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為孩子營造完美的童年,可能是孩子的負擔,不用過度追求完美

2020-12-13 大k扒電影

「家長在不遺餘力,為孩子提供完美的童年時,很有可能正在讓他們的成長變得更為艱難。」這一句話值得每一位父母進行認真品讀。

一、孩子什麼都有,但就是不幸福

很多家長面對自己悶悶不樂的孩子,總是會有這樣的困惑:

孩子想要什麼我就給什麼,從來都是滿足孩子的需求,但是為什麼孩子就是不快樂?

全家一起出去旅遊散心,但是孩子為什麼就是高興不起來呢?

孩子不想要上學,我們允許了他的輟學,但是他為什麼還是悶悶不樂?

……

曾經有一個女孩20多歲,學習優秀,外表靚麗,擁有堅實的友情,親密的家庭,卻有著極度空虛的感覺。這個女孩找到心理醫生進行諮詢:「明明我擁有著很多人羨慕的生活,但是為什麼我就是感受不到快活?」

在和心理醫生聊天的過程當中,女孩表示她感到十分沮喪的是,她找不出自己到底對什麼感到不滿,而且她的家族史上。也並沒有出現過換藥,抑鬱症或者是焦慮症的病人,但他就是老是失眠、猶豫不定,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總是感到心中出現一個空洞。

心理醫生按照以往的經驗,想要嘗試從女孩的原生家庭進行入手了解,但是經過一番調查之後才發現,女孩的家庭用著無可挑剔的父母,女孩也擁有著完美的童年。看似女孩的問題並非是由父母帶來的。

但是也正是這樣過於完美的父母引起了心理醫生的注意:是不是這樣的父母太過於完美、體貼了?才導致孩子出現空虛、迷茫。

似乎現在所有的家長都在追求前衛的教育理念,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好的物質、完美的父母關係、不對孩子進行過高的要求……但也正是這樣爭先做「好父母」、拼盡全力、精疲力竭的父母,讓他們的孩子變得無處可依、焦慮。

二、父母努力為孩子營造完美的童年,可能是孩子的負擔

《特別狠心特別愛》一書當中有這樣的一段話: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災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災難,一輩子他們索要。

父母對孩子過度的體貼和關愛,不僅會讓孩子能力低下,還有可能導致孩子成年之後人格不獨立,身心發育不健全。

電視劇《小歡喜》當中的宋倩為了給英子營造安靜的學習環境,為英子的房間安上隔音牆;為了讓英子感到放鬆,主動的帶英子去看電影;為了照顧英子的身體,英子所有的餐食都是她按照營養餐做出來的……

劇中的宋倩為了英子可謂是付出了所有,只是希望英子安心的學習,但是面對這樣的媽媽,英子卻覺得十分的壓抑,終於內心承受不住煎熬,想要用跳河來解放自己。

這些父母看似努力的為孩子營造一個完美的童年,但也無形當中奪走了孩子成長的機會,成為了孩子的負擔。

三、過於追求成為完美父母,只會導致災難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除了一些不稱職的父母之外,還有一類追求完美的父母。他們從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就告訴自己要成為一個好媽媽/好爸爸,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教育。

他們苦學各種育兒知識、帶娃技巧,謹記「正面管教」,對孩子要有高質量的陪伴……這些想要成為完美父母的理念已經成為了父母的執念。

但事實上,教育孩子從來都沒有絕對的正確。如果父母過於苛刻的要求自己,做一個完美的父母,那麼很有可能成為父母的一種束縛。

因為這些「完美」的要求,很容易會讓父母陷入對過去的自責、愧疚,以及對現狀的不滿、對未來的焦慮。

而這樣的情緒和狀態,常常會讓父母感受不到陪伴孩子成長、親子之間那種單純的快樂和滿足感。

並且這些過於「完美的父母」,常常會因為所謂的完美而導致孩子的內在動力被削弱、成長潛能被壓抑。

因為這些完美的父母總是將那些需要還是自己做的部分包攬在自己身上,導致孩子失去了學習自我管理、鍛鍊生活技能的機會。

四、父母應當如何讓孩子獲得幸福感?

