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家庭日:如何增加孩子家庭幸福感,家長應把「愛」變成動詞

2020-12-13 騰訊網

藝人王子文曾在節目上說,她很羨慕秦沛(一位演員)給她女兒的愛足夠多,她是在愛裡包裹長大的女孩子,非常的健康。而她自己,由於原生家庭的影響,變得比較敏感和小心翼翼。

「家」,這個字是很有溫度的,對於孩子們來說,家是他們最初成長的地方,也是受挫後第一個想回去的地方。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塑造都頗有影響。

每年的5月15日是「國際家庭日」,1994年聯合國大會宣布要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也代表著國家對於家庭的高度重視。公民的一個個「小家」組合在一起,就成了祖國這一個「大家」,小家過得好了,國家也能夠興旺強盛,不是嗎?

不幸的家庭百態萬千,幸福的家庭卻都有共性,比如陪伴、犧牲等等,那麼今天就和大家討論討論,作為一個家庭的組成成員,如何增加我們小家的幸福感?

對待家人,多花一點時間吧!

前兩天的新聞中有條是,一名孩子綁架自己,向自己的父親勒索零花錢。聽起來是不是特別的匪夷所思?

有很多網友說,這孩子就是平時影視劇內容看多了,才學「壞」了。但我們不妨想一想,孩子為什麼稀裡糊塗的就去模仿這樣的行為呢?

我認為,歸根結底,還是父母平時教育和引導的不夠。如果相處的時間夠多,有充分的溝通,孩子就該明白這樣的行為是觸犯法律的,需要零花錢可以跟父親來一場正面溝通,而不是胡作非為。

家人,應該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長大後,有時候我們會選擇把家人放在工作的後面,一旦工作開始忙碌,家人也就被遠遠的甩在了腦後。就像當初他們忙碌著生活,而讓我們獨自前行一樣。

一位大學校友曾和我分享她的童年,她說小時候家裡人總是特別忙,早出晚歸的,她很渴望父母的陪伴,可爸爸媽媽總是和她說要賺錢,這樣她才能有更幸福的生活。

但父母根本不知道,她要的幸福是爸爸媽媽的陪伴,在她的童年記憶裡,很多知識都是看電視學的,因為父母沒空教她。

家庭時間是教授和家庭本身有關的理念的好時機,我們不能指望什麼都不做,孩子就有一個完整且健康的三觀,我們需要一步步去引導去指正。今天,我們若是沒有時間好好教育孩子,在將來,社會終將會替我們教育孩子。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希望孩子過得好,那麼就給他們想要的陪伴,每天多擠出十幾分鐘,就已經能做很多事了,可以讀繪本、可以談談心等等。對待生命中重要的人,老人、伴侶、孩子,我們真的應該多花一些時間!

在你的一生中,愛應該是一個動詞

幸福的婚姻和家庭是努力的結果,可結婚後,很多人都忘記怎麼去「努力」了。

一位寶媽在後臺和我談心,她說覺得自己的丈夫不愛她了,她是否該提出離婚?如果是這樣的話,會不會對孩子不好?

我先是讓她不要想得太過於負面,或許事情還沒有糟糕到離婚這一步呢?我問她為什麼會覺得丈夫不愛她了呢?

她說因為結婚後,丈夫就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甜言蜜語少了,爭吵變多了。我又接著問:那你呢?

她思考了很久,說了句不知道。

我跟她說,或許變得不只是你丈夫一個人,你也有可能和結婚前不一樣了呢?你的狀態是會影響伴侶的。不妨試試看,做一些能夠讓人感受到「愛」的事情,比如給對方做一頓愛心餐,送對方一份禮物,給對方製造驚喜。我相信這些行為,都是你們在熱戀期可能做過的,你們能通過這些行動、細節來感受到彼此的愛。

我們不能單純的只享受「被愛」,而不去付出自己的愛,愛人是一種需要終身學習的能力。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位寶媽又找我分享,她說在她第一次嘗試給丈夫驚喜後,發現以前的感覺又回來了,原來是因為她自己的「懶惰」,才會有這樣的感覺。

你看,任何一段關係都需要花心思去維繫,愛應該是一個動詞,而非形容詞,試著去學習愛,試著去愛家人

「贏了」家人,卻輸了幸福家庭

矛盾,在家庭關係裡是比較常見的,當雙方意見不一時,就會出現爭執。給大家分享一個朋友的故事:

夢娜是一位性格上比較強勢的女生,在和丈夫以及孩子發生矛盾之後,她會急於想要「贏」對方,好讓家人都低頭服從。儘管每次爭吵到最後,她都贏了,得到了她想要的結果,但她並不開心,反而覺得沒意思了。

