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拖延症與原生家庭五大傾向,解決拖延從解決家庭問題開始

2020-12-21 鐵蛋子聊育兒

前不久公司來了一位實習生小麗,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小麗人如其名清麗又機靈,可是工作上卻拖拖拉拉,典型的「拖延症患者」。每天早上上班打卡必遲到,上司交代的任務也總是拖到時限最後兩天才熬夜完成,經常聽她說要學門新技術又沒見她行動過。

時間一久,上司對她的行為表現很不滿,也沒有同事願意跟她做搭檔,小麗也明白這都是自己拖延症的毛病害的,開始反思患上拖延症的原因。

第二天小麗看到老闆在嚴厲批評另一位員工小華,因為他的任務沒做好,小華在一旁默默聽著,小麗卻聽得心驚膽顫流冷汗。事後還專門去安慰小華,讓他別傷心,可是小華表示自己並沒有難過,相反還很欣慰能有人指正她的錯誤。小麗覺得如果挨批評的是自己,她一定會備受打擊,消沉下去。這才突然明白了自己拖延的原因,因為她從小就經常被父母責罵,導致做事愛退縮,一直拖延,不敢進行下去。

原生家庭與拖延症

由此可見,小麗拖延症的毛病和她的原生家庭有關。眾所周知,原生家庭與孩子的成長密不可分。佛洛伊德說過:「個人生活的不幸,可以在其過去的經驗,尤其是童年時期的經驗中尋找根源。」那麼,原生家庭是如何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並導致了拖延症的出現呢?我們就來好好深究一下:原生家庭導致拖延五宗罪—壓力傾向、懷疑傾向、控制傾向、依附傾向、疏遠傾向。

1、壓力傾向。

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許多家庭一直對家庭成員奉行著高標準,嚴要求的原則,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你可一定要好好學習,咱們家就靠你一個人了。」「二叔家的孩子考了班上第一,你考個年級第一,給他們看看。」「你可是村裡第一個大學生,比他們強多了」等等,讓孩子壓力過大,內心會認為自己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太過完美主義。

但孩子怎麼可能不失敗呢?他們也是平凡人,可是在家庭的重壓之下,只能利用拖延來逃避失敗和家人的譴責,內心會變得壓抑,用「我不是做不成,只是懶得做,不然一定會成功的」來掩飾自己的平凡。

2、懷疑傾向

對孩子抱著懷疑態度。無論孩子做什麼,做得有多好,家長都不願意肯定孩子的成績。「怎麼沒考滿分?那一分差哪了?」「連這都做不到,你還能幹什麼?」孩子高高興興拿著成績單去求表揚,換來的卻是父母的冷嘲熱諷和吹毛求疵。慢慢的就會自我懷疑「我真的這麼沒用嗎?」「我好像什麼都做不好。」在父母的懷疑下,孩子潛意識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很無能的人,自信心倍受打擊,不敢迎難上前。

所以只能依靠拖延來遮蓋,一直拖下去,好讓自己不用面對那個問題,免得再受打擊,慢慢養成了拖延的習慣。

3、控制傾向

對孩子的控制欲太強,有些父母為了表現傳統大家長的權威,突顯自己的高姿態或是把對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對孩子發號施令「今天上午你必須把這個任務完成。」「下午必須練四個小時的書法。」「九點之前不能再說話,必須得睡覺」「不能再和那個朋友玩」等一系列命令,對著孩子指手畫腳,美名其曰「我是為你好」,宛如一個360度無死角的監控無時無刻不在監視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承受不住這種生活的孩子,沒辦法明面上反抗,就會試圖用拖延的行為激怒父母,企圖削弱他們的控制。「你讓我做,我偏不做,就不做」以此為自己贏得獨立的機會。

4、依附傾向

太過溺愛孩子,事事包辦。該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的搶先一步替孩子完成。「讓媽媽幫你做。」「寶貝,你休息吧,有我就行了」,「不想寫就不寫了,媽媽不怪你。」這種方式往往會培養出中國式巨嬰,反對孩子獨立做事,希望孩子做什麼事都要依靠家庭。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弱,動手能力也差,自己也會慢慢明白一個人什麼都做不好,在學習和生活中習慣性找人幫助,利用拖延來逃避必須要獨立面對的事情。