過於完美的父母,為孩子營造過於完美的童年,往往會剝奪孩子成年後的幸福感。

那麼作為家長,怎樣才能讓孩子獲得幸福感呢?

1.教會孩子正視和接納自己的情緒

《少年斯維派的奇異旅行》當中,小男孩T.S斯比維特在雙胞胎弟弟去世之後,變得十分的敏感,他感覺到爸爸對他的忽視,也感覺到了媽媽和姐姐對他的小心翼翼。

他在一場演講當中說到,我弟弟去世了,可是從來沒有人說起這件事,而弟弟是和他在一起做實驗時不小心打死自己的。

後來他的媽媽告訴他:這並不是你的錯,也不是誰的錯,它是一個意外。

在父母接他回家的時候,他的姐姐也擁抱他,那一瞬間他感覺到自己被治癒了。

父母不忽視,和孩子一起面對內心的感傷和內疚感,告訴孩子,所有負面事例的發生都不是孩子的錯,才能夠讓孩子接受到鼓勵。

心理學家表示:父母讓孩子把所有的感情,用心的和消極的表達出來,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2.讓孩子了解自己,懂得自己想要什麼

在《我家那閨女》當中,吳昕時常表現出迷茫的狀態,因為他總是一味的傾訴,一味的沉浸在負面情緒當中。

但是同期參加節目的袁姍姍卻不同,袁姍姍在錄製節目前將家中收拾得整整齊齊,也會在一大早去健身房健身,之後給自己做營養早餐……將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

只有一個人懂得自己想要什麼,什麼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時候,才能夠讓自己不再迷茫、讓自己生活的充實。

父母應當從小驕傲約孩子,學會與自己的內心交談,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更好的充實自己,獲得幸福感。

