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邢臺6月20日電(陳朋妹 顧俊華 孔繁峰 趙娜)最近,冀中能源股份公司章村礦被國土部授予「第三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榮譽稱號。章村礦是一座具有近百年開採歷史的國企老礦,曾連續18年虧損。近年來,章村礦努力轉變發展方式,以技術創新為突破,以循環經濟為抓手,實施「建設生態礦山,營造幸福家園」戰略,實現了從落後到先進、從粗放到精細、從「黑」到「綠」的美麗轉身。一座綠色生態礦山,在冀中平原上成長。
科技創新綠色開採
「正是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才使章村礦獲得了新生。」礦長吳紅林說,章村礦響應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實現科學發展的號召,從本世紀初開始,立足於礦井、坑口電廠、水泥廠三個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繫的生產單元,建成了「煤-電-建材」循環經濟產業鏈,上一環節的廢棄物作為下一環節的原料繼續使用,實現了汙染物的減量化和再利用。
2010年,章村礦在全國衰老礦井中率先推行綠色生態礦山建設,完成了工業廣場汙水處理工程、電廠煙氣脫硫項目、水源熱泵系統的優化,實現了礦區無廢水、廢氣、廢渣等汙染物排放,並被評為「中華環境友好企業」。與此同時,老礦井與生俱來的設備基礎差、生產流程粗放等問題亟需破解。而生態礦山建設為老礦新生提供了一大機遇。圍繞這一機遇,章村礦在生產系統開始了大規模的高新技術集成應用,形成了循環鏈上下遊的技術聯動。
對煤礦企業來說,最大的低碳、最佳的生態必須要從最大限度回採煤炭資源做起。要想實現這一切,必須依託先進的科學技術。長期以來,受開採技術水平所限,章村礦在煤炭開採中相鄰工作面之間不得不保留煤柱,無形中浪費了很多煤炭資源。隨著開採年限的延長,資源變得越來越寶貴。「為了提高資源綜合回收率,我們建立了採區無煤柱連續開採科學體系。」總工程師白書民介紹說,面對煤炭這一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章村礦人有一股「吃幹挖淨」的精神。章村礦有三井、四井兩個井口。在三井,通過採用綜採工藝對9#煤一次採全高,回收率由普採時的68%提高到目前的98%。5年來,多回收煤炭近70萬噸。在四井,研究採用了工作面優化布置技術、沿空留巷技術、運輸系統快速對接技術、工作面下行回撤技術等一系列技術組合,實現相鄰工作面的連續接替,整個採區最終實現自上而下無煤柱連續開採。截至目前,章村礦成功留巷7000餘米,多回收煤柱9萬噸,價值4100萬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水源熱泵冬暖夏涼
隨著夏季到來,氣溫與日俱增。5月20日,章村礦區的室外溫度達38攝氏度。我們走進礦工鄢國華的家,一股清涼撲面而來。面對我們的詫異,鄢國華介紹說:「我這屋裡沒裝空調,這麼涼快,是礦上水源熱泵的功勞。水源熱泵系統可以為職工家庭解決夏天製冷和冬天取暖的全部問題。」
水源熱泵系統是章村礦生態礦山建設的重要支撐。這是章村礦與中國礦業大學共同研發的項目,並且在全國煤炭行業首個投入運行。該項目投入運營後,一舉解決了井筒防凍、職工洗浴及辦公區的冬季供暖和夏季製冷問題。在章村礦水源熱泵機房,8臺低溫型機組正在運行。機組上的儀表顯示,5月20日16時34分,機組進水溫度在33.8攝氏度,而出水溫度則在40.7攝氏度。據正在現場檢測設備運行的北京礦大工程部朱志介紹,溫差的產生就是因為水在循環過程中把需要製冷區的熱量帶了出來。泵房內,另有5臺高溫型機組可在冬季擔負起章村礦生活區的採暖任務。據負責水源熱泵運行的譚建軍介紹:「我們去年冬天全部採用水源熱泵技術供暖,供暖面積達到22萬平方米,平均溫度達到20多攝氏度,每年節省投入1000多萬元,減排二氧化碳12729.6噸。」
