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公司來了一位實習生小麗,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小麗人如其名清麗又機靈,可是工作上卻拖拖拉拉,典型的「拖延症患者」。每天早上上班打卡必遲到,上司交代的任務也總是拖到時限最後兩天才熬夜完成,經常聽她說要學門新技術又沒見她行動過。
時間一久,上司對她的行為表現很不滿,也沒有同事願意跟她做搭檔,小麗也明白這都是自己拖延症的毛病害的,開始反思患上拖延症的原因。
第二天小麗看到老闆在嚴厲批評另一位員工小華,因為他的任務沒做好,小華在一旁默默聽著,小麗卻聽得心驚膽顫流冷汗。事後還專門去安慰小華,讓他別傷心,可是小華表示自己並沒有難過,相反還很欣慰能有人指正她的錯誤。小麗覺得如果挨批評的是自己,她一定會備受打擊,消沉下去。這才突然明白了自己拖延的原因,因為她從小就經常被父母責罵,導致做事愛退縮,一直拖延,不敢進行下去。
原生家庭與拖延症
由此可見,小麗拖延症的毛病和她的原生家庭有關。眾所周知,原生家庭與孩子的成長密不可分。佛洛伊德說過:「個人生活的不幸,可以在其過去的經驗,尤其是童年時期的經驗中尋找根源。」那麼,原生家庭是如何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並導致了拖延症的出現呢?我們就來好好深究一下:原生家庭導致拖延五宗罪—壓力傾向、懷疑傾向、控制傾向、依附傾向、疏遠傾向。
1、壓力傾向。
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許多家庭一直對家庭成員奉行著高標準,嚴要求的原則,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你可一定要好好學習,咱們家就靠你一個人了。」「二叔家的孩子考了班上第一,你考個年級第一,給他們看看。」「你可是村裡第一個大學生,比他們強多了」等等,讓孩子壓力過大,內心會認為自己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太過完美主義。
但孩子怎麼可能不失敗呢?他們也是平凡人,可是在家庭的重壓之下,只能利用拖延來逃避失敗和家人的譴責,內心會變得壓抑,用「我不是做不成,只是懶得做,不然一定會成功的」來掩飾自己的平凡。
2、懷疑傾向
對孩子抱著懷疑態度。無論孩子做什麼,做得有多好,家長都不願意肯定孩子的成績。「怎麼沒考滿分?那一分差哪了?」「連這都做不到,你還能幹什麼?」孩子高高興興拿著成績單去求表揚,換來的卻是父母的冷嘲熱諷和吹毛求疵。慢慢的就會自我懷疑「我真的這麼沒用嗎?」「我好像什麼都做不好。」在父母的懷疑下,孩子潛意識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很無能的人,自信心倍受打擊,不敢迎難上前。
所以只能依靠拖延來遮蓋,一直拖下去,好讓自己不用面對那個問題,免得再受打擊,慢慢養成了拖延的習慣。
3、控制傾向
對孩子的控制欲太強,有些父母為了表現傳統大家長的權威,突顯自己的高姿態或是把對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對孩子發號施令「今天上午你必須把這個任務完成。」「下午必須練四個小時的書法。」「九點之前不能再說話,必須得睡覺」「不能再和那個朋友玩」等一系列命令,對著孩子指手畫腳,美名其曰「我是為你好」,宛如一個360度無死角的監控無時無刻不在監視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承受不住這種生活的孩子,沒辦法明面上反抗,就會試圖用拖延的行為激怒父母,企圖削弱他們的控制。「你讓我做,我偏不做,就不做」以此為自己贏得獨立的機會。
4、依附傾向
太過溺愛孩子,事事包辦。該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的搶先一步替孩子完成。「讓媽媽幫你做。」「寶貝,你休息吧,有我就行了」,「不想寫就不寫了,媽媽不怪你。」這種方式往往會培養出中國式巨嬰,反對孩子獨立做事,希望孩子做什麼事都要依靠家庭。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弱,動手能力也差,自己也會慢慢明白一個人什麼都做不好,在學習和生活中習慣性找人幫助,利用拖延來逃避必須要獨立面對的事情。
5、疏遠傾向
對孩子的態度不冷不熱。當孩子想與父母親熱擁抱時,一口回絕「離我遠點」「自己去,不要煩我」這種過度疏遠的態度導致親子關係淡薄,孩子遇到困難也不會主動向家人尋求幫助,心裡難過也不會找父母訴苦。變得自怨自艾事事拖延不作為,「反正沒人關心,完成了也沒人在意。」
以上五種傾向,在現代家庭中已經屢見不鮮,對孩子的影響或深或淺。但只要父母們及時發現並做出合理的措施改正,就還不算晚。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首先父母要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很多高壓家庭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還有的認為自己身為父母做的不好,沒法帶給孩子優質的生活而自責,不滿足自己和孩子的平庸。身為父母要以身作則放平心態,要明白大多數家庭都是這樣的,家長們要學會接納自己,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要學會理解自己。同時也要理解孩子,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們也有發光發亮的潛質。有時候不完美,恰恰是最完美的。
其次,面對拖延的孩子,教會他們先樹立小目標。拖延的前提是畏難和逃避。教會孩子把大目標拆解開來,拆解成上手容易的小目標,並且難易混合。比如說,給假期作業做一個合理的計劃表,精確到每一天做哪個,儘量在這個時間段完成。而且要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這樣會提高目的性和可實現度,還能提高孩子自我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降低拖延帶來的自責感。
最後,要多多鼓勵和陪伴孩子,營造出良好的原生家庭氛圍。有親子依賴關係的研究人員發現:「父母親只需要在30%的時間內對孩子有呼應,就會養成孩子與父母間牢固的情感依賴。」從上文中的幾種傾向中可以看出很多孩子認為自己不被重視,不受關愛而養成的拖延壞習慣,所以家長要多陪伴孩子,該讚美就讚美,相信孩子是優秀的。但是該批評就批評,批評過後也要鼓勵。
結語: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原生家庭的影響與孩子的成長密切相關,家長們一定要及時發現並改正,避免把情緒帶到孩子身上,學會支持並肯定孩子,及時補救拖延症,一切都有扭轉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