5、疏遠傾向

對孩子的態度不冷不熱。當孩子想與父母親熱擁抱時,一口回絕「離我遠點」「自己去,不要煩我」這種過度疏遠的態度導致親子關係淡薄,孩子遇到困難也不會主動向家人尋求幫助,心裡難過也不會找父母訴苦。變得自怨自艾事事拖延不作為,「反正沒人關心,完成了也沒人在意。」

以上五種傾向,在現代家庭中已經屢見不鮮,對孩子的影響或深或淺。但只要父母們及時發現並做出合理的措施改正,就還不算晚。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首先父母要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很多高壓家庭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還有的認為自己身為父母做的不好,沒法帶給孩子優質的生活而自責,不滿足自己和孩子的平庸。身為父母要以身作則放平心態,要明白大多數家庭都是這樣的,家長們要學會接納自己,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要學會理解自己。同時也要理解孩子,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們也有發光發亮的潛質。有時候不完美,恰恰是最完美的。

其次,面對拖延的孩子,教會他們先樹立小目標。拖延的前提是畏難和逃避。教會孩子把大目標拆解開來,拆解成上手容易的小目標,並且難易混合。比如說,給假期作業做一個合理的計劃表,精確到每一天做哪個,儘量在這個時間段完成。而且要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這樣會提高目的性和可實現度,還能提高孩子自我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降低拖延帶來的自責感。

最後,要多多鼓勵和陪伴孩子,營造出良好的原生家庭氛圍。有親子依賴關係的研究人員發現:「父母親只需要在30%的時間內對孩子有呼應,就會養成孩子與父母間牢固的情感依賴。」從上文中的幾種傾向中可以看出很多孩子認為自己不被重視,不受關愛而養成的拖延壞習慣,所以家長要多陪伴孩子,該讚美就讚美,相信孩子是優秀的。但是該批評就批評,批評過後也要鼓勵。