日子過的不溫不火,孩子長大後也很少回家,夢娜天天守著電話等,希望孩子能跟她多說說話。

其實,幸福的家庭裡,總需要有人犧牲和奉獻,如果人人都像夢娜這樣,那麼,家人也會產生隔閡,更別提幸福了。

「退一步,海闊天空」這話也並非沒有道理,退一步,犧牲自己暫時的勝負欲,換來的是雙方更親密的關係。

以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總會犯一個錯誤,覺得自己是家長,孩子就該聽我的,如果孩子不聽,那就是「沒管好」。由於我這樣的想法,導致大寶那段時間的行為比較叛逆,和我的關係也沒那麼親密了。後來我經過反思,跟孩子的探討,終於達成了和解。我們又像以前一樣了,嬉笑無間。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若一方採用居高臨下的態度,那麼,只會拉開彼此之間的距離。

我不止一次在文章中提到過,我的願望是和我的兩個孩子成為朋友,在他們15歲以後,進入青春期也能跟我一起談談心,彼此都不會藏著掖著。

董卿曾說過:「槍響之後,沒有贏家」,放到家庭關係中,也同樣適用。小矛盾出現之後,誰輸誰贏其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理解雙方的需求,並給予正面支持,達成共識。

只有這樣,家庭才會更加圓滿幸福。而孩子也會耳濡目染,擁有幸福的能力,長大後建設自己的幸福家庭。

枕邊育兒寄語

蕭伯納說: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它同時也蘊藏著甜蜜的愛。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太完美的「小家」,但我們多數時間只知道接受,卻不知道去調整和改變。2020的這一年,讓我們嘗試增加小家的幸福感吧!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

