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是不完美的」,父母接受這一點,才能教出更好的孩子

2020-12-21 福林媽咪

文|福林媽咪

經常在後來看到這樣的私信:

「我家孩子總是調皮搗蛋,明明很聰明,就是不學習」;「我家孩子太內向了!學習?學習還好,我就是想讓他外向一點」;「我家孩子寫作業,總是馬馬虎虎,丟三落四的」;「我家孩子不喜歡喝牛奶」;「我家孩子太懶了」;「我家孩子……」

很多很多,關於對孩子不滿意的地方,父母常常能講出一大堆。

我能感受到父母們的焦慮,也能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期望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完美、最好、人見人愛的那個小孩。但是每個小孩都是不一樣的,他們有自己的優點,有自己的缺點,這才是一個正常的人啊!

人有七情六慾,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在為人處世的時候,會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存在。

這個「獨特的魅力」,有人喜歡,就一定會有人討厭。

在父母與孩子之間,這個喜好也存在。父母喜歡安靜的孩子,偏偏自己家的孩子很調皮;父母喜歡活潑的孩子,偏偏自己家的孩子內向。

所以在父母要想孩子「完美」的時候,通常也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要求孩子的,這個「完美」真的是完美,還是孩子的情況不符合自己的「審美」和「期待」呢?這個問題,恐怕父母要好好想一下了。

父母怎樣做是接受不了孩子不完美。

有的父母說,我從來沒要求孩子完美,孩子做的差不多就行了。

這樣的父母真的像自己所說的要求孩子做的差不多就行了?

並不是父母不要求孩子「考100分」、「 做手工的第一」、「比不上隔壁某某」、「事事按自己的要求做」,才是要求孩子完美。

而是父母在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給孩子定了一個模樣,當孩子的行為、意識出現偏差的時候,父母就會覺得孩子「糟糕透了」。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遇到這幾件事的時候,會說什麼:

1、 孩子無緣無故大哭的時候;

2、 孩子亂發脾氣的時候;

3、 孩子說我想要那個玩具(超級貴)的時候;

4、 孩子說我不想上學的時候;

5、 孩子寫作業拖沓的時候;

6、 孩子考試很差的時候。

……

有幾個家長能說出:他是一個人,他有自己的欲望和痛苦,我要理解他。

大多數的家長的態度都是「壓不住自己的怒火」指責孩子不聽話、不懂事、莫名其妙。

甚至覺得,我已經讓他不要這樣做了,為什麼他還是這個樣子!

與其說讓父母接受「我們的孩子是不完美的」,不如說讓父母接受「我們的孩子不會始終聽我們的」很難。

很奇怪的現象,不管父母是不是自己做的很糟糕,都希望孩子能是一個完美的小孩,這樣的心理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

1、 孩子完美與否和孩子未來掛鈎

現在社會的競爭力非常大,孩子不僅僅是學習好就能成功,還要求孩子有很好的溝通能力,又要求孩子全面發展,什麼都不能落下,這樣孩子在未來才有機會跟別人一較高下。

父母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社會底層」,於是對孩子處處嚴格要求。

2、 害怕或想要孩子走自己的路

有些父母是對自己極度不自信,或是對自己極度自信,導致對孩子事事不滿意,對孩子事事插手。

前一種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讓孩子走和自己完全不同的路,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請家教、上培訓班。父母遺憾的事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這個時候,就會想讓孩子達到自己心目中的「完美」,讓別人給孩子制定一條路。

後一種父母對自己太過自信,以自己為標準,讓孩子複製自己走過的路,以為這樣就能讓孩子和自己一樣好,一樣完美。

3、 孩子完美與父母自己息息相關

還有一種是作父母的比較懶,不願意思考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的原因,只是希望孩子能夠按自己要求的那樣走。

這種情況下,當孩子不是父母心目中的「完美的表現」時,就要大發雷霆,想要幫孩子掰正到原來的路。

當父母把自己的主觀要求當成「完美」的標準線,並且要求孩子必須在這條線上走的時候,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呢?

1、 孩子對父母產生抗拒心理

產生抗拒心理是必然的。

當孩子一出生,就擁有渴望自由的天性。當父母把孩子按在一條線上成長時,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

有些孩子對父母所說的話,全盤接受

2、 孩子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當孩子出現一點點偏差的時候,父母的神經就緊繃起來。

擔心孩子的這種行為是不是就是「熊孩子」的表現,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就是一個壞孩子,是不是就毀了?

