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H3(OH)2-CH2-CH2-NH2) 由腦內分泌,可影響一個人的情緒。
它正式的化學名稱為4-(2-氨基乙基)-1,2-苯二酚(4-(2-aminoethyl)benzene-1,2-diol)。
Arvid Carlsson確定多巴胺為腦內信息傳遞者的角色使他贏得了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
這種腦內分泌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也與上癮有關。
愛情其實就是因為相關的人和事物促使腦裡產生大量多巴胺導致的結果。吸菸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癮者感到開心及興奮。
根據研究所得,多巴胺能夠治療抑鬱症;而多巴胺不足則會令人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嚴重會令病人的手腳不自主地震動或導致帕金森氏症。
2012年有科學家研究出多巴胺可以有助進一步醫治帕金森症。治療方法在於恢復腦內多巴胺的水平及控制病情。
德國研究人員稱,多巴胺有助於提高記憶力,這一發現或有助於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治療。
多巴胺最常被使用的形式為鹽酸鹽,為白色或類白色有光澤的結晶。無臭,味微苦。露置空氣中及遇光色漸變深。
在水中易溶,在無水乙醇中微溶,在氯仿或乙醚中極微溶解。熔點243℃-249℃(分解)。
多巴胺也是大腦的"獎賞中心",又稱多巴胺系統。 化學式C8H11NO2
藥品特性
多巴胺(dopamine)是NA的前體物質,是下丘腦和腦垂體腺中的一種關鍵神經遞質,中樞神經系統中多巴胺的濃度受精神因素的影響,神經末梢的GnRH和多巴胺間存在著軸突聯繫並相互作用,以及多巴胺有抑制GnRH分泌的作用。
中腦的神經原物質多巴胺(Dopamine),則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從理論上來看,增加這種物質,就能讓人興奮,但是它會令人上癮。
多巴胺在前腦和基底神經節(Basal Ganglia)出現,基底神經節負責處理恐懼的情緒,但由於多巴胺的緣故,取代了恐懼的感覺,因此有很多人的上癮行為,都是因多巴胺而起的。
你有否想過,人為什麼會思想,會有感覺,會對一些事物熱烈追求,這可能都只不過來自我們大腦內一些微小物質的化學作用而已。
阿爾維德·卡爾森等三人就是研究這種人皆有之的物質而獲得諾貝爾獎,他們研究的化學物質名叫「多巴胺」(dopamine),能影響每一個人對事物的歡愉感受。
人的腦中存在著數千億個神經細胞,人所以能有七情六慾,控制四肢軀體靈活運動,都是由於腦部信息在它們之間傳遞無阻。
然而,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之間存在間隙,就像兩道山崖中的一道縫,訊息要跳過這道縫才能傳遞過去。
這些神經細胞上突出的小山崖名叫「突觸」(synapse) 。當信息來到突觸,它就會釋放出能越過間隙的化學物質,把信息傳遞開去,這種化學物質名叫「神經遞質」,多巴胺就是其中一種神經遞質。
多巴胺的作用是把亢奮和歡愉的信息傳遞,人們對一些事物「上癮」主要是由於它。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彼得松在評論今屆獎項時就說:「菸民,酒鬼和癮君子統統與多巴胺數量有關,受多巴胺控制。」
香菸中的尼古丁會令人上癮,是由於尼古丁刺激神經元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快感。
因此,一些戒菸研究,都以針對多巴胺來進行。甚至有學者提出,愛情的產生,也源於多巴胺的分泌帶來了亢奮。
男女第一次渴望對方的時候,性荷爾蒙會分泌出睪酮和雌激素,這種渴望持續下去,到了陷入愛情階段,就會分泌多巴胺和血清胺 ,多巴胺是在愛情中最重要的物質,能讓人一時處於瘋狂的狀態,會讓你無法意識到對方的缺點,會擋住你的視線。
到了下一階段,男女會持續雙方的關係,並希望得到更密切的結合,就會發展到sex或者是結婚,這時就會分泌催產素或者加壓素。
而這些激素大概就能維持兩年時間,最多也就三四年。
一般來說,如果男人和女人認識超過兩年,內心就再也不分泌能感受愛情的荷爾蒙,愛情就會冷卻。
所以別太恨那個人,那個人只是忠心地按照自身的化學反應而採取行動而已。(摘取自《我叫金三順》臺詞)
人的生理狀態和精神狀態無時無刻不處於體內各種激素的調控之下,激素們演繹著複雜冗長的劇情,呈現出人生百態,多巴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多巴胺(Dopamine)是下丘腦和腦垂體中的一種關鍵神經遞質,能直接影響人的情緒,
同時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多巴胺濃度又受精神因素的影響。
這種神奇的物質可以使人感覺興奮,傳遞開心激動的信息,激發人對異性的情感。
其實,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愛情中心,就是下丘腦,下丘腦分泌的多種神經遞質,比如多巴胺,腎上腺素,就像丘比特之箭,當一對男女一見鍾情時,這些戀愛興奮劑就會源源不斷的分泌出來,於是我們有了愛的感覺,享受愛的幸福,甜蜜甚至眩暈,陷入其中無法自拔,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是「多巴胺們」在發揮作用。
人們總是貪戀美好的感覺,多巴胺帶來的興奮的確可以使人上癮,如同吸菸,酗酒帶來的快感一樣。
吸菸,酗酒甚至吸毒,也都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令人飄飄欲仙,難以戒掉。
品嘗巧克力的甜蜜,體驗愛情的幸福,癮君子騰雲駕霧的滿足感,都是幾乎同樣的機制在發揮作用。
那麼為什麼巧克力不像毒品一樣讓人無法自拔呢?