相關焦點

  • 《家庭心理百科》:孩子愛打架,家長選擇影響孩子一生
    原創不易,若是喜歡,請給七七點個關注,愛你呦如果你的孩子和別人發生了爭執,甚至打架,作為家長你會怎麼辦呢?而這些能力都應是構成人類智能的一部分。因此,對於性格不同的孩子來說,社交問題有著鮮明的個人特徵,需要具體案例具體分析。在心理學著作《家庭心理百科》中,作者宋炯錫就詳細講述過這一話題。
  • 國際家庭日關注家庭福祉 什麼是中國人眼中的家庭幸福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李雯婷、尚禹):5月15日是國際世界家庭日。聯合國把今年國際家庭日的宣傳主題確定為:家庭、教育和福祉。昨天,我們的記者也走上街頭,採訪了中國老百姓對於家庭幸福的不同理解。家,是每個人的歸宿,也是社會安定的基石。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很難養出幸福感滿滿的孩子,爸媽別輕視
    雖然看似如此簡單的事情,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媽媽一個小小的舉動會讓孩子的這一天都充滿著幸福感。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也都具有儀式感,比如說: 收藏孩子掉的第一顆牙齒; 精心準備孩子的每一個入學儀式; 設定一些特殊的家庭節日,比如讀書日、糖果日等具有意義的節日; 給孩子親手做生日蛋糕… 雖然這些事情可能在家長的眼中只是一些很不起眼的事情
  • 愛打人的孩子,一般來自這兩種家庭,孩子愛打人,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小區裡玩耍,喜歡別人的玩具,別人不給,他就直接搶,搶不著的話,就開始動手打人、踢人或者推人,並且不分輕重。 對於這種行為有的家長不以為然,認為小孩子愛打人總比被挨打好的多,也有家長認為小孩子在幼兒園打打鬧鬧很正常,讓老師處理下就行,家長不用插手。
  • 國際家庭日丨愛在五月天,媽媽我想對您說
    國際家庭日丨愛在五月天,媽媽我想對您說 2020-05-17 02: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它使孩子活在當下,使孩子常常滿懷期待,等待某個特別的時刻來臨。就是這些對別人來說可能無意義的時刻,卻可以讓孩子們內心被幸福感填滿,有力量踩碎巨石。這樣,即使孩子們回首往事,驚覺自己的人生故事無頭無尾,也無需害怕。
  • 99%的二胎家庭都有偏愛,如何處理兩個孩子間的「愛恨情仇」?
    Amy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二寶」身上,對女兒的「耐心值」則不斷下降,女兒也從原先的活潑開朗,變得沉默寡言……如何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愛,成了很多二胎家庭的最大困擾。二胎家庭有偏愛,這對孩子有什麼影響?二胎家庭有一個心照不宣的事實——父母總會更加偏愛某個孩子。多數情況下,父母的偏愛是無意識的。既然都是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偏愛現象如此普遍呢?
  • 孩子孤獨沒朋友,也許和家庭有關,孩子的性格受家庭所影響
    有些家長會說自己的孩子在學校不合群,當孩子和其他同學玩到一起的時候,總是顯得格格不入。在體育課時,大家都去跑步,而你的孩子總是獨自站在一邊,想要加入卻沒有同學願意與他一起相處,同學有說過,因為孩子的性格不夠好。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孩子性格不夠好?身邊沒有什麼朋友呢?
  • 《愛的覺醒》父母必修,受益三代的幸福家庭指南.
    課程特色      《愛的覺醒》課程,濃縮了國際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和家庭教育的精華,結合完形心理學、個體心理學等心理學流派,幫助您學習國際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教養孩子的能力和水平,激發孩子的內在生命動力,擁有幸福綻放人生。
  • 面對熊孩子的日常,如何用聰明的辦法「鬥智鬥勇」|國際家庭日
    今天,是第26個國際家庭日,是關乎生命、愛與家庭的一個特別日子。從出生開始,家就成為每個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孩子和父母,既是相互的,也是獨立的。孩子第一次成為孩子,父母第一次成為父母,每一天都是學習的過程。成長路上,經常需要鬥智鬥勇……如果孩子沉迷電視和手機,不願看書,怎麼辦?
  • 家長很頭疼,家庭作業咋成了「家長作業」?
    「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家長和老師如何看待「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這種現象?在完成作業方面,家校如何形成高效的配合機制,教育行政部門如何來規範?近日,記者就相關話題進行了調查。
  • 二胎家庭裡,兩個孩子總是吵架,家長該如何「一碗水端平」?
    作為父母,應該在兩個孩子的養育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而不是一味苛責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好。家長如何「一碗水端平」?01給予孩子們相同的愛很多家庭有了二胎之後,家長們會覺得第二個孩子年齡尚小,因此需要更多的關愛和保護
  • 家長要引起重視了!屋子凌亂的家庭,很難教育得出有出息的孩子?
    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句話:房間不凌亂,孩子有出息。說的是,如果孩子從小在一個乾淨整潔的環境中成長,那麼他長大後也是一個很愛乾淨的人,生活習慣良好,生活自律,做事有原則;反之,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亂糟糟的家庭裡,他以後也不會有一個好的生活習慣,沒有自律,生活懶散。在兩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哪一個更有出息,這是顯而易見的。
  • 性格影響命運,原生家庭對孩子性格的養成不可忽視,家長應知曉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常常按照自己的想法,打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而做一些逼迫孩子不願意不喜歡的事情,在無意中傷害了孩子。就好比給孩子報興趣班的時候,孩子可能對畫畫比較感興趣,但是父母會直接幫你報鋼琴,然後對你說「畫畫沒什麼用,你現在還小,不懂,要畫畫自家在家沒事就可以畫,爸媽幫你選的鋼琴多好,以後還可以做一個鋼琴家,爸媽都是為了你好」。
  • 疫情反覆,家長應如何應對?孩子能出門「放風」嗎?
    新華社北京6月21日電(記者李放、朱斯哲、高潔)在20日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7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劉曉峰介紹,北京市豐臺區一名1歲男童確診,在此前確診的183例病例之中,小於14歲兒童3例。面對疫情的反覆,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 二胎家庭,如何化解孩子間的嫉妒情緒?
    二胎家庭,如何化解孩子間的嫉妒情緒?,如何化解孩子間的嫉妒和情緒?另外還是從二胎家庭當中有一個現象,家長可能有的時候會說,你是哥哥或者你是姐姐,你要讓著弟弟、小妹妹,不要跟自己妹妹搶,他們還小,他們不懂事啊之類的,在這裡,我們提出來另外一個問題反問家長,解決問題是按照年齡的規則,而不是按照這件事情的本身的規則嗎?所以這是提醒家長的。
  • 家長在親手教壞孩子?馬飛:怎樣營造無害的原生家庭?
    他每天接待數個家長來訪,這些父母無一不在滔滔不絕地講述家庭矛盾,而矛盾的核心總是「孩子」。有些家長購買了馬飛所在企業的諮詢與指導服務,還有一些家庭因為無法負擔費用而離開,「家長看起來灰心喪氣的樣子。」這樣的家長見多了,馬飛心中鬱悶,「不光是條件好的家長需要幫助,條件差一些的家長,同樣需要幫助。」不多久,馬飛辭掉工作。
  • 離異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
    離異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有離異對孩子造成二次、三次傷害的,也有離異後重組家庭孩子父母幸福的,但不多。不過兩個大人同時這麼高的覺悟並不多!今日,我們將重新評估離婚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以及應該如何做,這一點會更好。
  • 古恆老酒|國際家庭日,用心陪伴,讓愛回家
    擁有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與家人常伴是人生最幸福不過的事。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隨之而來,你是否記得:最近一次與家人吃飯是什麼時候?5.15國際家庭日:有一件小事,叫陪家人吃頓飯。職場不易,但也不要為了工作而忽略家人。
  • 「童」 系列丨寧夏 「愛在行走」 家庭教育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零...
    「童」 系列丨寧夏 「愛在行走」 家庭教育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零距離 2020-07-21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