結語: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原生家庭的影響與孩子的成長密切相關,家長們一定要及時發現並改正,避免把情緒帶到孩子身上,學會支持並肯定孩子,及時補救拖延症,一切都有扭轉的可能。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影響「拖延症」的五種家庭因素,你的「拖延」與家庭有關
    「拖延」就是不斷將事情後推,甚至逃避。表面上看也許是因為懶、不想做,其實在這已經成為常態的「拖延症」的背後,存在著不為人知的深層次原因。家庭對我們產生了非常深遠和根本的影響,那引起個體「拖延」的主要家庭傾向有哪些呢?
  • 乾貨|深度分析拖延症背後的心理問題
    本文精選了豆瓣8.2分的《拖延症心理學》內容,再結合自身的經歷,和大家主要分享兩個方面:拖延症的深層原因+解決拖延症的實用方法。全文大約4200字,閱讀需要7-8分鐘。另外,《拖延症心理學》中有提到5個基本的家庭傾向,這5個傾向和與之相伴隨的內心恐懼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1)施壓當家長不斷向孩子施壓的時候,孩子容易覺得壓力很大,於是想要逃避拖延。
  • 《拖延心理學》①:人人都有拖延症
    假期結束了,我們的共讀開始了。今天我們開始閱讀《拖延心理學》。今天的文章會比較長,除了領讀之外,我想先和大家聊一聊為什麼選這本書。01 為什麼選這本書?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看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書籍或者乾貨文章,看的時候很受啟發,但真正執行的時候卻很難。比如你知道番茄鍾很有效,但你不可能把每一天切割成一個個番茄時間。
  • LSPACE丨拖延症是天生的嗎?
    後來,為了進一步探究基因的作用,Gustavon和Mikake比較了同卵雙胞胎的拖延傾向,發現在同卵雙胞胎中,只有不到50%的共同變異可以用遺傳來解釋。這樣來看,在你拖延的時候,遺傳不能再成為你的背鍋俠了。
  • 心理學:解決「拖延症」的最佳辦法,就是做好這件事
    這就是拖延症的可怕之處,甚至,我也有拖延症,我給自己規定的寫文章時間是,上午11點開始,結果每次都拖延到了下午一點開始。仿佛成了習慣,不拖延我就會渾身難受,不拖延就不會是我,甚至如果按照心裡的規定時間行動,我會覺得缺了點什麼,於是繼續開始拖延,仿佛拖延成了我的靈魂。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相信你也有類似的想法,那麼,我們為什麼有拖延症呢?
  • 蘿蔔共讀 |《拖延心理學》:告別拖延帶來的恐懼與焦慮,重新掌控人生
    點擊收聽    主播 邱博 溫情解讀 《拖延心理學》自出版三十多年來,幫助了全球數以千萬的,被拖延問題深深困擾的人們
  • 《終結拖延症》:戰勝拖延症最好的方法,讓你不再為拖延而煩惱
    領導安排的工作報告明天要交,今天心情不佳,明天交明天在寫吧……明明可以提前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可是拖延的心裡讓自己一拖再拖,到最後後悔自己浪費了時間感到很痛苦。有嚴重拖延症,沒有自控能力,工作永遠幹不完,總是磨時間怎麼辦?《終結拖延症》這本書是拖延青年的福音,以行之有效的心理學方法,搞定拖延症!
  • 拖延症是一種病嗎?有了拖延症該怎麼辦?
    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我們想去完成自己的某個目標或者完成某項任務,但是一直拖延而沒去做,一直到逼到不做不可或任務末期的時候才慌忙開始。這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我們意識上下定決心想要去做,但是確莫明奇妙的一拖再拖遲遲而不去動手。
  •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拖延症不等於慢性子,父母要這樣引導
    從晚上吃完飯八點就開始寫,一直寫到十二點,足足用上四個小時,這未免也太誇張了吧?馬麗心裡直納悶,於是開始觀察起孩子寫作業的狀態來。彬彬寫作業的時候特別不專心,剛寫了沒有五分鐘就開始做別的事情,轉筆、玩橡皮、喝水、亂塗鴉,這些小動作根本就沒停下來過。
  • 很困卻不想睡覺也是拖延症的一種
    其實這也是一種疾病,叫晚睡強迫症,此病的患者意識到自己該睡覺了,但就是不想睡。在心理學上是「拖延症」的一種,過於執著、擔心、牴觸心理等都是誘因,可能會反映到生活其他方面。   對於有些人來說,熬夜似乎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事情,還有很多人說,似乎不夠夜深的話他就會睡不著覺,總之身體都在不由自主地等著一個鐘點,確認已經勞累到不行了,兩點三點不止了,才會戀戀不捨地進入夢鄉。
  • 孩子有拖延症?家長更需看到孩子拖延背後的心理問題
    現在很多人都有拖延症,拖延症本身只是一種自我調節失敗,但是嚴重拖延症患者心理健康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前段時間帶孩子出去玩,正好碰到好久不見的一位朋友,就約了一起吃午飯。吃飯期間談起孩子的話題,朋友顯然有非常多的話題,談了好多關於孩子的事情,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位朋友說起他家小孩子有拖延症這個問題。