我們的大腦可以分辨出它們的不同,告訴我們這是哪一種感覺,從而調整機體的狀態。
一些有趣的研究結果顯示,購物帶給人的愉悅心情也與多巴胺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
購物能夠刺激大腦的主要區域,琳琅滿目的商品和對購物收穫的期待,都可以使多巴胺濃度上升,甚至超過了實際收穫時的興奮,於是即使是只逛不買,或者搜尋降價打折都會令人感覺很有樂趣。
反而有可能當時買了一件覺得十分喜歡的衣服,拿回家卻束之高閣,那是因為當購物完成之後,多巴胺的濃度會迅速下降,看到這件衣服的時候也不再有當時興奮的感覺,所以很多女人的衝動購物,也許罪魁禍首正是搗亂的多巴胺。
瑞典科學家Arvid Carlsson確定多巴胺為腦內信息傳遞者的角色使他贏得了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
愛情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多巴胺帶來的「激情」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愛可以永久狂熱。
不幸的是,我們的身體無法一直承受這種刺激,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可能永遠處於心跳過速的巔峰狀態。
多巴胺的強烈分泌,會使人的大腦產生疲倦感,所以大腦只好讓那些化學成分自然新陳代謝,這樣的過程可能很快,
也可能持續到三四年的時間。隨著多巴胺的減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不再,後果或者愛情歸於平淡,或者乾脆分道揚鑣。
如此說來,愛情的保質期只有三四年而已,所謂的「七年之癢」大概應該改為「四年之癢」吧。
不過愛情本身就是激情而又短暫的,這不是悲劇,並不是所有人都因為多巴胺的減少而選擇分手。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還有責任、親情、誓言、承諾,堅守著愛情和婚姻的更多是這些因素,不是電光火石一樣的激情。
在生活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經營,共同的進步,愛情還可以煥發出新的活力,這才是更廣義的愛。
借用一句嚴謹的表達,「當多巴胺風起雲湧的時候,我們狂熱地愛與被愛著,盡情享受愛的甜蜜;當多巴胺風平浪靜的時候,我們坦然處之,仍然為愛奉獻與努力,不離不棄。
造就購物狂
科學證實了薩米扎和許多消費者早就清楚的道理:購物能使人心情愉悅。
越來越多的大腦研究結果顯示,購物能夠刺激大腦的主要區域,改善情緒,讓我們心曠神怡──至少暫時如此。
瀏覽裝飾一新的假日櫥窗或找到一件心儀已久的玩具似乎會開啟大腦的獎勵中心,刺激大腦化學物質的釋放,使你達到購物興奮狀態。了解你的大腦對購物做出反應的方式有助於你認識假日購物的高峰和低谷,避免買家的後悔和減少支出過度的風險。
假日購物的許多樂趣都同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多巴胺有關。
多巴胺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跟愉悅和滿足感有關,當我們經歷新鮮、
刺激或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時,大腦中就會分泌多巴胺。對許多人而言,購物就屬於此列。
印第安納大學教授、研究購物成癮行為的恩格斯說,人們在所居住小區之外的其他地區購物時會更加揮霍無度。
但對大腦活動的核磁共振研究顯示,多巴胺的濃度與預期經歷的關係要比實際經歷更密切,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在逛商店或尋找廉價商品時會感到很有樂趣。
多巴胺能讓一個人痴迷於購物,做出錯誤的決策。
埃默裡大學的伯恩斯說,多巴胺可以解釋為何一個人購買鞋子後卻從來不穿。
他說,看到這雙鞋後,這個人的多巴胺就大量分泌。他說,多巴胺會刺激你的購買慾望。
它就像是行動的助推劑一樣,但一旦購買行為完成後,其濃度就會下降。
神經學家、研發主管劉易斯也指出,假日期間擁擠的顧客、惡劣的服務和你已經支出過多金錢的現實會迅速打消購物的良好感覺。
了解購物在我們大腦中引發的實際變化有助於做出更好的購物決策,避免在多巴胺帶來購買衝動時過度支出。
比如,從想購買的物品前走開,第二天再來選擇將會消除購物衝動,有助於做出更加清醒的決策。