煙氣脫硫空氣清新
長期以來,章村礦利用自產高硫分煤矸石進行矸石發電。隨著改善大氣環境的呼聲愈來愈高,對煙氣進行高效脫硫成為章村礦生態礦山建設的攻關方向。
2009年,章村礦利用BOT方式對鍋爐進行脫硫改造,使用三級高效脫硫塔和撞擊流溼法脫硫工藝,使章村礦成為國內首家獲益的單位。在章村礦矸石電廠,煙氣脫硫塔「嗡嗡」作響地運轉著。工程技術人員介紹,煤在燃燒後生成的二氧化硫,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硫酸鈣,即石膏,可作為水泥生產的重要原料。該項目每年可消減二氧化硫排放近萬噸,使電廠煙氣實現了達標排放;同時生產副產物脫硫石膏2.5萬噸,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有關專家指出,章村礦的多級高效噴霧煙氣脫硫技術脫硫效率可達到99%,是我國目前脫硫效率最高的。
汙水處理造福百姓
2009年,為保護生態環境造福百姓,章村礦快速組建了相關機構加快汙水處理工程建設進度,先後建成工業汙水和廠區汙水兩個處理廠。工業汙水處理廠主要處理來自井下採煤生產過程中灑水、降塵等產生的含煤塵廢水和部分電廠水和澡堂水,日處理能力12000立方米;廠區汙水處理廠主要用於礦井水回用處理、生活汙水達標排放處理,日處理能力為9700立方米。為了檢測處理後的水質,章村礦在處理後的水池中養起了金魚。「我們在這個池子裡放養金魚,就是想檢驗一下我們處理後的汙水水質怎麼樣,是否能夠真的達標,事實證明我們的處理水完全達標。」吳紅林說。
「以前澆完地後,經常有一層黑色煤泥蓋在上面,影響莊稼生長。現在章村礦排出來的水變清了、水量也大了,澆地非常方便,解決了我們莊稼人的後顧之憂。」在章村礦區外的農田裡,一位正在澆地的農民這樣說。經過處理後的中水除部分回用於礦區內噴淋降塵系統、工業廣場綠化和樓房衝廁外,其餘中水和處理後的外排放水全部免費用於周邊農村灌溉,一舉解決了礦區周邊地區水資源短缺和廢水汙染環境的矛盾,實現了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的雙贏。
雖已進入炎熱的夏季,走在章村礦的礦區內、街道上,清新溼潤的空氣帶著絲絲清涼沁人心脾,各種人工噴淋系統在工作,透過水霧,一道道美麗的「彩虹」令人心曠神怡。
章村礦地處丘陵地帶,春夏之交稍有颳風便塵土飛揚,導致廠區、煤場黑塵瀰漫,嚴重影響空氣品質和職工健康。為進一步深化生態礦山建設造福一方百姓,章村礦先後投資350萬元安裝了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噴淋系統。整套噴淋系統全長將近2000米,每隔5米裝有一對霧化噴頭,霧化水幕可覆蓋10餘米路面。針對大風造成的揚沙天氣,章村礦還在重點地區安裝了10餘個高壓噴槍,每個噴槍可對直徑100米的區域進行旋轉噴水降塵,在降塵同時還可對周邊綠化帶進行澆灌,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後勤部職工劉磊介紹說:「我們每天噴水4次,噴灌用的水是我礦汙水處理廠處理後的中水。」
「建設綠色生態礦山,我們的目的一是要造福職工,二是要讓企業可持續發展。」章村礦黨委書記鄭希平說,如今的章村礦已發展成為年產原煤120萬噸,年銷售收入達10億元,年實現利潤1億多元,集煤炭、電力、洗選等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