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易,若是喜歡,請給七七點個關注,愛你呦
如果你的孩子和別人發生了爭執,甚至打架,作為家長你會怎麼辦呢?
最近在綜藝《新生日記2》中,幾對明星爸媽就曾探討過這個話題:
王弢爆料道,前幾天兒子赳赳在幼兒園和小朋友打架,而是還是主動出手。
劉璇說,兒子便不是一個小霸王,可是身為男孩,他的防衛心理很強,所以他們夫妻很糾結該怎麼教育孩子這個問題。
聽了劉璇夫妻的抱怨,Gai周延卻有著另一番見解,他說:
「如果是兒子的話,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解決。」
其實小朋友從家庭到學校,也是進入了一個「迷你小社會」,在這裡小朋友接受到了與家庭完全不同的相處方式,他們不再是唯一關注的焦點,他們需要自己交流,所以在這個過程很有可能會發生摩擦。
孩子就是在和同齡人的爭吵和吵鬧中成長起來的。
孩子的社交問題,看似很小,其實影響卻很大。如果父母要求一味地忍讓,那麼可能孩子便會缺乏安全感與平等交流能力;相反,如果父母一味縱容,孩子可能會無視規則的存在,成為當之無愧的「熊孩子」。
所以,家長需要正確對待孩子的「打架難題」。
01
教育學家加德納曾提出,所謂智能的內涵應是多元的,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智能類型,每個人都在某個特定領域發揮自身的才能以達到目的,創造價值。而這些能力都應是構成人類智能的一部分。
因此,對於性格不同的孩子來說,社交問題有著鮮明的個人特徵,需要具體案例具體分析。
在心理學著作《家庭心理百科》中,作者宋炯錫就詳細講述過這一話題。
宋炯錫是韓國高麗大學心理學博士,是韓國多個人氣綜藝節目的常駐心理學專家,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有著豐富的執導經驗。
孩子為什麼喜歡打架?書中提出,我們要從根源了解孩子暴力出手的原因。
來自環境中的模仿、學習,孩子對他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原生家庭所帶來的的影響會如實反應在孩子的人際交往中。很多生活在高壓環境中的孩子,他們也因為自身承受能力的不足,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反向給對方壓力和緊繃感。
在《超級育兒師》中,有一個小男孩叫做串串,他原本是一個聽話乖巧的孩子,可是一場搬家讓孩子的性格大變。
家長總是怒罵,「你能不能懂點事?」
可是家長不知道串串的改變是因為家長的缺席。
原來在鄉下,串串一直是散養式,父母恩愛,可是他們搬到西安後,由於家庭壓力大,父母經常爭吵。
陌生的環境,缺席的父親,不安的原生家庭,多重原因讓串串失去了安全感,可是選擇用暴力來保護脆弱的自己。
2.以滿足自身某種目的
有的小朋友一開始並沒有惡意,只是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安靜,無條件答應他的請求,當孩子的目的得到滿足,他便下意識認為這種方式可以達到目的,是最為「便捷」的手段。
3. 不懂得正確表達情緒,用極端方式宣洩負面情緒
《一年級》中,小學生馬皓軒脾氣急躁,一言不合就動手。很多不了解孩子的人,便會下定義「本性真壞」。
可是當我們認真去認識孩子的,卻發現馬皓軒卻是有著熱心腸的孩子,只是當遇到事情時,他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家長的驕縱讓他的勝負心很強,他就選擇了極端方式宣洩負面感情。
4.以打小朋友來吸引人注意的一種手段
因為現在的家庭多數是一孩家庭或者是二胎家庭,所以孩子們都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家庭所有的資源都向其傾斜,當他在外時,便不能享受矚目的感覺,所以下意識想要得到別人的注意力。
02
世上有多少「熊孩子」,就有多少「熊家長」。孩子剛出生時就是一張白紙,無論是黑白還是彩色都是有家長決定的。
想要孩子能夠穩定社交,不再「闖禍」,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通過對話尋找解決矛盾的方式。
家長習慣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壓制孩子,但是高壓的方式反而會讓孩子有緊繃感,而小學中階段正式學習在溝通中達成諒解,避免成為固執己見的人的關鍵,要讓孩子用學習表達自己的憤怒和壞情緒,同時要學會站在朋友的立場考慮問題。
2.教導孩子即使犯了錯也要懂得原諒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在朋友犯錯誤時也展現出寬容的態度。
家長要有原則性地包容孩子犯錯誤,理解和包容孩子。
孩子們很天真,有時候並不知道自己的「出手」對於朋友們來說是一種傷害,讓孩子們學會捍衛思考,逐漸學習理解和接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讓孩子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尊重和照顧他人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修課。
教育孩子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卻難上加難,除了我們要考慮孩子的成長問題,我們也要考慮:
如果孩子的想法和語言表達跟不上年齡發展,是否存在發育遲緩、認知和語言障礙的問題。要反省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如何加以改善。可以運用「運動」消耗身體能量,改善性格中的攻擊成分。 4.可以列舉一些示例讓孩子多注意,努力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解人意、懂得體諒他人的人。
在書中,不僅有關於孩子教育的難題解答,還有關於青少年成長、夫妻感情、父子關係等一系列的情感解答,也被譽為「家庭必備的心理急救醫藥箱」,幫助讀者走出心理誤區,科學解決自身問題,擁有更健康、更美好的人生。
現在原價120元,五折出售,僅需兩杯奶茶的錢,就可以得到,還可以領劵,快點擊下方小黃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