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成為中國的SpaceX?

2020-12-15 中國日報網

搭載兩名美國太空人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龍飛船發射成功,乘「獵鷹9號」火箭飛往國際空間站。這也是自2011年以來,美國首次有航天員從美國本土進入太空,也是史上首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

與官方機構效率和組織形式不同,作為私人商業公司的SpaceX,在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上,極大降低了火箭發射和載人航天成本。回望SpaceX的發展,既有美國在航天領域深厚的技術積累,也有資金和產業鏈的強大支持。

美國1969年把人類送上月球,1981年發射太空梭,積累下數萬家參與企業和科研機構及人才儲備。這些深厚的航天技術基礎,讓SpaceX創立之初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此外,美國擁有甘迺迪航天中心等多個發射場數十個發射陣地,為商業機構租用發射場提供便利條件。

SpaceX從成立至今,除獲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資助外,絕大部分依靠私人融資來解決資金問題。航天事業風險非常高,SpaceX的火箭飛船屢次爆炸失敗即是實證。而美國成熟的金融市場和活躍的風投資本,為SpaceX提供了可能的融資環境。

與2002年成立的SpaceX相比,國內的商業火箭公司大都成立於2015年、2016年。從2015年開始,中國誕生了以星際榮耀、藍箭航天、星河動力、科工火箭、長徵火箭等為代表的商業火箭企業,以及以微納星空、銀河航天、天儀研究院等為代表的商業衛星企業。

據統計,目前我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超過160家,涉及到A股公司超過15家。其中,星際榮耀的雙曲線1號已成功入軌發射,藍箭航天的天鵲發動機(80t推力)已成功完成100%推力100秒試車。但相比SpaceX取得的成就,國內的商業航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商業航天近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技術進步有目共睹,但畢竟起步較晚,仍處於急起直追的階段。國內商業航天公司中,目前只有藍箭航天、零壹空間在自建工廠,其他公司對零部件生產供應商環節的議價能力相對一般。

國內航天產業鏈上遊材料供應商多為國有科研機構下屬公司或軍工國企,對民營航天公司的支持度和開放度存在不足。一旦商業火箭進入量產階段,能否穩定獲得供應商供貨,零部件品質和成本能否可控,將成為各家商業航天公司的關注重點。

此外,「火箭熱」形勢下,國內民營火箭泡沫化初現,類似早年的「造車新勢力」湧現後一地雞毛的情況,也需要市場持續警惕。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就「新基建」概念和內涵做出正式解釋,「衛星網際網路」首次被納入「新基建」範圍。這一方面說明商業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也說明國家對太空開發及「天地信息網絡一體化」的重視。衛星網際網路的建設將對火箭、衛星製造即將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也為國內商業航天公司提供充足的市場空間。

SpaceX採用的技術方案都相當成熟,最大突破是降成本,這正是民營商業公司相比國企的優勢所在。隨著國內商業航天公司的湧現和發展,在國有航天事業體外後,商業航天公司將是中國爭奪全球商業發射市場的有生力量。

