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親手教壞孩子?馬飛:怎樣營造無害的原生家庭?

2020-12-18 社會創新家

撰文 ▏浮琪琪

編輯 ▏肖泊

「我兒子不上學,多少錢你能解決這個問題,10萬20萬30萬?你說個數兒。」馬飛聽著客戶訴苦,作為西雅途家庭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西雅途」)創始人,他對這樣的要求已習以為常。

向他倒苦水的是一個高端客戶,工作受人尊敬,但與其他父母一樣,孩子成了令人頭疼的難題。

從事教育行業15年,馬飛觀察到,許多家庭因為育兒問題感到困擾,憤怒、沮喪、無力感……多重情緒包裹下,為人父母成為生命之重。馬飛試圖幫助更多父母,從養育困境中找到一條出路。

馬飛

1

普遍存在的養育困境

與客戶交談越多,馬飛越覺得自己幸運,因為他擁有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

1985年,馬飛出生於江蘇連雲港一個軍人世家。在成長過程中,馬飛接受的是「放養型」教育,大小事情很少被父母幹預。在他印象裡,父母性格樂觀,習慣用積極思維來處理問題。

他還記得,在某個春節,他剛穿上新衣,卻被鞭炮燒出一個破洞。馬飛慌亂得不知如何是好,媽媽卻大笑:「太好了!碎碎平安,碎碎平安!」馬飛的沮喪一掃而光,跟著媽媽平復了心情。有一次,馬飛爸爸做生意遭遇金錢詐騙,媽媽顯得毫不在意:「錢沒了可以再賺,人沒事真是太好了。」

成年後,馬飛立志入伍,媽媽擔心兒子吃苦,提了反對意見,但仍尊重馬飛的選擇。離開家鄉後,馬飛隨部隊駐紮在河南信陽,每天被訓練折磨得無法上下樓。馬飛給家裡打電話,當初持反對意見的媽媽卻說了最多鼓勵的話。

如今,馬飛回看自己的原生家庭,關鍵詞是「安全感」「積極思維」「毅力」……「這些讓我受益終身,開始反思家庭教育對人的深刻影響。」

西雅途家校共建項目活動

退伍後,馬飛返回江蘇,在一家教育公司負責市場業務。他每天接待數個家長來訪,這些父母無一不在滔滔不絕地講述家庭矛盾,而矛盾的核心總是「孩子」。

有些家長購買了馬飛所在企業的諮詢與指導服務,還有一些家庭因為無法負擔費用而離開,「家長看起來灰心喪氣的樣子。」

這樣的家長見多了,馬飛心中鬱悶,「不光是條件好的家長需要幫助,條件差一些的家長,同樣需要幫助。」不多久,馬飛辭掉工作。他的姐姐是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資格,馬飛與姐姐一同創業,成立了教育諮詢公司,面向不同家庭提供付費的整套養育問題解決方案。如今,馬飛團隊已有210名家庭育兒師與多名心理諮詢師。

如今,西雅途平均每天舉辦2場家校共建教育講座

在眾多客戶案例中,馬飛總結出當下最困擾父母們的幾個核心養育問題。

孩子厭學,這幾乎是西雅途接手最多的諮詢問題類型。

曾經有一對家長上門求助。他們的孩子原本就讀於蘇州知名初中,成績卻逐漸下滑至班級倒數,中考無望。了解情況後,西雅途的三個家庭育兒師登門拜訪,觀察並分析這個家庭的日常相處模式。

結合家庭的具體情況,育兒師與家長共同制定了三個不可突破的原則性問題:「每天上學」「好好吃飯」「完成規定作業」。除此之外,育兒師指導父母放手,儘量給予孩子最大的獨處空間。育兒師定期與孩子一對一交談,「孩子喜歡班級哪個女生也會和我們講。」初三學年結束時,團隊收到消息,孩子同時被三所高中錄取。

在馬飛看來,厭學只是問題的表徵,關鍵是孩子難以在學習上獲得成就感。「父母一貫的說話處事方式,讓孩子覺得自己考90分是應該,考不好就會被嚴厲批評。」

曾經有一對家長火急火燎地找馬飛求助,但馬飛團隊根本見不到孩子本人。孩子不上學,甚至閉門不出,拒絕與任何人交流。許多方法嘗試失敗後,有育兒師提議通過遊戲與孩子建立連接。一名老師添加孩子遊戲帳號,陪孩子打了幾個月的遊戲,孩子慢慢放鬆警惕,開始吐露心聲。

