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經常在後來看到這樣的私信:
「我家孩子總是調皮搗蛋,明明很聰明,就是不學習」;「我家孩子太內向了!學習?學習還好,我就是想讓他外向一點」;「我家孩子寫作業,總是馬馬虎虎,丟三落四的」;「我家孩子不喜歡喝牛奶」;「我家孩子太懶了」;「我家孩子……」
很多很多,關於對孩子不滿意的地方,父母常常能講出一大堆。
我能感受到父母們的焦慮,也能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期望。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完美、最好、人見人愛的那個小孩。但是每個小孩都是不一樣的,他們有自己的優點,有自己的缺點,這才是一個正常的人啊!
人有七情六慾,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在為人處世的時候,會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存在。
這個「獨特的魅力」,有人喜歡,就一定會有人討厭。
在父母與孩子之間,這個喜好也存在。父母喜歡安靜的孩子,偏偏自己家的孩子很調皮;父母喜歡活潑的孩子,偏偏自己家的孩子內向。
所以在父母要想孩子「完美」的時候,通常也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要求孩子的,這個「完美」真的是完美,還是孩子的情況不符合自己的「審美」和「期待」呢?這個問題,恐怕父母要好好想一下了。
父母怎樣做是接受不了孩子不完美。
有的父母說,我從來沒要求孩子完美,孩子做的差不多就行了。
這樣的父母真的像自己所說的要求孩子做的差不多就行了?
並不是父母不要求孩子「考100分」、「 做手工的第一」、「比不上隔壁某某」、「事事按自己的要求做」,才是要求孩子完美。
而是父母在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給孩子定了一個模樣,當孩子的行為、意識出現偏差的時候,父母就會覺得孩子「糟糕透了」。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遇到這幾件事的時候,會說什麼:
1、 孩子無緣無故大哭的時候;
2、 孩子亂發脾氣的時候;
3、 孩子說我想要那個玩具(超級貴)的時候;
4、 孩子說我不想上學的時候;
5、 孩子寫作業拖沓的時候;
6、 孩子考試很差的時候。
……
有幾個家長能說出:他是一個人,他有自己的欲望和痛苦,我要理解他。
大多數的家長的態度都是「壓不住自己的怒火」指責孩子不聽話、不懂事、莫名其妙。
甚至覺得,我已經讓他不要這樣做了,為什麼他還是這個樣子!
與其說讓父母接受「我們的孩子是不完美的」,不如說讓父母接受「我們的孩子不會始終聽我們的」很難。
很奇怪的現象,不管父母是不是自己做的很糟糕,都希望孩子能是一個完美的小孩,這樣的心理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
1、 孩子完美與否和孩子未來掛鈎
現在社會的競爭力非常大,孩子不僅僅是學習好就能成功,還要求孩子有很好的溝通能力,又要求孩子全面發展,什麼都不能落下,這樣孩子在未來才有機會跟別人一較高下。
父母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社會底層」,於是對孩子處處嚴格要求。
2、 害怕或想要孩子走自己的路
有些父母是對自己極度不自信,或是對自己極度自信,導致對孩子事事不滿意,對孩子事事插手。
前一種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讓孩子走和自己完全不同的路,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請家教、上培訓班。父母遺憾的事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這個時候,就會想讓孩子達到自己心目中的「完美」,讓別人給孩子制定一條路。
後一種父母對自己太過自信,以自己為標準,讓孩子複製自己走過的路,以為這樣就能讓孩子和自己一樣好,一樣完美。
3、 孩子完美與父母自己息息相關
還有一種是作父母的比較懶,不願意思考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的原因,只是希望孩子能夠按自己要求的那樣走。
這種情況下,當孩子不是父母心目中的「完美的表現」時,就要大發雷霆,想要幫孩子掰正到原來的路。
當父母把自己的主觀要求當成「完美」的標準線,並且要求孩子必須在這條線上走的時候,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呢?
1、 孩子對父母產生抗拒心理
產生抗拒心理是必然的。
當孩子一出生,就擁有渴望自由的天性。當父母把孩子按在一條線上成長時,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
有些孩子對父母所說的話,全盤接受
2、 孩子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當孩子出現一點點偏差的時候,父母的神經就緊繃起來。
擔心孩子的這種行為是不是就是「熊孩子」的表現,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就是一個壞孩子,是不是就毀了?
之前有個新聞,一個男孩偷錢,父母氣的揍他,網友評論:這孩子沒治了。一個小學生,出現偷錢的行為,就被人掛上了「完了」的標籤。
當孩子不完美,父母就把孩子全盤否定,這樣家庭中的孩子,才是真的「完了」。
我們的孩子不會始終是完美的,更不可能一直聽父母的話,也常常沒有能力達到父母的要求。
父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不斷在發展的人,當做一個不斷在進步的人。
孩子身上缺點很多、優勢很少,通常是因為父母只能看到孩子缺點,看不到孩子優點的教育方式,讓父母和孩子都忘了優點這回事兒。
父母所要求的「完美」,並不是客觀意義上的完美,而是自己主觀要求的完美。當孩子的行為或思想偏離父母的要求時,父母就如臨大敵,告訴孩子:這樣不對!這樣不行!
其實孩子的做法既不違背道德,也不觸犯法律,只是性格延伸出的一種特殊的行為模式。
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相貌、獨特的性格,獨特的成長和學習經歷,當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時,請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