  • 拖延症背後的行為心理學依據,如何緩解拖延症的心理折磨?
    01拖延症是一個世紀難題。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就發明了一個詞,用於描述意志力薄弱、無自制力的現象:akrasia。Akrasia指的是儘管你知道現在應該、必須去做某件事,但就是不去做,而是去做其他並不要緊的事情。
  • 你有拖延症嗎?竟有75%的大學生有拖延症,教你如何擺脫拖延毛病
    據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的調查顯示,75%的大學生存在拖延的情況。拖延是一位「時光殺手」,殺死了很多人寶貴的時光。現今,拖延是大多數人的通病,「明日何其多,不妨再拖拖」是多數拖延者奉行的準則。有拖延症的人,通常表現為懶惰、專注力差、手忙腳亂等,拖延給很多人的生活帶來不利,如何戰勝拖延?給大家推薦以下幾個方法:方法一:改變環境拖延患者「老託歲月」裡,身邊應該少不了手機、沙發和身邊其他事物。
  • 拖延症的應對策略④
    看清拖延行為是怎樣運作的,以及有效改變拖延思維(認知方法),幫你建立起你的忍耐力和持久性(情緒方法),取定你的方向,落實行動(行為方法)。(1)改變認識首先不要把自己稱為拖延症患者,自貼拖延症的標籤。我沒有拖延症,所以我現在要去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說我有拖延症,所以這個問題我沒法解決。
  • 《拖延心理學》②:拖延症的根源、後果及怪圈
    害怕同樣的經歷重演④ 夢想:覺得夢想難以實現,而且說出來怕別人覺得自己幼稚⑤ 懷疑: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做不成事情,達不到目標⑥ 壓力:事事力求完美,給自己太大壓力2、對生活的頑固信念① 總覺得還有很長的時間,比如還有三天才交報告,但其實時間過得很快的② 對自己太過自信,覺得只需要最後的一兩個小時就能完成③ 在原生家庭中所受的影響會延續到成年以後
  • 孩子越催越慢,心理學:拖延症有原因,催促不是解決之道
    從早上起床就開始,喊小孩10遍,他還是躺在被窩裡不動。手裡拿著牙刷半天也不願意放嘴裡刷,吃個早飯催半天還是慢悠悠的,眼看著自己上班就要遲到,只能半推半就的送學校了。晚上放學回來寫作業也是要不停的催促,才開始懶洋洋的翻開書包,拿出作業本,別人家小孩半小時能寫完的作業,他一可以從太陽落山寫到旭日東升。像海陸這樣覺得很崩潰的心情,我可以理解。
  • 孩子的拖延究竟與什麼相關?父母不知不覺中的三大傾向,才是原因
    與此同時,靜姐也在反省自己,平時總說孩子有拖延症,一味的催他學習寫作業,現在才發現自己的拖延症也很嚴重,同時也覺得孩子的拖延症恐怕不是那麼容易改了。我倆就這個問題聊了很長時間。靜姐反思自己拖延症的深層原因,以此來代入孩子的問題:1、只顧眼前回想自己為啥會拖延,其實很簡單,就是這會兒不想幹,或者是想著還有時間,這也是大多數人拖延的原因。
  • 為什麼我們總是拖延?三個簡單方法解決拖延症,是我用過最有效的
    曾經我也是一個拖延症的重度患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嘗試著很多方法,也看了幾本與自律、拖延症相關的書籍。所以接下來我會分享所學到的一些克服拖延症有效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嗯,那我們開始吧!它不僅幫助我克服了拖延症的問題,還大大的提高了我的工作和學習效率,也是消除疲勞的好途徑。用手機計時功能,設定你的番茄鍾25分鐘的倒計時。在這25分鐘時間內,你要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
  • 如何擺脫拖延症的困擾?專家教你三種方法,從此告別拖延症
    許多人都因為拖延症而煩惱不已,因為拖延症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正常學習、生活和工作,相信大家也都遇到過類似的煩惱吧?那麼,為什麼我們做事情會拖延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的大腦非常地活躍,一直都在不停地操控著我們的注意力,控制著我們的身心,導致我們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很難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結果就導致了拖延症。#教你告別拖延症#可以說,大腦是人類最神奇的器官之一,雖然只佔人體總重量的3%,但卻消耗了人體20%的能量。
  • 克服拖延症的感覺比做愛還爽?
    如果我去參加一個關於拖延症的沙龍,抱有的期待也一定會是「治好我的拖延症」。最好能給個直截了當的「藥方」,一舉攻克。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已經有太多人給出了藥方。暢銷書裡面關於拖延症的數不勝數,僅我自己看過的,就有《拖延心理學》、《7天攻克拖延症》等等。如果你去百度「拖延症」,也會得數不勝數的藥方,某心理學網站的一篇名為《10個治癒拖延症珍藏版心理技巧》已經有了20多萬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