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藍,這世上最美的顏色
一、 白族扎染技術介紹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俗稱「印花布」或「扎花布」,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扎染工藝出現較早,始於公元前二世紀。因主產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而人們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同時筆者認為,白族扎染者多為女性,因此這就是題目「纖纖靜女,經之絡之」的由來。
二、 白族扎染故事
於白族女性而言,扎染是節日裡必不可少的禮物。婚喪嫁娶,樣樣不能少了扎染。於是,在孩子周歲之前、在女兒出嫁之前,白族女性日日夜夜一針一線地縫,一點一滴地把愛融匯到色彩斑斕的扎染作品中去。對他們來說,扎染是愛的象徵,用著扎染的布,感受到的都是滿滿的愛意。隨著扎染非遺項目的申請,扎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然而,也有不少商人為牟利不惜破壞扎染的名聲濫用化學物進行染布,而古法扎染技藝都是用最好的板藍根進行染色,做到純天然不傷皮膚。有不少外地人慕名前來,只為求得一件扎染藝術品。逐漸地,扎染已經成為了白族一種藝術象徵和民族精神的載體。扎染極費心神和眼睛,扎染過程包括刻板、印花、脫漿、多次沉染、晾曬、漂洗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白族人智慧和勤勞的象徵。
三、 扎染歷史
3.1唐宋時期的扎染
扎染有著悠久歷史。唐代盛行扎染,從唐代《南詔中興國史畫卷》和宋代《大理國畫卷》中人物的衣著服飾來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術。宋代《大理國畫卷》所繪跟隨國王禮佛的文臣武將中有兩位武士頭上戴的布冠套,同傳統藍地小團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於服飾的直觀記錄。 特別在盛唐年間,扎染在白族地區已成為民間時尚,扎染製品也成了向皇宮進獻的貢品。唐貞元十六年,南詔舞隊到長安獻藝,所著舞衣"裙襦鳥獸草木,文以八彩雜革"即為扎染而成。
十世紀,宋仁宗明令嚴禁扎染物品民用,把它作為宮廷專用品。
3.2明清時期的扎染
明清時期,洱海白族地區的染織技藝已到達很高的水平,出現了染布行會,明朝洱海衛紅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時的暢銷產品。
3.3民國時期的扎染
到了民國時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孫中山就十分喜歡白族的扎染技術,扎染變得越來越普遍化。
3.4近代以來的扎染
近代以來,大理染織業繼續發展,周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工織染村。1984年,周城興建了扎染廠,帶動近5000名婦女參加扎花,扎染越來越國際化,甚至有80%以上銷往日、英、美、加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供不應求。這裡,婦女們個個在扎花,戶戶在入染,已成為重要的扎染織物產地,生意十分紅火。
四、 扎染列入非遺的感受
扎染,其實就是一個故事,幾代人還沒有講完的故事; 扎染,抑或是一段讓人難以忘懷的過往,童年的,爺爺的,父親的,我的..扎染,走出去,就多了一份對生活的選擇,一生中也無法釋懷的牽掛; 扎染,在地域裡守望,老廠子,老染針,在牆旮旯裡曬太陽,慢慢演變成傳說; 扎染,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愛恨,前天的,昨天的,還在訴說今天的了院,把一切傳統的在這裡斷裂,衍生新的思維創造,但依然是傳統,未來可以印證的最生動的傳統。
2006年5月20日,該 扎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雲南省大理市的張仕紳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在我看來這是一項很有利的舉措,畢竟我們都應該留下它,記住它所有的美麗和輝煌,記住在它的色彩下歡笑過、痛苦過,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