印第安納大學的恩格斯整理了一份注意事項,幫助人們更好地做出購物決策。
儘管這些步驟旨在幫助具有強迫性購物問題的人們,但對充滿假日購物狂熱心情的任何人都適用。
——只購買清單上的商品,避免購物衝動。
——使用現金或借記卡。財力限制能夠使你在產生購物衝動時放棄負擔不起的商品。
——在商店關門或把錢包落在家裡時瀏覽櫥窗中的商品。你可以享受到購物的樂趣,同時沒有支出過度的風險。
——在拜訪親友時不要購物。在陌生場所的購物新鮮感很可能會讓你購買不需要的商品。
多巴胺與愛情
讓人舊情難忘熱戀是美妙的,分手是痛苦的,但卻都是幸福的。
不過不幸的是,熱戀之後的單身男女似乎總難再找到那曾有的激情和心儀的對象。
為什麼會這樣,美國科學家通過研究田鼠揭開了其中的奧秘。
田鼠是實行終身一夫一妻制的「性情動物」。
據英國《衛報》12月5日報導,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學者專門對這種動物進行了跟蹤,研究它們的大腦和行為,
分析它們的愛情產生與消亡過程,結果學者們結合二者後發現,當雄田鼠和雌田鼠交配以後,雄田鼠就會一生一世忠於雌田鼠,每當這個時候,雄田鼠的大腦就會釋放出大量多巴胺———一種名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
研究帶頭人布蘭登·阿拉戈納將這種多巴胺戲稱為「愛情的毒藥」。
當他們把這種化學物質注射到從來沒有交配過的雄田鼠的大腦裡時,發現這些小傢伙馬上放棄了對其他雌田鼠的追求。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種多巴胺會改變田鼠大腦某一區域上的「溝渠」,這個區域為許多動物所擁有,包括人類。
當已經有伴侶或曾有過伴侶的雄田鼠再次結識一個新異性時,它大腦裡的這個區域就會發生劇烈變化,儘管這個時候雄田鼠大腦也會產生「愛情的毒藥」這種化學物質,但是此時,該化學物質就會被已經改變的「溝渠」導向另一個神經元,導致雄田鼠無法對新異性燃起曾有的激情,遂變得冷淡起來。
阿拉戈納認為,雖然田鼠的愛情生活和人類的不一樣,但是作用原理是共通的。
也就是說,人類總是舊情難忘,實際上是多巴胺作用的結果。
激發感情
科學家用多巴胺來解釋愛情。這就像經濟學家用交易成本、配偶專有資本,諮詢師用經營、技巧這些冰冷的專業詞彙來擊碎我們對愛的頂禮膜拜一樣,讓人感覺失望。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不僅能左右人們的行為,還參與情愛過程,激發人對異性情感的產生。
大腦中心——丘腦是人的情愛中心,其間貯藏著丘比特之箭——多種神經遞質,也稱為戀愛興奮劑,包括多巴胺,腎上腺素等。
當一對男女一見鍾情或經過多次了解產生愛慕之情時,丘腦中的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就源源不斷地分泌,勢不可擋地洶湧而出。
於是,我們就有了愛的感覺。
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們感覺愛的幸福。
人們品嘗巧克力時或癮君子們在「騰雲駕霧」時,所體驗到的那種滿足感,都是同樣的機制在發生作用。
幸好,我們的大腦能夠區別彼此之間的不同。多巴胺好像一把能打開許多鎖的萬能鑰匙,根據所處情景不同,在體內產生不同的反應。
巧克力的氣味、口味告訴大腦,我們正在吃東西;情侶的體味和香味提醒大腦,我們正在身陷愛中。
多巴胺帶來的「激情」,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愛可以永久狂熱。
不幸的是,我們的身體無法一直承受這種像古柯鹼的成分刺激,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可能永遠處於心跳過速的顛峰狀態。所以大腦只好取消這種念頭,讓那些化學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陳代謝。
這樣一個過程,通常會持續一年半到3年。隨著多巴胺的減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變為平靜。
現實生活中男女往往維持很長時間的關係的確令人驚訝。
那麼是哪種力量使差異極大的兩性結合在一起撫養後代呢?生物學家認為,這是激素的力量。
====================================
歡迎訂閱公眾號,請搜尋:超世紀aw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