之前有個新聞,一個男孩偷錢,父母氣的揍他,網友評論:這孩子沒治了。一個小學生,出現偷錢的行為,就被人掛上了「完了」的標籤。

當孩子不完美,父母就把孩子全盤否定,這樣家庭中的孩子,才是真的「完了」。

我們的孩子不會始終是完美的,更不可能一直聽父母的話,也常常沒有能力達到父母的要求。

父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不斷在發展的人,當做一個不斷在進步的人。

孩子身上缺點很多、優勢很少,通常是因為父母只能看到孩子缺點,看不到孩子優點的教育方式,讓父母和孩子都忘了優點這回事兒。

父母所要求的「完美」,並不是客觀意義上的完美,而是自己主觀要求的完美。當孩子的行為或思想偏離父母的要求時,父母就如臨大敵,告訴孩子:這樣不對!這樣不行!

其實孩子的做法既不違背道德,也不觸犯法律,只是性格延伸出的一種特殊的行為模式。

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相貌、獨特的性格,獨特的成長和學習經歷,當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時,請尊重。

相關焦點

  • 你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坦然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最近這幾天接觸好幾個家長希望孩子身高體重都達到均值以上,或者比別人好些;孩子每天要好好吃飯,一旦少吃了些,你便檢討自己是不是做的飯菜不好或者孩子不聽話、大聲訓斥。字裡行間裡透露著對孩子殷切希望,也看到了你們蹙著的眉頭,煩惱、焦慮、無奈的樣子。
  • 完美教育有失偏頗,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是家長對孩子最好的愛
    3、 影響親子關係父母本應該是孩子依賴的對象,但是面對父母的要求不斷升級,孩子的內心開始出現懷疑,懷疑父母是不是真的愛自己。慢慢的孩子發現父母除了,要求之外就是壓迫,根本沒有一點關心的意思,開始對父母失去信心,不願意跟父母溝通,與父母的關係變得冷漠。
  • 孩子經常亂發脾氣?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讓孩子掌控情緒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災難,家長們要了解。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時常會面臨孩子亂發脾氣的現象。很多時候只是稍稍說了孩子幾句,沒想到孩子就開始發脾氣,甚至還會亂扔東西來表達憤怒。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些喜歡發脾氣,有些情緒化的孩子背後,往往有著一對情緒不太穩定的父母。
  • 父母要教孩子一件事:當別人說了對不起,不要回答沒關係
    那麼如何真的去教孩子什麼樣的道歉接受什麼樣的不接受呢?勒納博士:「雖然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卻讓我記憶深刻」勒納博士講述了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她覺得這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對於自己來說給自己的印象非常的深刻。
  • 合格家長的成長 從接受孩子的不完美開始
    一些小問題在積累的過程中,發生了質變,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己的孩子,內心也有許多不甘。這時候,女兒說,她本來就是不完美的。我在反思自己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孩子不管怎樣,是否完美,都是我的孩子。幾米有本繪本《我不是完美小孩》,精美的繪畫,對孩子內心的剖析,深深吸引了我。和女兒在家共讀繪本,內心越來越平靜。
  • 完美媽媽不一定養出完美孩子,想讓孩子更優秀,請丟棄「完美」
    並且,小高不允許孩子的考試成績下降,必須保證在班級前三名。因此,小高家的孩子總是被同學們說是「古板和教條及才華兼顧的奇葩」。父母對孩子過度追求完美,不僅會讓孩子的天性被壓制,還會讓孩子的個性被磨滅掉,而變得呆板而無趣。甚至,很多過度追求完美的父母,不僅沒有培養出所期望的完美和優秀的孩子。反而,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 孩子覺得自己不完美,可能是自我要求高,這三招可好好引導孩子
    因為孩子太過於追求完美了,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更加優秀的人。雖然說本意是非常好的,但是這個世界上又哪有那麼完美的人呢?其實生活中關於這樣的事情也是有很多的,有很多孩子都表現出過於追求完美的樣子,他們總覺得自己是不完美的。這也讓很多父母表示疑惑,為什麼孩子的身上會出現這樣的想法呢?其實是可以很好理解的。
  • 父母為孩子營造完美的童年,可能是孩子的負擔,不用過度追求完美
    「家長在不遺餘力,為孩子提供完美的童年時,很有可能正在讓他們的成長變得更為艱難。」這一句話值得每一位父母進行認真品讀。似乎現在所有的家長都在追求前衛的教育理念,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好的物質、完美的父母關係、不對孩子進行過高的要求……但也正是這樣爭先做「好父母」、拼盡全力、精疲力竭的父母,讓他們的孩子變得無處可依、焦慮。
  •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在小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完美的,而在家長眼中,孩子都是有缺點的,十全十美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我眼中的這個孩子堪稱完美,成績好,懂事大方,孝敬父母,待人有禮貌。可在他媽媽眼中,他也是個不完美的孩子。 他媽媽不滿意地說: 「孩子有很多缺點,最遺憾的是小時候沒有訓練好他的協調性,在嬰兒期,他沒學會爬,就直接學走路,沒經歷爬行階段的孩子,腦部與各項身體發展都會受到影響,所以他不像別的孩子那麼手腳靈活。」
