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鍾登華
摘 要
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深刻認識發展成就,進一步堅定高等教育制度自信。我國在短時間內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立場更加突出,服務國家能力和水平顯著增強,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不斷提升。要聚焦教育強國建設,提升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要把握好6個關鍵點:明確方位、錨定目標;體現改革創新根本動力;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目標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制度自信;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未來發展新藍圖。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應從以下兩方面著力。
一、深刻認識發展成就,進一步堅定高等教育制度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先後到十多所高校視察指導,推動高等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1.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培養質量、服務能力實現了歷史性提升。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在校大學生超過4 000萬,實現了大眾化向普及化階段的跨越。我國短時間內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被評價為「高等教育發展奇蹟」,有力支撐了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同時也滿足了更多孩子上大學的願望,越來越多的孩子通過教育改變了命運,教育的人民立場更加突出。
2. 高等教育服務國家的能力和水平顯著增強。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帶動高等教育提升質量和對接服務重大需求。高校學科專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新設置了集成電路、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一批急需緊缺專業。高校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不斷規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不斷完善,緊盯「卡脖子」領域,布局建設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大平臺和前沿科學中心,開展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試點,把高校的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優勢。如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有117個國家和地區、4186所學校的631萬名大學生報名參賽。經統計,前5屆大賽參賽項目,累計創辦企業超過7萬個,創造就業崗位超過60萬個。創新驅動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成效非常突出。
3. 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嚴格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高校黨的全面領導得到有效加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高校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發展工作,主動應對危機,廣泛開展在線教學,集中力量開展應急科研攻關,在檢測試劑、疫苗研發、藥物攻關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有序推進復學複課,守住了校園一方淨土,保持了高校的穩定,經受住了疫情大考,做出了重要貢獻,充分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新中國成立70餘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高等教育發展成就,進一步凸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須堅持紮根中國、融通中外,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制度自信。
二、聚焦教育強國建設,提升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是基礎研究主力軍、原始創新主戰場、人才培養主陣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必須以強烈的使命感和改革開放精神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加快建設教育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方向。高等教育要把握好6個關鍵點。
一要明確方位、錨定目標。如何實現高質量的普及化,如何確保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要明確可衡量的指標和要求,倒排工期,如期完成。二要體現改革創新根本動力。緊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三要堅持問題導向。認真研究在新的歷史徵程中,特別是在「十四五」時期,教育系統應該從內涵、外延、工作措施等方方面面,全面系統深入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四要堅持目標導向。深刻理解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託,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五要堅持系統觀念。強化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更大程度集聚支持高等教育發展的資源,更大程度營造有利於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六要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堅持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以高治理效能支撐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中國政府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各國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為推動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原文刊載於《中國高教研究》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