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只要有房子住,就是家;
有人認為只要有伴侶在身邊,就是家;
有人認為只要有煙火氣的地方,就是家;
有人認為……
儘管每個人對「家」的定義各不相同,但他們對家的渴望卻出奇一致——渴望一個和睦溫馨幸福的家。
因為,家是他們心靈的棲息地。
家庭作為人類社會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對人類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的個體單位。
今天是第26個國際家庭日。1989年12月8日,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宣布1994年為國際家庭年,1993年紐約特別會議提出從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定為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以此提高各國政府決定和公眾對於家庭問題的認識,促進家庭的和睦、幸福和進步。
最近上映了一部「眼淚收割機」一般的電影,豆瓣評分卻高達9.0分的佳作,那就是《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最開始的譯名叫《迦百農》,它曾與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第71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失之交臂,但整部作品的製作時間卻長達五年之久,光是實際調查就用了整整三年時間,更啟用了真實生活在影片背景當中的人擔任演員,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何以為家》以一個生活在奴隸一般的家庭環境為原型,講述了12歲男孩贊恩起訴自己父母的故事,就是這樣一個故事,贏得了觀眾無數的眼淚。
電影開篇一個瘦小的小男孩,被法醫鑑定12或13歲的年紀,這其實給人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但從電影後續就可以看出來原因了。緊接著是在鑑定一群女性是否懷孕,整個氣氛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畫面一轉,男主贊恩在與一群小孩玩耍,吐煙圈、木頭槍,給人有點淘氣頑劣的感覺。下一幕出現了竟然是贊恩戴上了手銬,這就讓人很疑惑了,而故事就這樣開篇了。這四幕開篇鏡頭,就完整的訴說了故事的開始結束和經過。電影以起訴開篇,勝訴結束,看似完美,留給觀眾的確是不能平復的內心。
贊恩被拷上法庭,法官問贊恩「多大了」,贊恩把頭轉向他的父母說「你問他們」。父母竟然回答不上來,氣氛十分的尷尬,對於父母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年齡,也能讓觀眾體會到贊恩可悲的生活了。「我想指控我的父母」這句話從一個12歲的孩子嘴裡說出來,觀眾也許都會感到震驚,而贊恩確十分堅定,一句句說著自己的道理與經歷。這個起訴的經過就得從他經歷的生活說起了。
贊恩在街頭提著與自己差不多大小的水桶、送沉重的媒氣罐、帶著弟弟妹妹賣果汁,甚至發現妹妹薩哈爾大姨媽來了之後,關切之至,為防止父母發現,教妹妹隱藏的方法,還用自己的上衣當護墊,去商人阿薩滿鋪子裡偷衛生巾。這一切都在講述贊恩生活的現狀與悲慘,生活完全沒有美好可言。而贊恩對薩哈爾這個妹妹的好,也為後續的發展埋下了深深的鋪墊。
父母發現薩哈爾「成熟」之後,就將她賣給了商人阿薩滿,這一行為令贊恩對她們失望之至。這也反映出社會的黑暗,女孩從一出生就是要被賣的,男孩只能是苦力,在贊恩的眼中,妹妹的被賣,也昭示著自己生活希望的破滅。這也導致了贊恩的離家出走。
贊恩自己坐車離家出走,跟著在車上遇到的蟑螂俠,來到了遊樂園,遊樂園的「玩樂」之意與贊恩的可悲形成鮮明的對比,偌大的遊樂園卻沒裝得下贊恩失落的神情。
贊恩在遊樂場附近四處找工作,卻無一人收留他,無奈之下,跟著曾施惠他一頓飯的泰基斯回了家。泰基斯作為一個單親母親,自己一人帶著兒子約納斯生活,但兩個人都沒有戶口,隨著面臨被抓走的風險。就是這樣一個善良而處於危險邊緣的人,願意收留贊恩,並放心的把孩子交給贊恩照看,諷刺意味很明顯。更加殘酷的是,贊恩的苦難生活並沒有結束,泰基斯不久之後就被抓了,只剩下贊恩和約納斯兩人。
泰基斯被抓之後,贊恩無所適從,變賣了家裡所有的東西,以維持他與約納斯的生計,中途贊恩想要扔下約納斯自己一個人走,但卻不忍心。贊恩的這一行為非常值得欽佩,自己堅強的帶著約納斯生活,卻意外走上了販毒之路,賺得了一些非法財產。既然是非法的財產,劇中不僅「沒收」了贊恩攢下的所有錢,房東還把他的東西給扔了出來,兩個小人生活變得更加艱難。為了讓自己和約納斯都活下去,贊恩決定把約納斯賣給「販商」阿斯普羅,阿斯普羅告訴他拿著身份證可以出國去瑞士,本以為美好的生活要開始了。
贊恩滿懷希望卻又害怕的回到家中,偷偷的尋找自己的身份證明,卻得知自己是「黑戶」和妹妹薩哈爾死了,悲痛至極的贊恩拿著刀就衝了出去,砍傷了阿薩滿,被捕入獄。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極度突然,給贊恩的生活希望又澆了一把冷水,拿刀砍人,可以看出他還是一個意氣風發,容易衝動的少年,這與未經受過教育的他相關聯了起來。
在魯米耶未成年人監獄中,媽媽來探監,告訴贊恩她又懷孕了。贊恩瞬間覺得很可悲,在出生一個也是輪迴自己的悲劇,就撥通了直播主持人的電話求助,「我希望大人們聽我說,我希望養不起孩子的大人不要生孩子,關於童年,我日後能記住的只有暴力、辱罵、毆打,鏈子、皮帶打在身上的感覺,他們說過最好聽的話是,兔崽子滾出去,讓開,廢物,生活根本就一泡屎,破鞋都比它華美,我生活在地獄中,不過是生活裡煎熬的一塊爛肉…」這些話感人肺腑,聽了這些話都會讓人忍不住淚滿衣襟。
可喜的是,贊恩最終贏得了訴訟,被送出國外培養。這個故事確實感動的眾人,感動了全世界。
故事永遠是故事,一個12歲的男孩,為什麼可以贏得觀眾的眼淚,那是因為它有獨到之處。也正如此應徵了列夫·託爾斯泰說過的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生於何地我們無發選擇。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創造更好的生活為了我未來的家。
在水一方,我永遠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