馬飛團隊從中溝通,最終孩子出門上學,「不過是從超級學校換到了一所更適合孩子的學校。」

另一個問題是青少年自殺,類似悲劇時常佔據媒體頭條。馬飛發現,選擇自殺的孩子,並不都是學業差生,反而許多是資優生。至於自殺的動機,在馬飛看來,真正擊中他們的是一種有條件的愛及背後的不接納感。

「成績好被喜歡,成績一旦不好,老師、父母都接受不了,孩子們很難感到自己被真誠地接納。」馬飛對《社會創新家》說。

2

家長可能在親手教壞孩子

在與不同客戶群體接觸中,馬飛發現,高收入家長習慣砸「錢」,認為錢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然而,假如父母沒有跟隨孩子一起學習、成長,親子問題必然長期存在,甚至孩子會故意為父母製造問題。

在一次客戶來訪中,家長因為孩子被確診重度抑鬱症惶惶不安。當馬飛團隊與孩子拉近關係後,他們從孩子口中得知,面對醫生問詢,他完全套用網上對抑鬱症的描述來作答。孩子努力爭取到的抑鬱症診斷,成了與家長抗衡的武器,「孩子拿這個籌碼與家長博弈,說明之前能進行的所有溝通途徑,都是失效的。」

孩子用來與父母博弈的手段還有許多。譬如輟學、自殘、自殺等,這些不良溝通方式背後,是家長與孩子的養育、互動模式出了問題。而親子溝通的問題,不是一日形成的,大多可追溯到幼兒期的不良互動。

馬飛在生活中經常見到一些孩子撒潑打滾,不少家長會立刻服軟,滿足孩子的所求,「倒不是擔心孩子,而是覺得丟了自己的面子」。長此以往,家長培養孩子習慣用情感勒索來達到個人目的。

在講座中,馬飛宣揚「先接納情緒,再解決問題」的處理方式。

「孩子在地上打滾哭鬧,媽媽可以陪在旁邊或者抱孩子,接納他表達情緒,同時告訴他是被愛的,但一定要堅守原則,不可隨意讓步。」還有許多父母沒有選擇讓步,而是選擇暴怒,這種回應方式幾乎是在明示孩子:發脾氣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在家長口碑傳播下,西雅途的客戶群體逐漸壯大。同時,馬飛團隊推出免費的家庭教育講座,走進蘇州市多家幼兒園、小學和初中。主講人部分來自在商業公司擔任全職的教育講師,部分是經過學習培訓的志願者家長。

走進校園

如今,每年西雅途可以接到幾十個學校邀請,平均每天舉辦2場家校共建教育講座。此外,一些企事業單位也將西雅途課程、講座引進,作為職工團建的一部分,並為此付費。

在付費服務、免費講座之外,夏令營、網課是西雅途教育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夏令營中,馬飛為孩子設計各種生存挑戰體驗,以增強孩子抗挫折能力。在網課上,他結合家長們反映的熱門問題,譬如性教育、校園霸凌、抑鬱症、早戀、喪偶式育兒等,推出課程集錦,指導家長習得科學的養育與溝通方式。

如今,馬飛每周在線答疑,致力於扭轉家長的價值觀,幫助他們認識到父母言語、行為如何對孩子造成影響。譬如,大部分家長只關注結果,卻忽視孩子努力的過程。家長們一邊抱怨孩子沒有獨立性,一邊介入過多,包辦一切。他們既苦惱工作繁忙無力陪伴孩子,又在有限的陪伴時間內難以提供優質陪伴。

「預防總比事後解決問題更有效,父母應該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無害的原生家庭。」馬飛對《社會創新家》說。

不可迴避的是,教育從來不只是一個家庭內部的問題,社會環境也是其中重要一環。社會充斥的育兒焦慮、同輩群體的育兒競賽時時刻刻讓家長們感到壓力,「不要讓孩子落在起跑線上,這種觀念太深入人心了,問題是,這個起跑線如何去定義……不是說在孩子身上花一個億,孩子就一定會成功。」

目前,馬飛每年拿出商業公司利潤的5%來做公益性的免費講座。他正籌劃在北京、鄭州等幾個城市成立加盟機構,並將家校共建項目推廣出去,從幼兒園覆蓋至高中,為不同年齡段的家庭提供科學養育輔導。

