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是裙子的主場,魚尾裙、A字裙、包臀裙、百褶裙、蓬蓬裙 蛋糕裙、鎖骨裙……或經典,或潮流的款式,包你一整個夏天都美美噠!
其實在古代,裙子也是漢服的「主菜」,羅裙、襦裙、馬面裙、百褶裙、闌幹裙、月華裙、鳳尾裙、石榴裙、無緣裙、朝裙、間色裙、彈墨裙、花間裙……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
下面,小新就為大家介紹幾款「裙子」文物。
馬王堆漢墓被稱為「東方的龐貝古城」,出土文物多達3000餘件,尤為珍貴的是一號墓保存的大量絲織品,絹、綺、羅、紗、錦應有盡有,還有一件國寶「素紗襌衣」。
這件素絹裙也出自一號墓,長87釐米,腰寬143釐米,用4幅絳紫色素絹縫製而成,上寬下窄,呈梯形。上部加縫裙腰,裙腰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繫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也沒有緣邊,當時稱「無緣裙」。
裙子尺寸很小,是隨葬俑所穿,由八幅印花絹拼貼,呈喇叭狀,收腰寬擺的款式最能修飾身形。此裙採用夾板印花工藝,紋飾是白色瓜葉紋,做工精良,保存完好,堪稱唐代留存紡織品的上乘之作。
王昌齡在《採蓮曲》中寫道:「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可以想像,唐代女子面如芙蓉,身著綠地印花絹裙,體態婀娜,裙裾蹁躚,該是怎樣一幅景美人更美的唯美畫卷。
石榴裙,是唐代年輕女子極為青睞的一種服飾款式。這種裙子色如石榴之紅,不染其它顏色,往往將穿著它的女子襯託地俏麗動人。
1987年,在神秘的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一大批唐朝的稀世珍寶,其中就有武則天的蹙金繡石榴裙。這件石榴裙採用的綾紋織金錦工藝,代表了唐代工藝的最高水平,捻金線平均直徑0.1毫米,最細處僅0.06毫米,比頭髮絲還細。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這首《如意娘》和法門寺地宮裡石榴裙或許可以證明,女帝一生雖然閱人無數,最愛的還是「當初那個輕喚媚娘的誰」。
裙門鑲邊花紋為「四愛圖」,即菊花、梅花、荷花、蘭花。
馬面裙又稱「馬面褶裙」,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襉,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裙腰左右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
馬面裙是中國古代裙子的集大成者,根據製作工藝的不同,還可細分為百褶裙、魚鱗裙、月華裙、闌幹裙等。
晚晴時期,人們把百褶馬面裙的裙襉用絲線連綴起來,固定褶襉造型。走起路時,裙擺輕拉,百褶呈魚鱗狀散開,故稱之為「魚鱗裙」。
月華裙,裙身兩側各十道細褶,每褶用一種顏色或一種花紋圖案,輕描淡繪,色極淡雅。一走一停間,裙面仿佛皎潔的月光呈現耀眼的光華,因此得名「月華裙」。
闌幹裙,特點是裙身兩側有縫合的闌幹邊,裙門和下擺鑲有較寬的邊飾。
▲ 清代 紅暗花羅彩繡鑲帶側褶裙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這條側褶裙,堪稱闌幹裙的典型代表作。裙身兩側留有小開禊,開禊內襯鑲綠絹。裙門的鑲邊寬大雍容,分兩組:外面一組平針繡花鳥,裡面一組平針繡串枝菊花玉蘭,底端做成如意雲頭,布局新穎別致,做工精良考究。
鳳尾裙是清代裙子裡的「奇葩」。用綢緞裁剪成條狀,尾端裁成尖角,繡以花卉紋飾,兩邊以金線鑲滾,接於腰頭。走起路來,彩條飄舞,金線閃爍,宛如鳳尾,因此而得名。
▲ 清晚期 龍鳳花卉紋鳳尾裙
因彩條之間空隙較大,不能單獨穿著,常作為附屬服飾圍繫於馬面裙之外。
哪一款裙子最讓你心動?最能體現中華傳統的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