每一位家長都想要竭盡全力的成為一個完美的家長,為孩子營造一個完美的童年,讓孩子生活的幸福快樂。

但是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的是,自己在過於追求完美時,其實也在無意識的剝奪孩子成年之後的幸福感,所以家長不妨努力成為一個「不完美」父母,成為一個真實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共同收穫幸福。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最大的缺陷,就是父母追求完美
    果然,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有不足的,十全十美的孩子只是別人家的孩子,也正是因為這種思想,大部分父母就會不斷的要求孩子去努力的追求完美,讓孩子成為自己眼中的完美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變得不融洽高曉松在《奇葩說》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為中國的父母悲哀,仿佛他們都沒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獨立的人格,他們不配有自己的親密關係,就只能和孩子相濡以沫"。這是大部分父母的真實寫照。
  • 完美媽媽不一定養出完美孩子,想讓孩子更優秀,請丟棄「完美」
    媽媽太過追求完美,可能會讓孩子更加不完美,想要讓孩子變得優秀,媽媽應當放棄「完美主義」的教育理念。小高是一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不僅對待自己的要求很高,並且還把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一套理念施加給孩子。並且,小高不允許孩子的考試成績下降,必須保證在班級前三名。因此,小高家的孩子總是被同學們說是「古板和教條及才華兼顧的奇葩」。父母對孩子過度追求完美,不僅會讓孩子的天性被壓制,還會讓孩子的個性被磨滅掉,而變得呆板而無趣。甚至,很多過度追求完美的父母,不僅沒有培養出所期望的完美和優秀的孩子。反而,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 100分父母丨溫馨:育兒焦慮是因為追求完美,要給孩子喘息的時間
    大一那年,我跟媽媽借了40萬炒股,賺了500萬 成績優秀,不用父母操心,從四川到北京,一路就走到了知名學府,入職知名律所,成為投資人到自己創業,從小到大,溫馨在旁人眼裡一直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 夜讀|有多少孩子的童年陰影,來自父母的恐嚇
    不知道這個孩子,有沒有被墳前罰站嚇到。也不知道這位父親回家後,能不能有所醒悟,勇敢地向孩子道歉。反正我和多數網友一樣,從擔心孩子安全,到最後鬆了一口氣,全程只感到家長的荒唐。父母以教育孩子為名,行恐嚇孩子之事,自古有之,且花樣百出。
  • 完美主義者其實是一種不幸,追求完美的過程很艱辛,結果很受傷
    完美主從一開始就不是個褒義詞,前英國首相邱吉爾說:完美主義等於癱瘓。要求自己及他人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如今我發現身邊的完美主義越來越多,這些人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專注細節,不斷鑽自己的細節,還要求別人的細節一樣的完美。最可怕的是就算別人覺得已經很完美了也架不住「完美主義者」最終畫蛇添足的一擊。
  •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在小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完美的,而在家長眼中,孩子都是有缺點的,十全十美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我眼中的這個孩子堪稱完美,成績好,懂事大方,孝敬父母,待人有禮貌。可在他媽媽眼中,他也是個不完美的孩子。 他媽媽不滿意地說: 「孩子有很多缺點,最遺憾的是小時候沒有訓練好他的協調性,在嬰兒期,他沒學會爬,就直接學走路,沒經歷爬行階段的孩子,腦部與各項身體發展都會受到影響,所以他不像別的孩子那麼手腳靈活。」
  • 過度追求完美,是一種「愚蠢」
    加拿大心理學家保羅·L·休伊特曾經把完美主義性格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要求自我型,給自己設下高標準,並追求極致;第二種是要求他人型,為別人設下高標準,不允許別人犯錯誤;第三種是被人要求型,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時刻都要保持完美。不管哪一種類型,他們都是高標準、嚴要求,一味地苛求完美。
  • 孩子覺得自己不完美,可能是自我要求高,這三招可好好引導孩子
    因為孩子太過於追求完美了,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更加優秀的人。雖然說本意是非常好的,但是這個世界上又哪有那麼完美的人呢?其實生活中關於這樣的事情也是有很多的,有很多孩子都表現出過於追求完美的樣子,他們總覺得自己是不完美的。這也讓很多父母表示疑惑,為什麼孩子的身上會出現這樣的想法呢?其實是可以很好理解的。
  • 強迫症之追求完美主義
    透過訴說的症狀可以看出,患者想要自己百分之百的集中精力學習,追求過度的完美,要求自己把所有問題都搞明白,生怕強迫思維幹擾自己的注意力,連看電影也要求自己百分之百的集中精力,這是一種極端的欲望,都在給自己製造一種緊張,都是完美主義在苛刻自己。看電影在正常人來說是一种放松,是一種娛樂,是一種休息,對這位朋友確成了痛苦,成為了一種負擔。過度追求完美,被自己追求完美所累,才會深陷強迫症及各種神經症的牢籠。