「用最實用的理論和工具來解決家長最直觀最迫切的養育難題。」馬飛對《社會創新家》說。END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10種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新生家庭,是相對於原生家庭來說的,也就是孩子長大以後,建立的自己的新家,就是新生家庭。原生家庭&新生家庭2019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都挺好》,就是一個典型的以原生家庭為劇情背景,描寫在同一原生家庭中受到不同「待遇」的3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對孩子性格特點養成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原生家庭第一個社會學概念,指的是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這說明,一個人在成長初期一直到進入社會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原生家庭在一起,或者是在原生家庭影響很大的狀態下生活。在這一段時間裡面,一個人的價值觀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確立起來的。
  • 與其刻意創造完美的原生家庭,不如正視缺憾,釋放孩子的復原力
    評論區也有無數網友開始分享自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實例,把藝術帶回現實。坦白地說,我原來並不知道所謂「原生家庭」是個什麼概念。至少,不知道它為什麼總是會牽出成年人的負面情緒,引起家長的教育焦慮。但無論如何,我也或多或少地因此陷入到了類似的焦慮之中。
  • 3億人熱議「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幸與不幸從原生家庭就已開始!
    近日,話題#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上了熱搜,3億人閱讀,18萬人的討論。 很多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和小雨一樣,經受著長年累月的傷害。 那些傷害一點一點的搶走了她們的快樂和自信,讓她們不堪重負卻又無處訴說。
  • 讓孩子感恩的原生家庭是怎樣的?這部劇拍出了家庭教育的3個關鍵
    每個孩子的底氣,都是原生家庭給的。近日,我一直在追的電視劇《隱秘而偉大》迎來大結局,豆瓣評分高達8.2,作為講述國共內戰的諜戰片,在那些跌宕起伏的劇情裡,男主角顧耀東(李易峰飾演)的爸爸媽媽成了最大的亮點,很多人都被這一家溫馨而又細膩的家庭關係感動。
  • 性格影響命運,原生家庭對孩子性格的養成不可忽視,家長應知曉
    其實孩子性格的養成和自身的原生家庭影響有關,或者可以說,孩子性格的養成原生家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的影響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至關重要,可以這麼說,孩子性格養成最主要的取決於孩子原生家庭的環境。而每個原生家庭的不同也說明了孩子性格上面的不同。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常青藤大學傾向於錄取家裡有資源的孩子
    前面所指的第一個家就是所謂的原生家庭。有人說原生家庭是決定你一生的囚籠。有的囚籠富麗堂皇,有的囚籠饑寒交迫。無論你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永遠都不會消失。他們可以削弱,但是從不會消失。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常青藤大學傾向於錄取家裡有資源的孩子。美國的青藤大學表示會傾向於優先錄取家中有資源、有權勢家庭的孩子。這一條乍一看會有些不公平的說法,仔細想想也是社會現實。
  • 原生家庭可能束縛孩子成長?家庭教育很重要,首先要培養自主意識
    近幾年,原生家庭的話題層出不窮,引起大眾的廣泛討論。從《歡樂頌》裡拜金虛榮的樊勝美,再到《都挺好》對親人冷漠的蘇明玉,還有就是前段時間大火的《安家》中沒有絲毫人情味的房似錦。所以,有關於原生家庭對孩子一生影響的話題,討論愈發熱烈。
  •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通常意義上,長大 後所組建的家庭被稱為新生家庭,而自己從小成長的那個家庭就被 稱為原生家庭。 比如,婚戀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出現一些矛盾,冷靜 思索後就不難發現這些矛盾在我們的原生家庭中也曾出現過。 雖 然時過境遷,但它們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對愛人的態度以及 與他的相處方式。
  • 心理學:拖延症與原生家庭五大傾向,解決拖延從解決家庭問題開始
    原生家庭與拖延症由此可見,小麗拖延症的毛病和她的原生家庭有關。眾所周知,原生家庭與孩子的成長密不可分。佛洛伊德說過:「個人生活的不幸,可以在其過去的經驗,尤其是童年時期的經驗中尋找根源。」那麼,原生家庭是如何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並導致了拖延症的出現呢?
  • 佟大為曬女兒愛意滿滿: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性格的影響有多大?
