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組成有內向和外向,不過性格外向並不代表孩子就會時時刻刻活力充沛,性格內向也不決定著孩子總是獨來獨往,不懂得和人相處。只要家長往好的方向上引導孩子,孩子不光可以保留自己性格上的有特色的部分,也可以通過外界的不同而自行做出不一樣的表現。
性格膽小、放不開的孩子在以後上學也許會遇到一些困難,家長需要讓孩子早一點知道面對他人時要如何自信一點,大方地和人交流,好讓孩子以後進入集體生活裡更加自如。
那些表現自信、落落大方的孩子總是人群中的焦點,大家都會不自主地把目光投向這些孩子身上。
家長可以嘗試下面的方法幫助孩子變得更自信、勇於表現自己:
1. 用遊戲帶動孩子積極性
孩子這個階段主要做的事情就是玩兒,家長可以跟孩子玩兒一些互動類的遊戲,比如角色扮演或者過家家,把平時孩子容易遇到的場景通過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如果真的面對相似的情況,要如何大方地應對。
如果家長帶孩子出去看到了別的小朋友,可以告訴孩子多主動跟小朋友打招呼,這樣多幾次孩子就會形成習慣了。
玩得開心可以讓孩子慢慢變得自信大方不膽小
家長跟老師也要多交流孩子平時的表現,在家長看不到的時候孩子是什麼樣子的,好讓家長根據老師提供的情況多對孩子變換教育的方式。
孩子的什麼性格都是他們自己的標籤,沒有什麼性格就是完美的,也沒有什麼性格是需要摒棄的,所以家長更不能讓已經形成了性格的孩子強行改變成你認為的「好性格」。只要孩子能更好適應社會,和人交往自如,自信大方不膽怯,就足夠了。
2. 記日記
孩子要是會認一些字了,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把他覺得有趣的事情寫在本子上,或者用畫畫的方式也可以。這樣孩子就會把經歷的事情經過自己的思考重新組織語言。如果孩子寫得很好,那他當然說話的方面也不會差的。
記日記需要每天都進行,可以是孩子的一次感悟,也可以是一次即興發揮,形式是隨意的,重要的就是讓孩子練好組織語言的能力。如果孩子還不太會寫字,可以把他想說的話告訴家長,讓家長記錄,這樣以後識字了也可以看這些日記。
家長在孩子記日記的時候要注意豐富孩子的詞彙量,用不同的方式描述一件事情,久而久之孩子說話的時候就更有條理性了。
3. 鍛鍊口語表達
口語表達,是孩子從小就一定要掌握好的事情,這樣孩子才可以說話不會吞吞吐吐,也不會害怕說話,懂得自己明確想要描述什麼、表達什麼。
家長可以用給孩子講故事的方式告訴孩子遇到這種情況要怎麼回應,或者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這一個小故事的主要內容。
4. 提供孩子鍛鍊的機會
孩子的語言能力不好、一開口總是害羞不自信,其實往往原因出在家長身上。家長總是不聽孩子說話,或者總打斷孩子說話,而是讓孩子一直在聽家長說,這樣是不行的。家長要多讓孩子表達,更要多創造讓孩子說話的機會。
孩子表達準確了,家長就要給孩子一定程度的讚揚,多鼓勵孩子。
家長也要知道,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誰規定的不愛說話就是錯呢?只要孩子懂得要怎麼交流就好了,其他的不要過多苛責。
家長可以平常給孩子分配一些任務,例如讓孩子去向陌生人問路,去超市買東西,幫忙取快遞等等,都是最基礎的和人交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