  • 「我們的孩子是不完美的」,父母接受這一點,才能教出更好的孩子
    在父母與孩子之間,這個喜好也存在。父母喜歡安靜的孩子,偏偏自己家的孩子很調皮;父母喜歡活潑的孩子,偏偏自己家的孩子內向。所以在父母要想孩子「完美」的時候,通常也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要求孩子的,這個「完美」真的是完美,還是孩子的情況不符合自己的「審美」和「期待」呢?這個問題,恐怕父母要好好想一下了。
  • 為什麼說敏感的人更愛追求完美?
    正常範圍內,完美主義被稱為完美主義情結。而一旦過度追求完美,所謂的完美主義情結就會變成嚴重的心理疾病。在現實生活中,完美主義者並不罕見,而導致人們過度追求完美的原因之一就是敏感。顧名思義,所謂的完美就是不斷追求完美,凡事都要求毫無瑕疵,而且在生活中也特別關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 如何養育一個安全感滿滿的孩子?
    如何養育一個安全感滿滿的孩子,這是很多父母的心願。很多媽媽生怕自己的一些舉動會傷害到孩子的安全感。也許是我們80後、90後父母普遍對「安全感」這三個詞比較敏感,太多的父母自己童年成長經歷中有些難以消磨掉的記憶都跟自己的安全感未受到保護有關。
  • 父母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不學習——90%孩子問題都跟父母有關
    教育孩子,父母不學習可以嗎?在這裡我的觀點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不學習」,畢竟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她不僅能輕鬆應對這些問題,還有一套標準心法,可以把「自己家孩子」,培養成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優秀。你是愛學習的父母嗎?如果不是,那麼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完,我們說:父母可以不完美,但是不能不學習,做到這幾點你的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 努力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別讓孩子為你的錯誤買單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年齡小,思想不成熟,自己必須要替孩子做打算,不會考慮孩子的意願,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成長。這種家長認為孩子只有把每件事都做好,才能夠變得越來越優秀,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那麼作為家長,怎樣去避免犯這樣的錯誤呢?
  • 「媽媽,我想抹口紅、塗指甲油」:父母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肖瀟被壓抑的美成為她一生的痛,所以她現在拼了命地買裙子,留長髮,就是想彌補童年的殤。尹建莉老師說過:「愛美是女孩子的天性,但天性是經不起過度壓抑的,壓抑太久,就會扭曲。童年時代的很多東西,失去了就永遠找不回了」。楊瀾在國外留學的時候覺得內在美就夠了,所以她經常不修邊幅。
  • 電影《黑天鵝》:我們追求完美,但完美可能傷到自己
    妮娜是聽話的孩子,認真訓練,認真控制飲食,力求做一個完美的芭蕾舞演員,去實現母親的夢想。當導演為新一季《天鵝湖》挑選「天鵝皇后」一角時,一貫優秀的妮娜成了第一候選人。但導演要求舞者不僅能夠演繹白天鵝的脆弱與無辜,還能演繹黑天鵝的邪惡與淫蕩。
  • 父母是這兩種血型,堪稱完美組合,生出的孩子往往更聰明
    這幾種血型的父母組合,生出的孩子更聰明血型是可以遺傳的,根據父母的血型可以推測出孩子的可能血型,具體組合如下——(如上圖)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A、B兩種血型相互結合的父母所生的後代可以是O型血,但是0型血相結合的父母,其後代一定是O型血,而AB型血不管與哪種血型結合,都不會有O型血的後代。
  • 接受「不完美小孩」,讓孩子勇於做個「不完美小孩」
    「不完美小孩」好像跟所有大人們的傳統觀念有些衝突,畢竟誰願意自家小孩不完美呢?可是,完美小孩真的存在嗎?完美小孩就不會犯錯誤嗎?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為自己犯錯誤而感到羞愧,閉上眼睛思考一下,我們小時候犯了錯誤時的情景。
  • 世上哪有「完美」孩子: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有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以此為基礎,我們常常會聽到這種價值觀念的種種變式:「我自己的孩子,我怎麼教育別人管不著」……而這首詩的出現,產生了一股力量,讓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反思。
  • 郎朗「嬌妻」7個月孕照曝光,人設崩塌:不要再過度追求完美了!
    它有一個很重要的成因是:從小到大,我們都不曾被父母看到。  一位來訪者「不接納感」特別強烈,他的母親身體不好,患有慢性疾病,經常臥床不起。  他童年最深的感受,就是「忽視」。    其實,我們恐懼的不是「缺點」,而是「不完美」背後的懲罰:你必須乖,必須聽話,必須順從……  否則,爸爸媽媽就不會愛你。  對孩童來說,父母就是唯一的信仰,被父母疼愛,就是生存意義,「不被愛」的懲罰太致命。  可現實中,能夠看到孩子情緒,理解並接納的父母,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