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的很多思想意識當中,用今人的眼界和格局去看待,很多時候是難以想像的,在書法的學習上也是如此,除了深究其技法之外,還需要深入其內心境界,這才是從一個更高維度學習書法的方法。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了多次民族大融合,但無論在哪個時期,漢族也是始終人數最多的一個民族,在書法史上也是如此,如今能夠流傳後世的書家當中,幾乎很少見到少數民族的書法家。
我們今天就談一個書法史上舉足輕重的書法家,他來自蒙古,其草書水平,在元代可以稱第一。
他就是康裡巎巎!
康裡巎巎的祖父曾經服侍過元世祖忽必烈,其父親也在朝中擔任過高官,康裡巎巎自己最高也做到了翰林院承旨的位置,跟趙子昂是同一官位。康裡巎巎在促進民族文化融合方面,做了很多有積極意義的事情。
康裡巎巎自幼的文化教育來自於皇家圖書館,從小就收到了當時最有名望的老師指點,所以有著極高的文化修養。在書法方面,康裡巎巎便覽國庫所藏名家法帖,從而讓他卓然成家。
在古代,在天分和勤奮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書法的好壞跟他能夠得到的資源有極大關係,康裡巎巎有機會親見古代的名家真跡,這是同輩書法家多不能及的。就像宋四家見到古人真跡之後,書風才豁然大觀。就像文徵明、董其昌這些人,正因為見到了許多古人法帖,才能學到真正的筆法。他的書法影響了後世800多年。
《元史》中記載康裡巎巎:
「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啻金玉。」
意思是康裡巎巎擅長楷書、行書、草書,其書法得晉人王羲之真傳,隻字片紙比黃金美玉還貴重。
百度百科上說康裡巎巎能夠每天寫3萬字,是能夠「日書一萬字」的趙子昂的三倍,這應該指的是草書,寫3萬小楷應該是不可能的!但這也足以令人驚嘆。
康裡巎巎的書法從虞世南入門,我們知道虞世南在楷書方面是得王羲之神韻最多的一個人,另外他深入魏晉,在鍾繇和王羲之、王獻之處得益甚多,他的書法還受到部分宋人和唐人的影響。他是整個元代對王羲之書法研究最為透徹的一人,在草書領域的成就比趙子昂都高。
康裡巎巎平生最為精到的作品是他的《草書張旭筆法卷》,這件草書長卷我們能清晰看出王羲之《十七帖》的影子,在用筆和線條的處理上,也多用懷素之法,我們能看出其書法的線條的勁力,無論線條的起收與中段都能有一種圓勁如鐵的力量感。
這種力量感來自於康裡巎巎獨特的懸腕書寫法則,能夠完全做到筆筆中鋒,且控筆能力是超一流的水準,才能形成這樣的線條。
康裡巎巎的這件《草書張旭筆法卷》,是一座巨大的草書寶庫,蘊含著滿滿的晉唐氣韻和法度,倘若你學晉唐茫然無頭緒的時候,這幅字會給你新的啟迪。
這幅字是康裡巎巎在38歲所寫,這是他平生書法最為成熟的階段功力和精力均為神氣完備的狀態。如今這幅字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是草書領域的鎮館之寶!
如今,我們採用超高清的宣紙掃描還原技術,按照1:1比例,還原出了這件作品的真實面目!
欲購此卷,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