中文名翻譯正宗些,叫做《公園大道的靈長類》。一本我種草了很久,終於靠搜《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這個比較雷人的書名,在京東上找到立馬送到能讀的書。
那它到底寫的是什麼呢?
一位耶魯大學畢業的人類學博士,從小長在爛漫隨便不講究階層的美國南部,在紐約工作結婚生娃後,從下城區搬到上城區,恍然間踏入了一個讓她眼界大開的上東區媽媽圈。
涉及的議題包括:
- 貴族化的教育分階內幕和潛規則
- 當了媽以後,各種不由自主的不理性
- 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施捨和給予,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戰鬥
- 還有對物質,生活和權利的各種欲望
但它寫得實在太有趣了!絕對不是枯燥的理論,而是有血有肉,有淚有笑。
感覺就像看了一本育兒版本的《PEOPLE》,進入了育兒俱樂部的欲望都市。
看完以後,雖然你自己並非身處紐約上東區那樣的環境,但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上東區,誇張的橋段何嘗不是真實。
現在就摘錄一些段落,分享兼回味一下:
"上東區小孩過的生活,不論從誰的角度來看,都十分不尋常......兩歲大的孩子,必須上正確的音樂課程。到了三歲的時候,就得請家教,準備迎接幼稚園的入學考與面試。到了四歲,不會遊戲的孩子得請遊戲顧問......服裝顧問會幫媽媽購買接送孩子時該穿的合適服裝......" (最後這句我最喜歡...)
"英嘉(幫作者夫婦在上東區找學區房的地產中介)告訴我,她身上穿的Jill Sander, Piazza Sempione, Prada反映著我的身份地位。我買哪一間房,也將反映她的中介地位。她希望我們能住在最好的房子,因為我們住的地方也會影響到她......" (陪什麼客人看房穿什麼牌子的衣服,感覺細分程度已經發展到了人類社會的極致狀態)
"上東區的女人除了會穿lululemon出現在學校接送區和遊樂場,其他類型的打扮也都差不多,幾乎沒什麼不同,甚至撞衫,撞包。例如包包,大家都喜歡Céline,香奈兒,愛馬仕。此外像是Valentino的柳釘包又美又潮,但我研究的對象,以及我認識的人,沒有任何人拿那個包,那種包不合規矩,不被上東區接受"
這位媽媽還講述了自己的一段經歷。進入上東區生活以後,千辛萬苦託關係讓孩子進了一家有名的幼兒園,但因身世不夠顯赫,完全不被孩子同學的媽媽所接納,每天送孩子上學只有她和其他媽媽打招呼,然而從來沒有被回應過。就這樣過了很長一段幾乎崩潰的時間,在偶爾的一次聚會中,這位媽媽認識了一位巨富也超有力量的同學爸爸,然後在某次接孩子放學的時候,這位爸爸善意地招呼說下次讓孩子們聚聚,這一幕被其他媽媽看在眼裡,才開始另眼看待這位媽媽。
夠誇張嗎? 但就如作者自身經歷,人終究是群體動物,既然你入了一個社區/圈子,你就會,慢慢地,不自覺地需要融入,不被排斥。尤其是當了媽媽以後,你和其他媽媽玩得來,你的小孩才能有玩伴,就是這麼簡單。
我當媽的日子經歷香港上海,雖然沒有上東區這麼誇張,但也深深感覺到各種"潛伏"的媽媽圈子,圈子的水平與你的家境,職業,才藝有關係,都給當媽這件純粹的事情帶來了無形的壓力。
但和其他上東區文化已經完全深入骨髓的媽媽不一樣,作者即便也"入鄉隨俗",但她始終是帶著局外人和人類學者的眼光,帶著想研究這個圈子的心態來看待整件事情的,所以她能寫出具有許多洞察性,合情又合理的見解。
書的結尾我很喜歡,作者寫她失去了一個懷胎六個月的女兒,此時反而有許多平時看上去冷冰冰不可一世的媽媽來安慰她,因為其實每個人,無論現在如何外表光鮮意氣風發,在過去,在暗裡,都有過heart breaking的時刻。結尾是很humane的,因為歸根到底,我們都是愛孩子愛到入骨的那個人。
再摘引書裡這段我很喜歡的話做結尾:
"德瓦爾表示,對哺乳類動物來說,母親的關懷是利他主義的原型,以及其他類型的關懷範本。為了孩子,為了一個在你體內發育的東西,你孕育他們,耗損自己的身體,把他們生下來,泌乳餵養,讓他們成為你宇宙的中心,而且這不是幾個小時的事,也不是幾天,幾周,而是幾年,女性每日每日付出的母愛,讓"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界限從根本上模糊起來,一邊是自利,一邊則是對他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同理心與照顧。"
喜歡這個回歸人性的結尾。也感謝上帝,雖然當媽也許讓我成為了一個不理性的抓狂的不由自控的女人,但也卻是自己最人情味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