  • 接受「不完美小孩」,讓孩子勇於做個「不完美小孩」
    「不完美小孩」好像跟所有大人們的傳統觀念有些衝突,畢竟誰願意自家小孩不完美呢?可是,完美小孩真的存在嗎?完美小孩就不會犯錯誤嗎?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為自己犯錯誤而感到羞愧,閉上眼睛思考一下,我們小時候犯了錯誤時的情景。
  • 怎樣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9張圖片告訴您!
    智慧父母:缺點、優點,都是特點。有的孩子軟弱、膽怯,意味著他做事謹慎靠譜;有的孩子磨蹭、優柔寡斷,說明他心思細膩、認真實在;有的孩子愛湊熱鬧、管閒事,那麼他一定有顆樂於助人的心……教育家約翰·格雷說過:我們不必去想該做什麼使孩子更美好,而是必須認識到我們的孩子已經是美好的了。
  • 接受不完美的孩子,才會有更美好的家庭
    為什麼孩子小小年紀,卻總會做出像離家出走、威脅父母這麼偏激、危險的舉動呢?難道他真的「天生反骨」嗎?不,不是這樣的。或許,他只是不如你預想的那麼「完美」。這個「叛逆」的孩子,從小一直在姥姥、姥爺身邊長大,平時與爸爸媽媽的接觸並不算多,所以能夠與父母親密談心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
  • 教育孩子最大的缺陷,就是父母追求完美
    孩子會感到自卑我們經常能聽到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說這樣的話"你怎麼這麼笨,一點小事都做不好"、"能不能用點心"、"哭什麼,有什麼哭的"……在孩子沒有完成家長要求的事情時,有的家長就會這樣去說孩子。這樣的言行就會給孩子傳遞一種錯誤的信號"家長只喜歡優秀的孩子,如果自己不優秀,家長就不愛自己"。在這種思想的驅動下,卻是很少有孩子能夠完成父母要求他們做的事情,他們會更在乎自己應該怎麼做才能讓父母對自己滿意。
  • 孩子上幼兒園嚷著沒人玩,父母可教孩子3招,幫孩子開啟社交路
    我們先來看下有哪些孩子容易在幼兒園被孤立:1、任性驕縱的孩子有些孩子在家裡父母過於驕縱,無論做什麼父母都順著他們,所以孩子們養成了任性的壞習慣。到了幼兒園,孩子不懂得分享,凡事總想讓別人順著自己,這樣一來,其他孩子都不願與其玩耍,於是就出現了被孤立的狀況。
  • 愛和孩子講大道理的,多半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大多是「低層次父母」!不少家長都好奇,為什麼我們給孩子講道理,總是感覺在對牛彈琴,沒有作用?其實,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明白,孩子並不是不聽我們講道理,他們也不是故意想要惹我們生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孩子的大腦發育不成熟。
  • 努力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別讓孩子為你的錯誤買單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年齡小,思想不成熟,自己必須要替孩子做打算,不會考慮孩子的意願,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成長。這種家長認為孩子只有把每件事都做好,才能夠變得越來越優秀,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那麼作為家長,怎樣去避免犯這樣的錯誤呢?
  • 「易怒」的父母,養出的孩子會是怎麼樣的?逃不開的這3種性格
    正所謂"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麼樣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性格、習慣。小華是一名90後的媽媽,有著很不錯的教育背景。儘管如此,她的脾氣是十分的暴躁,屬於易怒型的媽媽。小華有兩個女兒,每次大女兒考試沒有考試,甚至是沒得到第一名,她就會罵孩子,甚至還發怒到出手。大女兒在這種壓迫下,無力反抗,只能默默地不斷地接受著媽媽的壞脾氣,非常自卑,對生活不再抱有熱情。
  • 學霸父母的孩子什麼樣?如果不出意外,他們終將平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不僅學霸父母,每一個家長都需要面對:儘管躊躇滿志、傾盡全力,而我們寄予重望的孩子,如果不出意外,他們終將平凡 只不過這一點於學霸父母而言確實更難接受,對於這個「恨不得懷疑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疑難雜症,其實是有一些科學道理的。
  • 《伴你高飛》:教育的最大意義,或許是和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可惜艾米還是不適應,直到艾米發現一大片大雁蛋並把它們帶回家開始撫養。大雁出殼後出於本能把艾米認作媽媽,艾米也從這一群雁子中找回快樂,承擔起媽媽的責任。但是隨著這些雁子長大還不會飛翔以及政府不允許私自養雁等問題呈現在面前,艾米惆悵了。幸運的是,父親教她駕駛飛機然後讓她帶雁子飛上天,並帶雁子南遷。
  • 不懂得立規矩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人需要適應社會,就需要遵守規矩,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至關重要,能讓孩子規範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更好的適應社會,還會給孩子的發展帶來安全感。美國著名育兒專家斯波克博士曾提出:「如果你期待孩子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規矩可以讓你的期待成為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