來源:證券時報網

相關焦點

  • 從SpaceX的顛覆式創新來看,誰能成為中國版SpaceX?
    中國商業航天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儘管是這樣,中國商業航天整體發展階段還處於早期,距離美國仍然有很大距離。從技術路線來說,SpaceX公司幾乎覆蓋了所有商業航天公司需要觸及的領域,而中國大部分商業航天公司大多選擇沿著兩大路線方向即火箭和衛星,分別發展。
  • spacex剛剛成功將第十一批星鏈送上太空,誕生世界首枚「7手」火箭!
    是的,你沒看錯,spacex剛剛又成功的發射一批星鏈衛星了。北京時間2020年8月18日22點31分,spacex「6手」獵鷹9號火箭成功點火,順利將第十一批星鏈衛星成功送入太空。這不但使得spacex的星鏈衛星超過650顆,而且也是spacex的第100次發射!
  • 商業航天行業深度報告:誰能成為中國的SpaceX
    誰有可能成為中國的 SpaceX 中國企業在商業航天上的探索,主要分為商業衛星和商業火箭。商業衛星按應用領域來分,包括通信、遙感、導航等。衛星通信:星鏈(Starlink)是泡沫還是革命?商業機會1:取代銥星,成為第一個衛星寬帶專網(略)商業機會2:與 Tesla 結合,成為第一個全球車聯網系統(略)商業機會3:家庭寬帶普及率尚有提升空間,但資費是挑戰
  • SpaceX星船落地時不幸爆炸,馬斯克卻高呼「勝利」
    參考連結:https://www.theverge.com/2020/12/9/22030125/spacex-starship-prototype-flight-test-12-5-kilometer-launchhttps://techcrunch.com/2020/12/09
  • 智能床風口將至,誰能成為中國的Sleep Number?
    這讓人好奇,為何360智能床能成了Sleep Number的王牌,成了她扭轉乾坤的關鍵。從能實現的功能來看,360智能床確實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床的認知。早期的360智能床標準版,可以實現左右分區兩人互不影響、自動調節軟硬度、跟蹤睡眠數據、吸收熱能與釋放熱能等四大基本功能。
  • 誰能成為茶中茅臺、中國立頓?
    相比立頓等工業化茶企,中國茶企在生產和渠道上還顯得很「原始」,傳統飲茶文化和正在觸達年輕用戶的加工茶飲之間還有著天然的割裂。要想成為立頓,傳統茶葉似乎就要失掉本身的風骨,在工業化的流水線中將茶葉絞碎,裝進茶包,然後走向搶手的廣告位,做出認知度最高的品牌,適時資本化。中國茶企到底要走什麼路徑?一些最新的消息仿佛給出了信號——一些茶企正在向資本化和品牌化的路上走。
  • SpaceX龍飛船攜Covid-19實驗藥物飛向空間站
    參考連結:https://www.theverge.com/2020/12/6/22150947/spacex-second-dragon-capsule-space-stationhttps://www.spacex.com/vehicles/dragon/
  • 中國民營火箭公司,為什麼成為不了SpaceX?
    長達數周,SpaceX的相關話題都是大眾恰飯談資、社交文案的絕佳素材——SpaceX和 「鋼鐵俠」馬斯克的故事被反覆推薦;火箭、龍飛船使用的材料、技術不斷被航天從業者和愛好者層層揭秘;就連飛船中作為「零重力提示器」的小龍人玩具也成為爆款,購買頁面被擠到癱瘓。
  • 中國能研製出殲20,為何遲遲不發展太空梭?錢學森的建議很關鍵
    人類從此便步入了太空梭時代,太空梭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節省發射成本,為了大力發展這種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之後又投入大量資金,繼續打造了「挑戰者」號、「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奮進」號太空梭,蘇聯為了對抗大洋彼岸太空計劃,也發展出了「暴風雪」號太空梭,但是並沒有實施載人任務,2011年7月21日隨著「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成功返回地球,自此宣告太空梭時代的結束,因此大洋彼岸也成為了唯一一個使用太空梭進行載人任務的國家
  • 2020中國中式快餐十大品牌揭曉:誰能成為「中國麥當勞」?
    而近日,一份「中國中式快餐十大品牌」榜單出爐,讓大家聚焦到了米飯快餐這一細分領域。 △ 點擊視頻看「2020中國中式快餐十大品牌」 文章看點: 中式米飯快餐早期如何崛起?誰有機會成為「中國麥當勞」?
  • 微軟發布「雲上太空」計劃:馬斯克SpaceX星鏈加持,讓雲服務遍布全球
    創新領域包括模擬太空任務、從衛星數據中發掘有用信息以及在地面和軌道上賦能創新。通過與太空發展社區的領導者合作,微軟將通過遍布全球的衛星連接擴展 Azure 功能,解鎖更多場景中的雲計算能力,並賦能合作夥伴和客戶以實現更大的目標。
  • 誰將成為中國的Instagram?
    來源:中國經營報誰將成為中國的Instagram?李正豪編者按/ 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充滿了中美對照。美國有Google,中國有百度;美國有eBay、Amazon,中國有淘寶、天貓、京東商城;美國有Twitter,中國有微博;美國有Facebook,中國有微信。
  • 誰也成為不了中國的 YouTube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赤潮AKASHIO(ID:AKASHIO)丨作者:評論屍最近,西瓜視頻、 B 站和愛奇藝又在爭「誰是中國的 YouTube」。YouTube 可以說是中國長視頻公司的聖杯了,土豆、優酷、六間房、56.com、搜狐視頻、騰訊視頻、愛奇藝到現在的B站和西瓜視頻。
  • 誰也成為不了中國的YouTube
    最近,西瓜視頻、 B 站和愛奇藝又在爭「誰是中國的 YouTube」。 YouTube 可以說是中國長視頻公司的聖杯了,土豆、優酷、六間房、56.com、搜狐視頻、騰訊視頻、愛奇藝到現在的B站和西瓜視頻。
  • 中式米飯快餐競爭白熱化,誰能成為「中國麥當勞」?
    1997~2012:群雄並起,如何成為「中國麥當勞」? 麥肯等洋快餐進入中國時,大陸快餐還沿襲著傳統的灶臺勺飛鍋舞操作,質量、價格、服務都沒有統一的標準,連鎖複製困難重重。但在開放自由的市場經濟影響下,中式快餐的增長速度又非常快。
  • 誰也成為不了中國的 YouTube-虎嗅網
    最近,西瓜視頻、 B 站和愛奇藝又在爭「誰是中國的 YouTube」。YouTube 可以說是中國長視頻公司的聖杯了,土豆、優酷、六間房、56.com、搜狐視頻、騰訊視頻、愛奇藝到現在的B站和西瓜視頻。
  • 馬斯克的SpaceX逆襲成功!中國能否擁有自己的SpaceX?
    美國人和歐洲人已經走在了前面,我們完全可以去學習他們的經驗和教訓,來開拓中國的市場,確立我們的盈利能力,然後未來我們再打入國際市場,跟他們一較高下。總的來說,第一點,商業航天的定義就是市場經濟的航天。第二點,商業航天是中國成為航天強國的必經之路。但是,為什麼是現在?
  • 誰能成為國貨領頭羊?
    眾多品牌相爭誰能笑到最後?微生態護膚崛起,誰能成為國貨領頭羊?微生態護膚熱度,一直都在持續上漲,國際大牌通過益生菌、益生元等概念,進而推出「微生態護膚」產品。除了國際大牌之外,在近幾年「國貨之光」一詞,開始成為本土品牌追逐的方向,在中國化妝品行業,乃至中國的製造業
  • 吉林一號將以一箭九星方式發射,SpaceX融資後估值達460億美元
    https://china.huanqiu.com/gallery/3zXmqAg9oY9「天問一號」已飛離地球800多萬公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7月23日,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
  • 這是要成中國的特斯拉和SpaceX?
    4月24日,中國航天日,吉利控股集團進一步宣布了有關「2020年首發兩顆低軌衛星」的計劃細節:6月進行星箭合體試驗,年內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入軌。  選在中國航天日,相信吉利是有深意的。  這一次,吉利的目標是星辰大海。汽車、衛星,天壤之別。吉利造衛星背後的箇中緣由,仍繞不開汽車。只是這一次,關乎未來即將發生在出行領域的大變革。