    我認為,他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作家黛博拉·坦納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是最關鍵的:家庭不僅創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還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應該怎樣被詮釋。」這是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一個家庭應該告訴孩子的事情。
  •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原生家庭。那怎麼培養性格健全的孩子呢?分享個真實故事,大家來感受下。參加同學孩子百日宴,她老公上臺致謝,眼泛淚花對著她說:「能娶到你是我一輩子最幸福的事,是你給我們家裡帶來太多溫暖和甜蜜。」公公婆婆更是帶頭鼓掌,確認過眼神,的確是和諧幸福的一家人。
  • 迪斯尼CEO羅伯特艾格的啟迪:原生家庭,並不是孩子成長的全部
    前幾天看完《姜二嫚的詩》,以姜二嫚和比爾·蓋茨的家庭為例感慨:原生家庭,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也有讀者反對說,姜二嫚和姜馨賀的家境肯定不錯,我也想讓孩子「野生」長大,不用上學自己在家教育,但是要上班賺錢啊,我們普通人根本沒那個條件。
  • 《家庭心理百科》:孩子愛打架,家長選擇影響孩子一生
    來自環境中的模仿、學習,孩子對他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原生家庭所帶來的的影響會如實反應在孩子的人際交往中。可是家長不知道串串的改變是因為家長的缺席。原來在鄉下,串串一直是散養式,父母恩愛,可是他們搬到西安後,由於家庭壓力大,父母經常爭吵。陌生的環境,缺席的父親,不安的原生家庭,多重原因讓串串失去了安全感,可是選擇用暴力來保護脆弱的自己。
  • 原生家庭對孩子有多重要?對孩子性格、未來生活和婚姻都有影響
    比如說「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更是時不時地就會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所談及。而在孩子的成長中,原生家庭是他所不能夠左右的環境因素,不管是好是壞,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影響將會伴隨孩子一生。2.影響孩子對於生活的看法在原生家庭中,父母之間不斷發生的爭吵會消耗孩子對於生活的熱情,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對於生活的看法。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每天都過得很壓抑,這自然會影響他們對於未來生活的期待和憧憬。
  • 父母為孩子營造完美的童年,可能是孩子的負擔,不用過度追求完美
    「家長在不遺餘力,為孩子提供完美的童年時,很有可能正在讓他們的成長變得更為艱難。」這一句話值得每一位父母進行認真品讀。心理醫生按照以往的經驗,想要嘗試從女孩的原生家庭進行入手了解,但是經過一番調查之後才發現,女孩的家庭用著無可挑剔的父母,女孩也擁有著完美的童年。看似女孩的問題並非是由父母帶來的。但是也正是這樣過於完美的父母引起了心理醫生的注意:是不是這樣的父母太過於完美、體貼了?才導致孩子出現空虛、迷茫。
  • 傅首爾為見媽媽喝洗潔精引落淚,別讓你的孩子,自己治癒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那些似乎都可以被治癒。原生家庭是近些年來,一直被關注討論的話題,我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缺點,行為方式,做事風格歸為本源,有離不開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 《隱秘的角落》終極Boss朱朝陽,暗黑人格背後,是扭曲的原生家庭
    他在日記裡假裝懺悔,讓所有的人認為自己只是一個被別人帶壞,誤入歧途的孩子,他將自己成功漂泊,全身而退。而朱朝陽之所以如此陰險暗黑,其實和他的原生家庭逃不開關係。倫敦大學科學家在《積極心理學期刊》刊登的文章中提到: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與生活在較大支持且控制較少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相比,被父母管束過多的孩子並不快樂
  • 「我這麼糟糕,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孩子的抱怨,也是父母教的
    但是我們發現現在很多人,一邊縱容自己墮落、不努力,一邊指責「我這都是原生家庭給的創傷」。把自己曾經、現在或將來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歸罪」於原生家庭。孩子的這種行為是怎麼產生的呢?其實,還是跟原生家庭,跟父母有關係。
  • :原生家庭的傷痛,孩子背不起!
    原生家庭應該是孩子成長的庇護,而不是給孩子帶來無窮無盡傷害的牢籠,這樣沉重的枷鎖孩子真的背不起,只會摧殘甚至毀滅孩子的一生。 父母沒有盡到撫養責任的原生家庭,是孩子一輩子難以治癒的傷痛根源,哪怕孩子將來能夠爬出泥淖,也難免帶著一身泥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